铁道兵重要铁路干线:通霍铁路【原创】
为开发霍林河煤矿,1977年,国家将通霍铁路列入国民经济建设“五五”计划,确定由铁道兵负责铁路建设。 通霍铁路是国家主要铁路干线,位于美丽而富饶的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起自大郑线通辽站,经双泡子、舍伯图、布墩花、白音胡硕、吐列毛杜、云端、珠斯花,至霍林河矿区,全长419.2公里。
1977年8月,中央军委批复,铁道兵受命,就近抽调参加京通铁路的部分兵力参建,确定沙通线指挥所(1979 年8月1日扩编为第三指挥部)统一组织指挥施工。部队自南向北部署:第九师,通辽至毛告吐108.3公里地段;第八师,毛告吐至海力根吐145.6公里地段;第十四师,海力根吐至珠斯花144.4公里地段;第九师,珠斯花至霍林河20.9公里地段。 1977年,时处“大干快上”的特定年代。红旗招展,口号震天,执政党领导带领中国人民开始新长征。通霍铁路要求3年建成。时间紧,任务重,部队采取“三边”方法组织施工。
铁道兵劈山筑路。 1977年秋末冬初,各部队顶风冒雪开进工地,做好施工准备,翌年春展开施工。全线指战员大干苦干,科学管理,机械化施工,比学赶帮超,开展劳动竞赛,不断掀起施工高潮。1978 年 8月底,全线桥涵大部分主体工程基本完成。1980年7月,通辽至珠斯花400公里的路基土石方工程基本完成。由于路基桥涵工程任务进展快,1978年3月中旬,从通辽开始铺轨,当年铺架到珠日河站;1979年11月到白音胡硕,累计铺轨294公里。 1979年12月,当通辽至云端段385公里下部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正线铺轨300公里,配套工程正展开的情况下,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基建投资减少,国务院有关部门调查矿区的资源情况,通盘研究全线的设计方案,煤矿建设规模缩小,煤田总体规划未定,因而影响了铁路工程进度。1981年,第十四师并入第八师,管区归第八师统管。1982年后,第八师开始执行引滦人津工程,剩余工程交第九师续建。1983年,矿区铁路变更设计落实,部队再次掀起施工热潮。1983年11月,全线铺轨到终点站霍林河。1984年1月,铁道兵部队并入铁道部,第九师改编为铁道部第十九工程局,全力做好铁路的收尾配套工程。1984年全线铺轨通车,1986年12月31日交付运营。 霍林河煤矿是全国五大露天矿之一,是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重要的燃煤基地。修建通霍铁路,对霍林河煤矿开发,解决东北、内蒙古地区的燃料、动力不足,促进沿线工、农、牧业的发展,繁荣国民经济,巩固国防,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八师机械化施工, 加快工程进度。 建设通霍铁路,铁道兵历经千辛万苦。 铁路沿线为内蒙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夏日酷热,冬季严寒,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37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为40.5摄氏度。铁路穿越草原、沙漠、盐渍、沼泽、丘陵地带,地质复杂,风沙较大,部分地段地广人稀,交通运输、施工用水、用电困难。 以“开路先锋”美誉闻名华夏的铁道兵,在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为“八一”军旗最后一次书写了辉煌。 我发过“京通铁路”的文章后,许多战友留言,让我写通霍铁路,言辞恳切,感情真挚,希望了解更多通霍铁路建设历史。 通霍铁路建设跨越部队、企业两个时期,施工部队调防,兵改工巨变,使得这条铁路留下的文字记录很少。我曾实地采访,乘坐新管处列车,蓝天、白云,草原的月光,奔驰的骏马……以至几个音译的车站名字“吐列毛杜”、“珠斯花”等都留在记忆中。 有的战友留言:岁数大了,特别想去通霍铁路看看。我仅有一次之行都想再访,何况你们流血流汗的青春铸造了草原巨龙,思念是难免的。“坐而论道,不如而行之。”我建议,趁腿脚便利,选择好季节,重走旧战场,一生无憾无悔。
宣传铁道兵的“功臣”陈远谋曾以通讯《穿越科尔沁草原》报道铁道兵参加通霍铁路施工。 这里摘编如下—— 穿越科尔沁草原 陈远谋 通霍铁路的南段通辽至白音胡硕,沿松辽平原西北缘行进,北段自白音胡硕至霍林河矿区,进入霍林河河谷,线路依山傍水。全线的主要工程量有:路基土石方1790万立方米。桥梁149座,总延长6.4公里,还有涵渠300余座。快速、优质地建设好桥梁,是完成筑路任务的关键。 桥梁工地一派繁忙景象。由于地下水位高,又是沙质地,夏天开挖桥梁基础时必须打钢板、垒围堰,不停地抽水清沙。部队开进工地后,决定冬季施工。 某部六连的战士们冒着风寒,刨开冻层。一米一米地往下掘进。当基坑出现地下水时,就停下来,让水和沙土冻结,冻—点挖一点。为了防止涌出地下水,战士们在开工前先探明冰冻的厚度,然后实行分层开挖,并且同时挖开了好几个基坑,增加作业面。轮番冰冻,轮番施工。他们还在工地的西北方向上修引风道,把寒风引进基坑,使土层冻得更快、更厚,加快进度。这样,六连就在寒冷的冬季一鼓作气挖出了6座桥梁的十几个基坑。又用耐寒沙浆砌片石的办法,保质保量地砌起了桥墩。 “骆驼脖子”,位于通霍铁路的尾端,处于大兴安岭山脉南坡,因山峦连绵,形若驼峰而得名。它的地貌诱人,四季气温差别却大,冷空气活动频繁,每年有200余天最低气温o℃以下。某部队四营就生活战斗在这一地区。他们担负施工的9公里线路上,有10多座桥涵处于沼泽地带。由于地面温度低,有些桥涵基础终年不解冻。夏天,战士们开挖涵管基础,头一天进度较快,第二天往下挖就碰到稀泥、冰层。烂泥粘鞋又沾铲,人踩上去陷得很深。为了加快进度,排长召开“诸葛亮会”,大家从南方稻田的运秧船受到启发,连夜钉了两个“挖泥船”,拴上绳子用人拉,提高了工效,战胜了泥潭。在开挖另一座涵管基础时,他们遇到了大量流沙,挖一点,水一流又塌方。连长带领大家突击治理塌方,他们沿着基坑的四周钉上木桩,扎上荆笆,并用长方木支撑,制服了流沙。 在筑路施工的日子里,广大指战员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战胜困难,夺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全长589米的西辽河特大桥是全线的重点工程,担任施工的部队团结战斗,取得了月成桥421米的好成绩,每米成桥只用82个工天,受到了吉林省委的贺电表扬。 控制全线工程的“咽喉”——“250”、“253”两个大拉沟,场地狭窄,石方量大,坡陡沟深。施工条件差。负责施工的部队知难而进,积极组织机械化施工,创造了全线月完成32000立方米的纪录。 黄花山、伊和哈达两个石碴场,互相开展劳动竞赛,双双持续稳产高产,分别连续4个月和5个月,月产道碴万方以上。担任铺轨的部队,一直吃住在铺轨列车上,风餐露宿,沐雨栉风,取得了日铺轨3.95公里、日架梁10孔的好成绩,使钢铁大道节节延伸,1979年12月铺轨通车至白音胡硕,1980年9月铺轨到矿区边缘的珠斯花。 由于国家确定霍林河煤矿建设规模由年产原煤2000万吨改为1000万吨,铁路运输量亦随之改变。同时.霍林河煤田总体规划未定,铁路终点线路位置也定不下来。因而影响工程进展,直到1986年12月底才建成交付国家使用。 (原载《情系山川》,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通霍铁路建设资料选——
桥梁施工精益求精。
在荒原上建构件厂。
九师办砖瓦厂,为站后工程生产砖瓦。
八师修建白音胡硕站房场区。
开荒种菜,土豆丰收。
交流机械操作经验。
草原少数民族艺术团体慰问演出。
九9师铺架队架设西辽河特大桥。
铺轨到白音胡硕。
九师铺轨到霍林河矿区。
列车行驶在草原
图片说明:
1、刊头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