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铁脉贯九州 军魂照千秋——致敬永远的铁道兵

  

  在共和国纵横交错的钢铁脉络上,镌刻着一个震古烁今的名字——铁道兵。这三个字,是烽火岁月里的铿锵誓言,是和平年代中的无悔担当,是用青春、热血与生命熔铸的精神丰碑。今生有幸身披戎装,成为这支英雄部队的一员,虽未曾远赴边疆戈壁,却始终以战友们的壮举为信仰,以部队的荣光为自豪,愿以满腔赤诚,赞颂这支部队的传奇与担当,倾诉对铁道兵精神的无限崇敬与深情。

  铁道兵的历史,是一部与祖国命运同频共振的壮阔史诗。1948年,铁道兵正式组建,从此便肩负起“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双重使命,在历史的洪流中勇毅前行。从辽沈战役中抢修铁路保障军需,到平津战役里打通运输生命线,铁道兵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在硝烟弥漫中铺就胜利之路。老班长曾无数次给我们深情讲述,解放战争时期,铁道兵部队高擎“野战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的旗帜,战士们白天顶着敌机轰炸,夜晚借着篝火微光,枕着铁轨入眠,握着钢钎冲锋,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条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那些布满弹痕的枕木,那些浸透汗水的道钉,都在无声诉说着铁道兵最初的忠诚与无畏,让每一位后来者心潮澎湃、肃然起敬。

  抗美援朝战争中,铁道兵迎来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面对美军的狂轰滥炸和酷雪严寒,铁道兵战士们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美军曾狂妄宣称要摧毁朝鲜北部的所有铁路交通,可他们万万没想到,被炸毁的桥梁会在夜色中涅槃重生,被炸断的铁轨会在黎明前贯通无阻。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极寒里,战士们跳进冰河抢修桥墩,冻裂的双手沾满泥浆与血水,却始终紧握钢钎不肯松开;敌机的轰鸣声中,他们以“人在铁路在”的钢铁信念,用身体护住抢修器材,用生命守护运输通道。上甘岭战役期间,铁道兵某部冒着密集炮火,7天7夜连续奋战,抢修铁路60余公里,确保了前线物资的持续供应。那些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铁道兵英烈,忠魂永驻朝鲜山川与祖国史册,他们的精神如长白山的青松,万古长青,成为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精神灯塔。

  援越抗美战场上,铁道兵再次续写英雄传奇。在热带丛林的枪林弹雨中,战士们顶着高温酷暑,穿越毒蛇蚊虫肆虐的密林,抢修被美军轰炸的铁路和桥梁。美军的凝固汽油弹烧毁了帐篷,却烧不掉铁道兵的昂扬斗志;炸弹掀起的焦土掩埋了工具,却埋不住战士们重建的坚定决心。他们创造性地运用“夜间抢修、白天隐蔽”的战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完成了一次次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用钢铁意志保障了越南北方的运输大动脉畅通无阻。老一辈铁道兵用鲜血和生命诠释的“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精神,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我们后辈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深知,身为铁道兵,便意味着与生俱来的坚守与奉献。

  和平建设时期,铁道兵始终保持着军人的铁血本色,义无反顾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哪里荒凉偏远,哪里就有铁道兵的身影;哪里条件艰苦,哪里就有铁道兵的足迹。在风沙弥漫的戈壁滩,“平沙莽莽黄入天”,狂风卷起的沙石能打穿帐篷,烈日暴晒下的铁轨能烫伤手掌。战士们迎着晨曦出发,背着干粮和水壶在戈壁深处测量、钻探、铺轨,风沙迷了双眼就用衣角擦拭,口干舌燥就抿一口凉水,夜幕降临就在帐篷里点燃油灯规划施工方案。没有像样的住所,就搭起简易帐篷;没有新鲜的蔬菜,就以咸菜和压缩饼干为食,却无一人叫苦、无一人退缩。因为他们深知,每一根枕木的铺设,都在拉近边疆与内地的距离;每一段铁轨的延伸,都在为祖国的发展注入磅礴动力。

  在空气稀薄的高原,铁道兵面临着生与死的极限考验。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紫外线强烈,气候变幻莫测。在这里施工,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头痛、胸闷、呼吸困难是家常便饭。可铁道兵战士们从未被恶劣的自然环境吓倒,他们高唱“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的战歌,在雪域高原上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为了修建青藏铁路这一“天路”,多少战士牺牲在岗位上——有的因高原反应突发疾病,有的在爆破作业中不幸遇难,有的在暴风雪中为保护设备而冻伤致残。有一位老工程师,为了攻克高原冻土难题,在青藏线上坚守了十几个春秋,头发从乌黑变得花白,身体也落下了病根,却始终无怨无悔。正是这样一群可爱的人,用青春和生命在世界屋脊上筑起了一条连接希望的天路,让火车穿越雪山草地,将温暖和繁荣送到了藏区人民的心中。

  在千里冰封的林海,铁道兵用热血融化冰雪,用汗水浇灌希望。东北的冬季,气温低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积雪没膝,寒风刺骨如刀割。战士们穿着厚重的棉衣,戴着棉帽和手套,依然抵挡不住严寒的侵袭,双手冻得红肿开裂,脸上结满冰霜,却始终坚守在施工一线,不离不弃。林区交通不便,物资运输困难,他们就用马拉肩扛的原始方式,将器材和粮食运到施工现场;没有电力供应,就用发电机照明,用柴火取暖做饭。在林海雪原中,铁道兵战士们就像一棵棵挺拔的青松,不畏严寒,坚韧不拔,他们修建的铁路,不仅打通了林区的运输通道,更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让茫茫林海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铁道兵的字典里,从来没有“不可能”三个字。从成昆铁路到襄渝铁路,从京九铁路到青藏铁路,每一条铁路的建成,都是铁道兵智慧与汗水的结晶,都是对“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精神的生动诠释。成昆铁路被誉为“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沿线山高谷深,地质复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被外国专家断言为“铁路禁区”。铁道兵战士们不畏艰险,在悬崖峭壁上开凿隧道,在激流险滩上架设桥梁,创造性地采用“盘山展线”“隧道群”等设计方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在修建成昆铁路的过程中,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两名铁道兵战士牺牲,他们用生命铺就了这条连接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襄渝铁路穿越秦巴山区和川东丘陵,施工难度极大,铁道兵战士们在崇山峻岭中战天斗地,用钢钎和铁锤凿开了一座座大山,用双手架起了一座座桥梁,吃住在山洞里,工作在悬崖上,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建设之歌。

  铁道兵不仅是铁路建设的先锋劲旅,更是保家卫国、服务人民的时代楷模。在和平年代,每当遇到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铁道兵总是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抢修铁路,转移群众,运送物资,用行动践行使命担当。1998年抗洪救灾中,铁道兵部队紧急驰援长江沿线,加固堤坝,抢修被洪水冲毁的铁路设施。战士们跳进齐腰深的洪水中,用身体组成人墙,阻挡洪水的侵袭;他们昼夜奋战,在泥泞中铺设铁轨,确保了救灾物资的及时运输。2008年汶川地震后,铁道兵部队迅速反应,冒着余震的危险,抢修通往灾区的铁路干线。在废墟中,他们用双手挖掘,用工具清理,争分夺秒地打通了生命通道,为灾区人民送去了希望。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铁道兵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身为一名铁道兵,我深感无上自豪与荣光。在服役期间,我与战友们同吃同住同训练,结下了生死与共的深厚战友情谊。我们聆听着前辈的英雄事迹成长,在训练场上磨砺意志,在北京郊区的施工一线锤炼本领。虽未经历边疆的极端艰苦,却始终以铁道兵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融入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战友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曾驻守戈壁,有的曾奋战高原,他们分享着边疆的峥嵘故事,传递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让我深刻体会到,铁道兵的战友情谊是跨越地域、生死与共的,是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

  如今,铁道兵虽然已经集体转业,但铁道兵的精神永远不会磨灭,它早已融入每一位铁道兵战士的血液,成为我们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转业后的铁道兵们,依然活跃在铁路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领域,继续为祖国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带着铁道兵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艰苦奋斗、志在四方、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铁道兵精神,让这面精神旗帜永远高高飘扬在祖国大地。

  铁道兵的历史,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铁道兵的精神,是一座永垂不朽的精神丰碑。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前进,成为推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作为一名曾经的铁道兵战士,我为自己能够成为这支英雄部队的一员而感到无比自豪。我将永远铭记铁道兵的光荣历史,传承铁道兵的宝贵精神,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将以铁道兵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铁道兵,这个光荣的称号,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铁道兵的精神,将永远指引着我奋勇前行。让我们向永远的铁道兵致敬,向那些为祖国铁路事业献出青春、热血和生命的英雄们致敬!他们的功绩永载史册,他们的精神万古长青,他们用钢铁意志铺就的通途,将永远滋养着祖国的山河与人民!

编辑:兵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