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原创】 回味在局机关大院和战友们一起过年




原创 回味在局机关大院和战友们一起过年

 

  1984年兵改工后,铁五师机关从新疆迁址河南洛阳。铁五师全体官兵脱下心仪的军装,集体转业到铁道部。成为铁道部第十五工程局。局机关和家属院坐落在洛阳市,离闻名中外的白马寺很近,在邙山脚下的杨文修建了局机关和家属院。占地150亩,耗资二千多万,机关、小学校、幼儿园、门诊所、防疫站、文化宫、招待所、同在一个大院。修建南疆铁路,艰苦奋斗十年的五师机关迁址洛阳,400多户人家得以团聚,和谐共处在一个大院里。环境、配套设施在当时洛阳市还是数一数二的。



        兵改工后,由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找米下锅,到处揽施工任务是当务之急。施工队伍,分散在全国各地,机关干部也就大部分驻在局各工程指挥部。一年也难得回家团聚几次。过年时,难得七天假,分散在各地的机关干部、职工,带着一年的辛劳,回局机关家属院过年休假。
       1984年刚兵改工后,当时市场的物资不是很丰富。为了保证400多户人家过年能吃上鸡鱼肉和海鲜及新鲜蔬菜,局机关生活管理处和采购供应站,就派生活供应车皮(当时铁道部考虑各工程局在交通不便的地方施工,给每个工程局配有生活供应火车皮)去四川云南等地采购过年物资。过年前,每家每户能分到一个小集装箱,里面鸡鱼肉对虾和四川圆萝卜、大白菜等荤菜和素菜都有。过年物资基本配齐。免了大家东奔西跑去采购过年物资之苦。
       局机关大院过年前的文化气氛十分浓厚。局工会在办公楼前写上巨幅大型横幅标语:努力、奋斗、文明、欢乐、平安、健康、来年好运,是横幅的主题。超大型红灯笼在办公楼前挂起,国旗、彩旗在办公楼前迎风飘扬,大院里里外外装扮一新,彰显铁十五局蒸蒸日上,鸿运当头的热闹气氛,4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贴春联,里里外外擦窗户、搞卫生,一尘不染。无愧于铁十五局是河南省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 过年的当天,年味就越来越浓,小孩子们穿着新衣服,手里提个小灯笼,兜里装着摔炮,一边走一边不时的摔上一个,响声震耳欲聋,年龄小的孩子还用双手握着耳朵;大人们基本上在家准备年夜饭,把菜拿出来解冻,把饺子包好,把圆桌铺开,400多户人家,南方北方的都有,风味各异的年夜饭,彰显各家各异的厨艺水平。也有在机关大院花园中散步的老同志,大家见面,握手问好,互相问问各指挥部的情况,互致新年祝贺!
       吃年夜饭、发压岁钱、看春晚是80年代过年的风俗。特别是人们翘首以待的春晚,一家坐在电视机前吃花生、嗑瓜子、小孩们吃着棒棒糖,边吃边看,当时的春晚水平还是蛮高的。老歌唱家蒋大为李谷一等唱的民歌,声声入耳:舞蹈家们翩翩起舞,孔雀舞跳的出神入画;马季的宇宙牌香烟和"五官争功"的相声,记忆犹新。
       初一拜大年,是当时局机关大院最热闹的一个习俗,大约在大年初一早上六点左右,一家大小,走东家串西家,楼上楼下,一个大院四百多户人家都要拜一遍,拜领导、拜战友、拜老乡、拜同事,上午、下午整整要拜三四个小时。一天下来还有点吃不消。不过挺热闹的,进入各家各户,热闹非凡,拜年祝贺声、爽朗的笑声充满欢乐,主人家香烟和糖硬塞,回到家里两个衣袋子里尽是烟和糖。
       给我留下深深印象的是局机关大院每年的元宵节。
       大约过年后,刚刚上班,元宵节前一个星期左右,相关部门就开始筹办,一是元宵灯会,二是烟火晚会。局办公楼前挂几百个灯笼,大红灯笼高高挂,方的、圆的、梯形的、葫芦型的都有,每个灯笼里有一个谜语,猜对了就可以领奖,大家都十分高兴的牵儿带女去猜灯笼里的谜语,得到奖品的中小学生最多,这个时候他们比过大年还高兴。
       元宵节最热闹的是,晚上8点,局机关元宵放烟火。节前,局机关生活管理处采购各式烟花,每年都在5到10万元左右,准备好放烟火的发射装置,安装在局机关办公大楼顶层和局机关花园里。元宵节晚上八点,局机关办公大楼前人山人海,鼓乐齐鸣,鞭炮声声,紧接着就开始放烟花,瞬间,天空中五彩缤纷,天女散花、龙蛇飞舞、双龙戏珠、钻天猴、流星雨等各色烟花在天空中翩翩起舞。人们抬头观看,满脸笑容,庆祝盛世龙腾,期盼铁道部十五局新年好运。      
       曾经上过春晚的白马寺大锣大鼓队,也来我们局机关助兴过元宵。那支队伍大约一二百人,领队的手持小棒杆旗子,上下摇动,指挥鼓乐队,那震耳欲聋的鼓乐声十里都能听到,那步伐、那节奏感不亚于阅兵方队,耍狮子的小伙子们在局机关办公楼前摇头晃脑,在高桩上上窜下跳,看得人们目瞪口呆。他们表演完后,拿着大大的发财红包,也十分欢喜。
       局机关的元宵节,十分热闹,附近的村民也与十五局机关大院的人们同欢乐。
       回味局机关大院过年,真的是热闹、情浓、难忘!

 


 

       (前右一,笔者王新明和局季田总会计师(左二)在株六复线工地)

       图片说明:
       1、刊头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