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2日清晨,孙荣刚先生传来梅梓祥老师的《今天的心依然滚烫》一文,只因一些琐事,使得此文是在断断续续中读完时,依然能感受到积存在这些老兵心中的“滚烫”之感,也感染到了我心中顿生“滚烫”之感。
此文以“战友姚尚明,为参会来京”的机会,有了“一场专属铁道兵的叙旧”为开篇, 引出他们“席间闲谈”,“被反复提起”的“对越自卫还击战”的那段难忘岁月,共叙“维护祖国安全和领土完整”的神圣与光荣,读后让人感慨万分!
抢修河口大桥生命通道,化解急难险阻显担当。这些战友在相聚闲聊中,还原了那段峥嵘岁月的样貌:“1979年,硝烟弥漫南疆,铁道兵一师、二师奉命出征,以血肉之躯抢修铁路,保障军运畅通。在座的四位老战友,正是当年承担中越边境河口大桥抢修任务的二团英雄。战争打响后,河口大桥遭越军炸毁,二团指战员顶着炮火日夜鏖战,最终提前39小时抢通这座‘功勋桥’。此后,每天3对列车、1500余台汽车从桥上驶过,为前线输送物资、转运伤员,立下赫赫战功。”
“河口大桥遭越军炸毁”,这是越军最阴险的一遭,相当于切断了中国对越自卫还击的运输“大动脉”,国家大后方源源不断的地输送战略物资和能量供给,都严重受阻。可想而知,当时的官兵是何等的焦急。“二团指战员顶着炮火日夜鏖战”, 这是热血男儿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啊!军情就是命令,来不得丝毫懈怠,此时相聚的四位战友,“正是当年承担中越边境河口大桥抢修任务的二团英雄。”他们以血肉之躯,“顶着炮火日夜鏖战”,最后超出预定的时间,“最终提前39小时抢通这座‘功勋桥’。”他们为抢修这条“为前线输送物资、转运伤员”唯一的生命通道,唯有加紧施工,将通车时间提得越早,受伤的前方将士就能得到及时救治,将战争损失和受伤将士的死亡率降到最低,大量的战略物资、生活物资就能及时送达,避免“兵败于后勤”的惨剧发生。因此,此次抢修河口大桥的提前竣工,成为整个对越自卫还击战取得根本性、决定性胜利最为重要的一步棋,也为中国对越自卫还击战书写了最为光辉而神圣的篇章,更是给穷凶极恶的顽敌最为致命的打击。
中国军队以铁的事实证明,中国人民凝成一股绳,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同仇敌忾,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所有将士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这种友谊,不会因为空间地域的阻隔,而有所减弱,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加弥足珍贵。
忆往昔,知未来,大力弘扬伟大战斗精神添信心。“战友情,终生情!”在此文中得到了诠释。
此次相聚时间虽短,却对于铭记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光荣历史,缅怀牺牲的战友,珍爱和平,奋力谱写人生的新篇章,有着巨大的意义。闲谈中,有对光荣献身烈士的敬仰,有对战斗英雄的礼赞,有自己能参与保家为国之战的自豪,有对近些年来相继去世战友的祭奠,有对尚还健在,却已是高龄老人,身体状况的堪忧,特别是对已是古稀之年的孟先生,“不幸半身不遂,全靠兄弟照料”的叹惋。
透过细腻的文字,这些战友好似神奇勇猛的钢铁之躯,“从敌人的炮筒子里钻出”似的,一身铮铮铁骨,转战于社会大学里历经磨练,已然成为单位骨干和行业精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他们是最受尊敬的人。
此文看似一次“战友聚餐”的闲谈,实则是为投身“自卫还击战”无怨无悔的追溯和回望,是对所有参战将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坚韧品格和“宁死不屈”大无畏精神的颂扬,是对那场战斗充满必胜信念,始终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集中体现。而他们在此次战斗中所取得的卓越功勋,将在各自的人生拼搏奋进中,凝聚成为一座精神丰碑,为唤醒全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促进科技强国强军和社会改革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维护世界和平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
“我的公众号推送《铁道兵,天天让人心头滚烫》,记录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研讨交流会的暖意,也写下两日来铁道兵的多件事宜 。” 文化基金助发展,一号一文添暖意。此文开头的一句话,让人感动。军人致力于推进和繁荣文化事业,促进社会进步,这是一件利国利民,具有永恒价值的千秋大业。因此,这些战友驰骋于战场,是一支冲锋杀敌,克敌制胜的“精锐之师”,在转战到地方后,依然是建设祖国,推动社会绿色生态发展的“精锐之师”,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作者简介:
梁春云,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湖北省作协、四川省散文诗学会会员,担任《东栏弄雪》主编、《百姓作家》杂志副主编和多部书籍副主编以及《中国乡村》中乡美驻河南基地副主编。已出版散文集、评论集、诗词集七部,另有文集《春季的云野》《一枝春信》已付梓。在全国各类文学大赛中获多种奖项。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