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忆雷锋式的好干部梁忠孟



  忆雷锋式的好干部梁忠孟

  文/姜培敏

  1977年2月12日,梁忠孟同志为救群众脱险,勇拦惊马壮烈牺牲。他在人间度过51个春秋,在他拚搏、奋进的人生中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成为一位倍受尊敬的英雄--雷锋式的好千部。

  (一)

  我清楚记得,那是1977年2月初,梁忠孟正日夜奔忙在高原新建铁路工地上,忽然收到家里连来两封电报,说他老伴生病住院,要动手术。领导上得知后,决定让他立即休假,回去照应一下。

  梁忠孟一项项、一件件安排交待好工作后,于2月6日出发。领导上派吉普车送他,被他谢绝了。他搭乘一辆去拉菜的“解放牌”大卡车,离开了高原工地,从西宁又乘上火车奔赴老家金色的胶东。

  2月12日那天上午,梁忠孟探亲路过青岛崂山县。他正走在县城大街上,突然后面传来一阵急促的呼喊声:

  马惊啦!快闪开!快闪开!”

  一辆马车随声狂奔而来。驭手紧紧拉着车闸,“咔嚓”一声断了。高大的套骡扬蹄狂奔,辕马跟着惊跑,拉着大车颠跳着向闹市区冲去。前面80米就是十字路口,眼看一场惨重的车祸就要发生。就在这危急关头,为了不让惊马伤害群众,梁忠孟挺身而出,迎着惊马扑过去,从马头的右侧跳到左侧,一把抓住套骡的笼头势力向后拉,这匹惊骡拖着他冲出10多米。周围群众见状疾呼:“放开它!太危险啦:"而梁忠孟置自己生命于不顾,死死拽住笼头,强使套奔跑的速度减悔了。不料,辕马被马车巨大的惯力推动着依然前冲,又一头擅在套骡的腰上,套再次受惊,“暾”的一声向前猛窜,梁忠孟死死地抓住不放,车终于停住了,两名手和群众都脱险了,而梁忠孟摔倒在地,被辕马踩伤头部造成颅底骨折,脑挫裂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梁忠孟勇拦惊马,壮烈牺牲的噩耗传到高原,使我百感交集,仿佛我的心都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要碎了,为我身边失去一位好战友、好指挥员而悲痛,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我的心情难以平静,同时也为梁忠孟的英雄事迹感到骄傲和自豪,他是铁道兵数十万指战员中杰出的典范。

  为了表彰梁忠孟舍已救人、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4月3日铁道兵党委给梁忠孟追记一等功,7月13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梁忠孟同志“雷锋式的好干部”光荣称号,号召全军指战员和广大民兵向梁忠孟同志学习。学习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埋头苦干,永葆革命青春的坚强斗志;学习他爱憎分明,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立场;学习他谦虚谨慎,克已奉公,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梁忠孟的事迹,在全军引起很大反响,在铁道兵部队掀起了向梁忠孟学习的热潮。无论在机关,在连队,还是在施工现场,到处传颂着英雄的业绩,成为激励同志们前进的动力。他的英雄事迹载入史册,他的音容笑貌映入心田,梁忠孟同志永远活在人们心间。

  (二)

  梁忠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每当人们忆起他时,总是赞不绝口,他的英雄业绩经常在我的脑海里翻腾。我与梁忠孟经历了一段难忘的战斗历程。1954年我们一同编到铁道兵。我任铁道兵第10师第48团团长时,他任3营营长和团副参谋长;后来我任第10师师长,他是第48团副团长。我俩在长期的艰苦环境中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梁忠孟是山东省荣城县人,1926年7月出生在一个农民家中。生不逢时,他家为了糊口,租地主的几亩地耕种。地租是套在农民脖子上的绳索,逼得人们在死亡线上挣扎着。他14岁那年因家里交不起地租而背井离乡外出逃生,过着食抱腹、衣不蔽体的生活。1944年他参加民兵,1947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正、副连长,正、副营长,团正、副参谋长等职,牺牲前是第48团党委常委、副团长。生活的煎熬,战斗锋炼,艰苦的环境,培养了他倔强的性格,他小时候先后在两个来店当过徒工尽了老板的欺凌和剥削。阶级苦,血泪仇,激发了他的革命激情。在抗日战争中他积极参加民兵打日寇,除恶霸;在解放战争中他转战南北,出生入死,英勇奋斗荣立战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和战友们一道冒着敌机轰炸,日夜抢建新线铁路,经受了锻炼和考验。

  梁忠孟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组织上叫干啥就干啥,从不挑肥拣瘦,默默无闻地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1951年他在步兵第101师第302团后勤处任军械股副股长,同年5月1日第101师转为农建第3师,他所在的团改为第8团。随着部队改编撤销了军械股,组织分配他下基层任副连长。作为机关的老同志,下去的职务显得偏低,可梁忠孟二话没说,扛起背包一头扎到了连队,同战士们一起学习文化和开荒种地。他深耕细作,狠抓田间管理,由于工作出色,很快被任命为连长。

  梁忠孟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在工作上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勇拦惊马也绝非是一时冲动。他在生死关头,总是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舍已救人,先后4次抢救战友。梁忠孟的一生,是充满献身精神的一生。
 

  (三)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梁忠孟继承和发扬战争年代那种革命加拚命的精神,艰苦创业,忘我工作。他先后参加黎湛、鹰厦、成昆、襄渝、青藏等9条铁路的修建任务。他常年同干部、战士同吃、同住,奋战在施工生产第一线,汗水酒了一处又一处。

  1964年成昆铁路大会战开始了。

  党中央、毛主席十分关心成昆铁路建设。毛主席说:三线建设不搞好,我就睡不好觉。并发出“成昆路要快修”的号召。周恩来总理在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关于铁道兵工作的一份报告上批示:“修成昆线主席同意。朱委员长提议,使用铁道兵,“根据毛主席、周总理指示,铁道兵调集第1、第5、第7、第 8、第 10 师和独机械团、汽车团开上成昆线,会同铁道部工程局以及民工共40万人,展开了修铁路大会战。梁忠孟在第10师第48团3营任营长。第10师担负的第一期工是吴场至金口河段,全长135.55公里。梁忠孟所在的第48团管区分布在金口段,是全线卡脖子工程,大部分线路沿大渡河蜿蜒溯流而上,左大渡河,右依嵋山脉向前伸延。沿线山高坡徒,谷深壁峭,流急滩险。地质十分复杂,大部分石灰岩和玄武岩,岩体多半风化破碎,堆积层、洞多,地下水资源丰富,像一天然“博物馆”梁忠孟所在营承担的任务是赵坪1号、赵坪2号、黄果坪1号、果坪2号4座隧道,共长4公里,施工条件十分艰巨,前不着村,后不沾店,内悬岩峭壁,外朝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古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正是这里真?的写照。黄果坪1号隧道必需先把赵坪2号、黄果坪2号打通后,才能进行施工否则人员设备均无法上场,施工难度很大,工期又非常紧。常言道,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就决定把这段艰巨工程交给梁忠孟所在的营。因为我了解梁忠孟,明细的人都知道,我们俩是志同道合的战友。1951年在步兵第101师第302团关工作时,梁忠孟在团后勤处任军械股长,我是司令部军务股参谋,交往比较多我们一同入朝参战抢建新线铁路。当接受这项工程任务,我看出了他的心思,虽然只有4公里隧道,可这4座隧道,却像一座座天然屏障,挡住了去路,在这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中,便道根本就无法修,工程物资、机械设备运不进,其困难可而知。

  我很担心这段任务。一天,我到3营同营长梁忠孟、教导员宋振山同志共研究怎样打法,并进行技术任务交底后,梁忠孟的口气是坚定的。

  军中无戏言,也许这是军人的性格。梁忠孟就是在这所革命大熔炉里塑造的性格。他讲科技,重调查研究,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和退却。当时在部队曾流着这样一句话,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梁忠孟主持召集全营行政技术干部讨论黄果坪1号隧道怎样打法,最后集中大家意见,确定猛攻赵坪2号隧道,用全断面导坑独头掘进,争取先打通。同时黄果坪2号也是独头掘进,争取3个月打通。石质坚硬地带放弃衬砌,石质差的地带一定衬砌好稳妥通过,再起向黄果坪1号隧道攻击,开创6个工作面,2个月打通1000米的黄果坪1号隧道,6个月全面竣工。会后,梁忠孟把铺盖搬到工地坐阵指挥。施工中遇到塌方,采用锚杆支撑等新技术,科学组织施工,使部队的施工工效逐步上升,曾创月洞400米纪录。

  在那战斗的岁月里,梁忠孟心系隧道,赵坪2号隧道在掘进中连续2个月实《单口成洞100米的好成绩。当他们干得正欢,争取第3个月百米成洞时,前进了破碎地带,连续塌方,施工受阻.快到第3个月月底(即只剩两天的时间),可4务还差17米,若是完不成百米成洞,太可惜了!时间太短了!为了创造连续3公月百米成洞,我专程到他们营督战。先同梁忠孟、教导员宋振山商量对策,迅速调3个连的兵力支援,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大家齐心协力,通力合作,奋战了天一夜,终于拿下了17米隧道。大伙虽然累得疲惫不堪,可打心眼里高兴,创造了连续3个月百米成洞的好成绩,成为成昆线上的一面旗帜。

  拿下了赵坪2号隧道,前面就是拦路虎黄果坪1号隧道,人们称它是“鬼见然”,面对波浪滔滔的大渡河和直插云天的峨嵋山峰,大家眉间紧锁,一时不知所措。我和团总工程师黄汉信、营长梁忠孟、副营长孙洪岱、装备股长初吉江,一同察看了工地。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摸清底数的。正当大家为难时,梁忠孟早已攀上岩壁,双手紧紧地扣住岩缝,一步一步的往前爬行,勇敢地走在前面探路。其他人尾随在后,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攀登过这段险区。大家经过细心观察和认真分析,作出统一部署和安排,一场新的攻坚战斗开

  施工战士就像那雄鹰,飞悬岩,走峭壁,仅用1个月工夫就把场地平完。梁忠始了。孟领导部队采取了两头夹击,中间开花的部署,即在隧道两头同时掘进,中间再打两个横洞,增加到4个作业面。在悬岩绝壁上打横洞谈何容易,机械设备上不去,全靠人工开挖,战士们上去要系上绳索,悬在山腰,那真可谓“飞檐走壁”了两人一组,掌钎抡锤。叮当!叮当!震撼山峦,向大山的胸膛掘进。梁忠孟带领这支尖兵忘我地拚搏着。凭着战士们钢铁般的意志,仅用了两个月,就把全部导通。18米横洞就是靠战士们一双手一锤一钎地砸出来的。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成了战士们心中的口号。有人隧道比作“鬼门关”,这话一点也不过份。在隧道里作业,由于地质构造复杂,随都有塌方的危险。遇上塌方,那就要付出血的代价。梁忠孟带领这伙钢铁汉子。柵隣将蒂奋珽瞽曖嵛工„都地厲酃礼于就是几个月,把安危冷暖置之度外,大家发扬了铁道兵前无险阻的英雄气概,一股作气,创造了月掘进440米的好成绩,刷新了成昆线上隧道掘进的最高纪录。

  正当战士们欢呼胜利的时候,不料遇到了大塌方,巨石坠下卡在导坑里,大伙望石兴叹。工程进度上不去,部队情绪有些低落。梁忠孟不信那个邪,冒着时还有塌方的危险,爬上巨石的顶端察看险情,与孙副营长一道共同制订了抢期方攻关方案,采取“釜底抽薪”的方法,深打眼,少装药,小爆破。花了1个月时间搬掉巨石,战胜了塌方。为了把耽误的时间夺回来,他们调集6个连的120多名精兵强将,采取3班倒作业,连续奋战6个月,高速、优质地建成了这座隧道。

  梁忠孟带领同志们胜利建成4000米隧道,又投入了第二期工程任务施工并取得节节胜利。这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部分民工思想波动,影响施工生产。身为团副参谋长的梁忠孟深入民工中,宣传修建成昆铁路的重大意义,个别谈心,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千方百计地稳定民工队伍的情绪,坚持施工生产月月完成下达的施工计划,保证质量按设计标准施工,使铺轨列车按时通过。他们的工程进度快,质量好,名列全师榜首,得到师领导的称赞。这批民工政治素质好,技术力量强,四川省政府非常重视,在完成成昆线施工任务后,全部调入渡口市攀枝花钢铁基地转为正式工人。

  (四)

  梁忠孟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工作上。他心里除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部队建设、修建任务,从不把个人的事挂在心上。

  梁忠孟参军30年,任副团长已经6年,他爱人下玉琴一直没有随军。她领着孩子在家乡参加农业生产。下玉琴看到不少军人家属随军走了,也曾向梁忠孟提起过随军的事。他向爱人坦诚地说:“你在家乡多少还能给队里出把力,对孩子的教育也有好处,再说部队修路到处走,拉家带口的也耽误工作。我本事不强,你让我腾出心思,多给人民做点事吧!”

  梁忠孟在长期的艰苦战斗生活中,积劳成疾。在朝鲜战场上抢建铁路得了产重关节炎。回国后参加祖国铁路建设不要命地干,得了高血压;后来又查出糖尿和心胜病。

  1974年,青藏线再次上马的消息传来,梁忠孟打心眼里高兴。他所在的部队手1959年和1962年两上青藏高原修铁路,都是因为国家计划调整,修了一段停下来了。梁忠孟心想,这次一定会建成的。有的同志知道梁副团长的身体状,担心他这次轮不上了。梁忠孟也知道自己的身体不如当年。可他从听到风声天起,就悄悄地开始进行耐力和适应性锻练,每天,部队的起床号吹响,他早已上山顶。后来他觉得一天一次登山不行,又在中午和晚上还锻炼一次。不论风雨雪,他硬是坚持不懈。

  部队要向青藏高原登程了,梁忠孟也一切准备就绪。就在这时,师政委和政治部主任来了。果然,梁忠孟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政委说:领导上考虑你的身体情况,打算让你留在后方,去领导家属基地。”梁忠孟平抑一下自己的情绪,恳求地说:“我就不信我在高原站不住!让我上吧!不能多干,我少干;实在不行,我看看家、守守电话也行啊!”说实在话,要不是身体有病,谁舍得把这样好的干部留下。政委最后狠了狠心决定说:“那好吧,不过你得说话算话,上了高原一定得从实际出发,邐厕不准拚命。眼下不要急走,留下你抓一下'老区’的收尾工程,同时把病盛段示好好治疗一下。”

  冬去春来,梁忠孟紧赶慢赶,刚一结束“老区”的收尾工程,就兴冲冲地奔上青藏高原。按常规,初上高原应当休息两天让身体适应一下,可梁忠孟放下行李就急着上工地。团长张国吉拉住他不让去。他说:“我是'老高原’了。说完,拔腿就走。

  梁忠孟一个连队又一个连队地走,一个工地又一个工地看,在哪里发现问题,就在哪里解决。待他走遍了全团的施工现场,已整整15天了。15天的劳累,他头痛、胸闷,身上的4种老病一起发作,体重掉了20斤。他回到团部,一进门就急忙坐到椅子上,脸色刷白,自己感到有点累了。当他刚端起水杯,还没等喝一口,就晕过去了。

  梁忠孟病倒了,军医郑重地提出:必须立即送他去师医院治疗。梁忠孟却恳口,就晕过去了。地说:住院可以,就住团卫生队。军医解释说:师医院海拔2700米,比这低 900米,疗效高。梁忠孟说:我们团工地海拔3600米,我如果不适应这个高度,治好了有又有什么用。梁忠孟在团卫生队住了20天,又跑工地去了。梁忠孟硬是顶住了高原反应和疾病的进攻,没有从海拔3600米的高度上后退一步。梁忠孟一常田吕生名就是这样忘我地拚命工作着。

  (五)

  论搞工程,梁忠孟是把好手;抓管理他也是行家,同时还是个好管家,在成线上,第48团行政管理、机械管理等项工作,他样样干得都很出色。在青藏线施工,部队生活很艰苦,特别是蔬菜经常供应不上,战士们长期吃不到蔬菜,体内缺乏维生素,不少人得了夜盲症、高原反应症,严重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梁忠孟把战士的安危冷暖膳食时刻挂在心上。他在下连队检查工作中,发现15连的生活管理好,伙房干净卫生,食谱调配得当。20的菜窖通风干爽,储存的蔬菜井井有条。3连在海拔3600米的高原上搞了个暖房,室外挂冰飞雪,屋内菠菜、黄瓜等一片青绿。梁忠孟打心眼里高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高原艰苦,大家动脑筋想办法,还是可以搞好生活的。

  梁忠孟把见到的这几个连队的作法与经验向团党委作了汇报,提出了推广的建议。梁忠孟一面组织参观,宣传这几个连队的好作法,一面指导连队搭塑料棚,开地种菜,饲养牲猪,腌制酱菜。他和团军需股的同志,不断摸索高原部队生活管理规律,扎扎实实帮助连队解决生活上遇到的问题,闯出一条高原部队生活管理的好路子。他们针对高原严寒、风沙大的特点,帮助各连建起一个保暖、排气、防风沙、讲卫生的好伙房;根据高原缺氧和连队人员多的需要,给各连配备一口自制的钢板压力锅,保证连队都能按时吃上熟饭;为保证各连队在高原能经常吃上蔬菜郗,帮助各连队建起一个可存8个月冬菜的菜窖;为使连队能吃上鲜菜他们帮助各连搭起了3至7分地的塑料大棚菜园;为解决连队的副食问题,还助各连建起一个能做酱油、醋和各种豆制品以及腌制咸、酸、辣、甜味的十几种小菜的小作坊。

  他们的事迹在报刊、电台进行了宣传,受到上级的称赞。总后勤部、铁道兵、兰州军区和铁道兵第一指挥部,先后分别在第48团召开高原部队生活管理现场会,介绍他们的经验。“八一"电影制片厂把他们的事迹拍成纪录影片,在全军放映。1978年11月,铁道兵党委批准给第48团军需股记集体一等功。

  梁忠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高尚品德,他的无私奉献精神,他的英雄业将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199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