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转 笔友情深
快乐人生
有一种感情,是在峥嵘岁月携手共同走过,蕴藏在各自心底,终生难忘。 一一题 记
时光倒回2018年8月,听说杨占开战友从广州来到北京,李俭和我很高兴,想立即相聚,还想一起去看望患病的张阳灿战友。
于是,8月21日上午10时,我们三人相约,分别乘坐公交车和地铁,来到北京西站南广场的湾子街社区,当年铁道兵四师报道组的四位“笔友”终于在张阳灿女儿家齐聚。
1972年,作者与李俭、杨占开战友在八达岭长城。
近五十年“笔友”情,战友一见面显得非常亲切、珍贵。
杨占开自1972年与张阳灿在师报道组分别后,46年后第一次重逢,拉起手问这问那,一声兄弟,热泪盈眶,关切和重逢的开心溢于言表,也感动着大家。
照片左起:李俭、张阳灿、李俭、杨占开、翟基生重逢的喜悦。
我柱着拐杖,紧紧抱着阳灿战友,“真的总想见到你”,话语噎着,心潮澎湃。
我们彼此相望,不管混得好孬,不论健康还是患病,只想看看彼此,虽然青春已逝,年岁已老,当年报道组四位“笔友”今日齐聚,情深意长,难得、难遇、难忘。
李俭见到张阳灿,急步扶着病中的他,从手机翻出他俩脱下军装后的一张合影,青春的往事涌上心头……
1985年李俭(左)与张阳灿相聚合影。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记得那是1971年国庆节后,师宣传科调我们到师报道组助勤,边培训边写报道。李俭、杨占开、张阳灿和翟基生,我们在报道组一干就一年多,“以写代训”的报道组生活,青春岁月结下的“报道”情结,至今仍然“耿耿于怀”……
四位“笔友”修建京原铁路时,住在磁家务师机关报道组“活动板房”,夏天热,冬天冷,我们依然笔耕不停;修建通坨铁路住在肘各庄,同在一室执笔书写军旅青春。
忘不了,下基层采访,无数次搭上顺风车,天寒地冻,我们四人在车厢上拥抱着,互相鼓舞着,到达施工现场立即投入采访。当年修建通坨铁路时,师机关驻地肘各庄离小屯公路约十多里,偶遇采访乘坐末班长途汽车到小屯,没有交通车,我们不知步行多少次凹凸的土路,摸黑赶回营房,连夜写稿,直到稿件见报,循环往复,不知疲倦。
李俭说:“过去我们报道组好苦啊!到师部去步行十几里路,吃的是小米粥,都是一粒一粒的。记得有一次没有车回来,我搭一辆大卡车,我一路观察司机安全驾驶,回到宿舍立即加班写一篇报道稿。环境好苦啊!”
如今彼此远去的青春,留下一个醇厚回味的美梦,而在科技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却早已退出了我们的生活,永远留在了我们心里。
1972年3月,作者与李俭、杨占开战友。
我们相互握着手,拍着肩膀,说着过往,忆起当年趣事,如同看到当年在师报道组的青春模样。
忘不了青春岁月在师报道组爬格子的日子。聊起当年常常为了见报,让新闻更加鲜活真实可信,常以“新闻不过夜”来琢磨稿件的深度与新意,从不知苦和累。
我那时初涉新闻,写报道还不入门,所写的稿子比较粗糙。但经过李俭和张阳灿互相润色,画龙点睛的标题及亮点的凸现,使新闻要素更充实,新闻眼的发现更独特,文字表达也更通畅,我从中也学到了许多写好新闻的技巧,感受到他们手把手地教我写好新闻稿的耐心与细致。
更令我们终生难忘的是有一次煤气中毒,如果不是我爬着去敲门,响声惊动吕志斌和张静慧干事前来营救,那有我们今天的四人重逢相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患难与共战友情,他们三个都称我是“救命恩人”。
前排左起:陆振尧、 张阳灿 、钮鲁生、 赵荣仁 ;后排左起:陈志保、 廖寿伦 、冯复加。
我们在师报道组助勤的日子也很精彩。
虽然我们是“兵”,生活在“四个兜”干部中,却经常享受着与师政治部干部一起学政治、听课、过组织生活的待遇,接受的是师首长和政治部领导的直接教育。
有时跟着首长坐小车下基层,采访受到首长“牵线”“搭桥”的特殊照顾。
即使我们自己去某个团机关写稿,团长、政委总是亲自“接见”我们,我们四人到那个团都有一个是“主人”,享受迎来送往的“上级来人”生活待遇。
特殊的待遇,首长的关爱,激励我们忘我勤奋的写、加班加点赶着写、争分夺秒及时写,师报道组以“诗绚”笔名的新闻报道纷纷被《铁道兵》《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采用,为铁四师新闻报道工作跃居全铁道兵第一名作出了贡献。
浓浓的“笔友”情结源于部队是所“大学校”和“大熔炉”。在报道组日子里,我们尽管也有过新奇、新鲜、激动、欣喜、欢乐、奋进、拼搏、痛苦、无奈、压抑和不以为然等情感与所作所为,但是,有首长的教诲和引导,有战友们的传帮带,我们一直在砥砺前行中成长着。
2018年8月,李俭、杨占开与作者在北京久别重逢。
李俭战友回忆起自己是一个来自冀东山区的土孩子、穷孩子,没有上过正规大学而成为研究员;没有经过科班修炼而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半月刊兼职主编,一兼就是十年,笔名“梅棋友”的卷首语一写就是十年。而且,还帮助一些企业、个人总结经验、事迹在全国叫响。他深有感触的说:“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出发的地方;尽管时代变化,都不能忘记最早的初心。 ”
我们当年报道组的四个“笔友”,没有一人掉队,没有一人抹黑;人人出彩、个个争光。在部队时都成为宣传骨干或宣传股长,转业后都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成绩不凡,这些都离不开初始的新闻报道锻炼。
我们相聚在一起,大家谈论最多的是搞新闻报道的获得感,新闻报道让我们找到了写作的窍门,让写作成为各自的终身爱好,永远忘不了栽培、指导、关怀我们的每一位领导。
张阳灿激动的说:“初始的新闻报道工作,为我们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基础,为我们日后的成长搭设了进步阶梯。”
大家情不自禁的想起在入党、提干等关键节点,当年师政治部黎明主任对报道工作的高度重视;师宣传科廖寿伦科长对报道组的特别关爱;负责报道工作的田艳忠、邬松年两位干事对报道组工作的精心指导,工作生活、衣食住行、成长进步都为我们想的周全、安排的好。如今老了,我们切身体验到,没有组织上的培养关怀,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感恩于引领我们入门的师、团各位首长。
郑琼、作者、杨占开、李俭与张阳灿战友(前坐轮椅)在一起。
胸中有新闻,笔下有深情。我们聊起张阳灿战友“炸药箱”里的剪报本,那里装着张阳灿战友几十年对生活的热爱,对报道的敏感、对新闻的追求,从不间断为部队、地方报刊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消息、通讯、特写和摄影,尤其是为广大官兵所喜闻乐见的《铁道兵》《解放军报》撰写了来自第一线、第一时间、第一感受的军旅青春岁月,记载着铁道兵志在四方、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篇篇新闻作品,成为我们“笔友”中的佼佼者。
张阳灿战友对新闻事业的执着精神,对报道工作痴心不改的特别情感,令我们肃然起敬。
张阳灿战友告诉我们:“我在中国铁建十四局干了一辈子的新闻工作,从铁道兵师报道组到兵改工,一直在宣传部工作。曾经在‘炸药箱’上写出了上千篇文章,深入新建铁路工地拍摄出数千幅照片,每次都把刊登的稿件做成剪贴本。至今已存厚厚的两大本。家里还有大小三十多个箱子,里面是四十多年来不同时期的历史画册和书籍,这些,我想捐赠出来,为中国铁建十四局博物馆建成出一份力。”
张阳灿战友踏遍原单位承建的铁路工地,爬山涉水用心、用情、用功所写的报道和拍摄的新闻照片,永远珍藏在中国铁建十四局集团公司博物馆里。
郑琼、作者、张阳灿。
人生中,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叫“笔友”。那天中午,李俭战友做东,我们在饭店边吃边聊,6个小时的相聚,真是聊不完、说不尽那段“笔友”情结,我们聊到动情处,“干一杯”!阳灿兄在郑琼嫂子陪伴下也没半点倦意。
一瓶“1573”国窖见底,又是分别时,此情绵绵无限期,留着微信空间常聊,我们盼着下次再相聚。
我被笔友情感动着
我回到家里,打开手机,见到军嫂郑琼发给我的帖子:
难忘的四位老报道员相聚时光过去了,我和老张心情难以平静,念念不忘战友的情谊。时时刻刻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动人的画面。
一张张甜蜜的笑脸;一声声悦耳的问候;一句句情切的祝福,深深地印记在我俩心中。
战友啊!战友!昔日的战友亲密无比,我们好想念您们啊!
盛夏初秋,骄阳似火。8月21日上午10点半,我们家喜迎贵客。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我们的思绪。
呀!李俭、杨占开、翟基生都来看望老张了!他们满脸笑容迎上来。
四位老战友,四位老报道员,亲如兄弟,激动万分,他们紧紧地握手,深切地拥抱,房间里沸腾了。
李俭激动地说:我们是当年师报道组的四人,今天终于回来了!团聚了!四个人围在一起热情地交谈。
忆往昔曰的苦日子,翟基生心情起伏,热泪盈眶。当时虽然艰苦,可是我们四位老战友,四位老报道员,亲如兄弟。有难共同担,有苦共吃,有险共闯。40多年光阴过去了。今天我们幸福快乐地相聚在一起,千言万语说不完啊!
中午李俭热情地请我们在饭店共进午餐。席间他们又聊起报道组的共同生活,共同写稿的点点滴滴。高兴的笑口常开。杨占开兴奋地高歌,我们《真的好想你》!场面动人。
我看在眼里,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真的好感谢“两友情缘“战友平台,如今他们头发染霜,近70岁人还幸福相聚一起,让我今生难忘。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杨占开身体刚好,到北京就来看老张,老张很受鼓舞,他虽然说不出话,但他心里热乎乎的,昨晚他彻夜难眠。
翟基生腿不方便,拄着拐杖一次又一次地来看老张。
李俭刚出差回来,几次都要来看老张,他一直念念不忘。“相约北京”聚会的时候他始终没离开过老张,他虽然70岁了,但他坚持要推老张轮椅,耐心细致剥荔枝给老张吃。昨天中午吃饭他又是挟菜、又是倒水,又擦手,对老张处处无微不至的照顾。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心里真不是滋味,好感动啊!
他们四位之间的战友情和谊,用金钱是买不来。这就是当代军人一种特殊岁月炼就出来战友情,革命情怀是永远磨不掉。
回去时他们三位念念不忘,送了一程又一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多保重。他们难舍难分啊!
我们何时再相见呀!期待着!
我们四人军营“笔友”相聚,引发战友们的热议和跟帖,他们也为我们四位老报道员相聚感染着,感动着……
胡安沁战友在战友群里读到“我被战友情感动着”后,赋诗一首:
大家都感动
文/胡安沁
当年一起助勤,如今年过七旬。
昨天相聚北京,彼此非常感动。
李俭当为老兄,自有高超理论,
曾经一个连队,难得战友缘份。
湖北战友基生,兖南线上相逢,
三十二年过去,美篇又生激情。
阳灿待人热情,工作积极细心,
宣传报道骨干,更有摄像摄影。
战友感情深深,祝福都在酒中,
军嫂为此点赞,更让大家感动。
原师宣传科田艳忠老领导阅后说:
记忆犹新 又感慨万千
有愧疚、自责(在那个“艰苦为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年代,对你们的关照太少太少……说是“领导”,其实,一无领导经验,二也没什么高明之处),更多的是欣慰。
欣慰我们从“文苑”到“两友”到“相约北京”,又在一起了; 欣慰我们今天都还过得幸福。生活也在“小康”以上;欣慰一支妙笔,成就了你们四个战友一辈子的事业。
阳灿虽有病,但应乐观。珍惜今天所有的一切和一切的所有,快乐开心每一天!
当年,还有文炎。出于为便于解决入党问题,在报道组助勤的时间不长。但“是金子总会发光”。后又走上了《铁道兵》报社编辑岗位。
今天,在“文苑”的几位战友,不仅成为骨干力量,而且,更彰显了那种可贵的奉献精神!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