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祖战友将发表的新闻作品结集出版,让我写序,我是不够“格”的。但读过书稿,有感受,有敬意,有话说。
中国铁建从事新闻工作的一代代人,为铁道兵及兵改工后的企业的宣传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个群体我熟悉。他们大都先是在基层工作,出于对写作的兴趣、爱好,撰写稿件发表,选调到上级机关,成为专职宣传干部,为队伍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增光添彩。他们也是功臣。
英祖战友就是这些功臣中的一位。
英祖出生在武松打虎的山东阳谷县,今年也67岁了。他1974年当铁道兵。他的工作经历,真是一步一个脚印:战士、副班长、班长、副排长、通讯报道员、连队政指、组织科科员、副科长、科长、组织部部长、处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党委书记、公司总经理,可谓脚踏实地、行稳致远。从他担任过的职务,能推想到他具有政工、管理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也是中国铁建新闻工作岗位上的干部的共同特点和一个缩影。
时势造英雄,重大工程锻炼、造就优秀新闻工作者。英祖很幸运,在军旅生涯和兵改工以后的宣传岗位上,他所在的单位承建了铁道兵的两项国家重大工程:引滦入津、大秦铁路。
引滦入津是铁道兵时期承建的最后一项重大工程,也是铁道兵历史上完成的最大的民用工程,其中重点工程是9.69公里长的引水隧洞,主要由英祖所在的铁道兵八师承建。大秦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重载单元列车的现代化铁路,也是铁道兵集体转业后参建的第一项重大工程。而英祖所在的四十团是铁道兵赫赫有名的隧洞掘进先锋,曾完成著名的驿马岭隧道、平型关隧道等长大隧道的建设,大秦铁路再次担负全线第二长隧——白家湾隧道施工。
王英祖参加建设的国家重点工程:上图,引滦入津工程;中图,大秦铁路,著名词作家石祥在白家湾隧道采风;下图,青藏铁路唐古拉车站。
英祖没有辜负组织的期望,无愧铁道兵“收官”、中国铁建“首战”两大工程的宣传报道的职责,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五年,在中央及地方、部队的媒体,发表新闻、文艺作品200余篇,为铁道兵旗帜增光辉,为企业闯市场呐喊助威,为改革者树碑立传,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英祖已退休了,本该过着含饴弄孙、养花钓鱼的老年休闲生活,是对企业的那份热爱,对文字的一种感情,他不辞辛劳,整理、遴选,将发表过的作品编纂出版。这是对个人写作的总结,对激情燃烧的战斗生活的纪念,也是留给企业的一份珍贵财富。我认真翻阅这些作品,归纳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值得学习、称赞。
一、军魂长存。书稿“跨越”军队、企业两个时期,作品中的事件、人物,无不蕴含着“军人”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崇高思想品德。《没有新娘的婚礼》写壮族战士许冠群,为了引滦入津工程推迟婚期。壮族风俗是哥哥结婚妹妹方能出嫁。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迫不得已在军营与家乡妻子举行两地婚礼。这是多么平凡而伟大的战士啊!《二十年“老铁”生涯》写工程技术干部崔宝田,当兵后父母先后去世,弟弟车祸故去,他担当抚养四个弟妹的重任,一心扑在工作上。兵改工时,本可以转业回故乡全家团圆,是对事业的无限忠诚,他毅然决然地走向大秦铁路工地。这是企业许许多多知识分子的生动写照。
《在事业和爱情的漩涡里》在西单图书大厦展售。
二、接地气。中央要求媒体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英祖的长处是长期在基层工作,熟悉、敏感,善于捕捉鲜活的新闻素材,记录了很多一线的“好人好事”。《技术员薛明凯利用地形巧建库房》,说的是山高谷深的地理环境,薛明凯巧用地势,建雷管库、水泥库、修理间,降低成本。《王广法等九人承建一座锅炉房》写的是落实铁道部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的事儿,反映了部队转变为企业后如何管理、怎样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新课题。《洋装载机复活记》、《袁安庄让贤传佳话》等短小精悍的工地新闻,扑面而来的都是改革的气息。
三、编年史。著名报人徐铸成说:“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英祖立足岗位,恪尽职守,在短短的年新闻写作中,他全方面、多侧面地报道引滦入津、大秦铁路建设中的人和事,尤其是兵改工后队伍锐意改革、发展壮大的历程,是企业一段艰辛而辉煌的史诗。《他在开拓治队富工之路》:写兵转工之后,贾振功由连长变为队长,面对过去的指战员变为了职工的现实,提出“千元个人万元班”的治队富工目标,制定连队全面管理形象图,实行把班组的政治荣誉与物质奖励有机结合起来,反映连队干部面对新情况,如何稳定队伍,大胆改革,加强队伍管理的创新精神。《探索改革创新之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部队时期的铁道兵四十团,曾被天津市人民誉为“老虎团”,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欣然题词“‘向老虎团’学习”。改工后成为铁十八局五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他们雄风虎威依然,以敢闯敢冒的精神,大胆探索改革创新之路,推动企业生产经营跨上新台阶,全处完成企业产值逐年递增,年施工能力提升到数百亿以上,在基建领域继续领跑。英祖浓墨重彩地总结、记录了这一骄人的业绩。
编辑:兵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