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专 家

  


 

专 家
  

  王二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与我同年入伍,经过3个月新兵连训练后,我被分到了师汽车营开车,而他却被分到施工连队。3年后,我们又一同集体转业到一央企,我任秘书,他在施工队任工班长。后来,我离开这家央企,从事新闻工作,他仍然在这家央企工作,辗转在全国各地,搞工程建设。

  2006年12月某一天,已担任项目经理的他打电话给我,告诉我,他在市外一条高速公路搞隧道施工,遇到了高瓦斯,在瓦斯治理中做得比较好,受到业主的好评。因此,邀请我去采访。

  经过3个小时的舟车劳顿,我来到他的项目部。刚坐下,他身边的技术员李强(从贵州一煤矿聘请的瓦斯治理人员)为我介绍起李家坡隧道瓦斯情况。他说,瓦斯,一向被煤炭行业、采矿业和隧道施工业称之为“魔鬼、妖气”,那无色无味的东西,总是让人谈之色变。

  某日上午11时,一阵炮响,排风后施工人员依次进入隧道。突然,在掌子面上的工作人员随身携带的便携式瓦斯探测仪“嘟嘟嘟”地响了起来,工作人员取下探测仪一看,瓦斯浓度已达到0.35%。

  所幸的是,工程开工时,市高发司就按惯例为各施工单位下发了《瓦斯隧道安全作业规程》,而该项目部也有预见性地给每个作业班组配备了便携式瓦斯探测仪,因而没有造成任何损失。

  2006年12月25日,经市煤炭研究院瓦斯检测专家入洞检测、取样,该隧道右洞瓦斯的绝对涌出量为每分钟4.69立方米,浓度为71.9%;左洞瓦斯最大绝对涌出量为每分钟4.69立方米,瓦斯浓度为13.08%。

  李强介绍说,瓦斯浓度达到6%~14%,如果遇上丁点火星,就要发生爆炸。而浓度达71.9%,从洞里用一根管子将瓦斯接出来,就可以直接点燃做饭。

  李家坡隧道出现高浓度瓦斯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有关专家立即赶到现场,召开现场处置会,下达停工令。

  虽然王二秋从事隧道施工几十年来第一次遇到高瓦斯隧道, 但他与项目部一班人都很自信自己一定能降伏这一魔怪。在有关专家的大力协助下,他们成立了施工方案研制小组,半年多时间,经过9次施工可行性论证,最后确定了高瓦斯区施工方案。

  他们根据施工技术需要和工期要求,形成“一厂”(钢结构件加工厂)、“二站”(拌合站、压风站)、“二队”(两个施工队)、“五线”(五条挖、装运、锚、衬、瓦斯检测作业线)的瓦斯作业体系和施工诅织方案、配置了防爆挖掘机、防爆装载机、防爆混凝土喷射机、自卸汽车、集中拌合楼、砼输送罐车、砼输送泵、瓦斯监控系统等设备60台套,组成5条挖、装运、锚、衬、瓦斯检测等机械化作业线。工字钢钢架、格栅钢架、砼等均实现了工厂化生产,砼衬砌采用整体液压衬砌台车、砼输送车和砼输送泵作业。虽然这些生产要素配备多花去1000多万元,但却为高瓦斯隧道贯通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在施工准备阶段,聘请了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的专家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瓦斯施工安全操作培训。在洞外增设了一台2X75KW、一台230KW的通风机,隧道供电采用双电塬线路,实施24小时不间断通风,确保瓦斯浓度稀释在0.5%以下。高瓦斯段工区采用短进尺、弱爆破、及时封闭掌子面、仰拱紧跟的施工方法,瓦斯检测采用自动监控系统和人工检测相配合的检测方法。他们还采用了超前地质预报和超前探孔、瓦斯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准确地预报了前方围岩的地质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特殊地质地段的隧道开挖方式、施工辅助措施,及时调整支护参数和改变衬砌结构类型。

  在测量保障方面,为确保工程进度及测量精度的需要,坚持24小时全天候跟班放样,对隧道内进行导线设计测量,对技术交底、测量成果严格要求,力求快速、准确、及时;采用精密仪器控制,用不同的测量方法进行跟踪测量。由于测量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和认真负责,李家坡隧道贯通误差仅为:纵向贯通误差8毫米,横向贯通误差18毫米,高程误差16毫米。

  李家坡隧道高瓦斯工区由于施工方案切实可行,要素配置合理完善,施工安排科学合理,工序组织紧密流畅,单口平均日成洞3_4米,最高日成洞5米,全隧道平均月成洞在120米以上,取得了高瓦斯隧道掘进较好的成绩。

  经过不懈努力,不仅攻克了高瓦斯隧道、水平软弱岩层、隧道偏压、浅埋、光面爆破等一批重难点施工工艺,完成了一批珍贵的技术成果,编写的《李家坡隧道瓦斯特征与安全施工技术研究》、《李家坡隧道施工通风与瓦斯治理》、《隧道偏压、浅埋处理方案》等论文,还被列入2008年度市级科技开发项目。

  尔后,王二秋又辗转在外省、市搞工程项目施工。

  今年初,在某央企工作了四十二年的王二秋光荣退休。因他是一个工程项目的负责人,退休手续办完的当天晚上,他所在的项目为其摆了几桌酒,以示祝贺,我被邀请出席。

  席上,他公司的一位领导讲话,对他参军到转业至央企四十多年中,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工班长、技术员、工程师、项目经理,因在李家坡隧道高瓦斯斯治理中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市级瓦斯斯治理专家。

  对于我这位战友的成长过程,我还是比较了解的,只是对他担任了市斯治理专家组成员,还是十分诧异的,以至于心里不断有一个声音涌出,太厉害了!还有如此高的造旨,更是成为了一个市级专家。

  席间,推杯换盏,不亦乐乎。席散,各回各家。

  六月的某一日,某条高速公路一长大隧道施工中出现了瓦斯。为了治理瓦斯,这个项目部特邀请了市里的瓦斯治理专家前来商讨治理,我也被邀请到这里采访他们的治理方法,王二秋却是以市瓦斯

  治理专家身份出现在治理方案讨论会上,而且是唯一的一个专家。

  方案讨论会上,这个项目部的总工程师介绍情况时说,该隧道右洞瓦斯的绝对涌出量为每分钟4.60立方米,浓度为71%;左洞瓦斯最大绝对涌出量为每分钟4.6立方米,瓦斯浓度为13%......

  情况介绍完后,项目方请王二秋提出治理方案,王二秋滔滔不绝地强调瓦斯治理的重要性,而不提治理方案。

  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在近似闲聊中结束。

  中午,这个项目部摆了一桌丰盛的午餐。席间,又是推杯换盏,王二秋几乎醉得不醒人事。

  醉了酒的王二秋整整睡了一个下午,临近傍晚,躺在床上的王二秋突然感觉身体不适,提出返回市内。于是,这个项目部便派车送王二秋回到市内。

  几天后,王二秋给这个项目部的负责人打电话,称身体仍然不舒服,让这个项目部另外请专家。

  无奈,这个项目部只好另外请了一位专家来现场,这个专家当天就拿出了瓦斯治理方案,并付诸实施。

  完成采访任务后,我也回到市里。写稿,发稿。

  毕竟是战友,还是担心王二秋的病情。于是打电话给他,电话里王二秋中气十足,瓮声瓮气地和我闲扯了一通。听得出来,他身体已经痊愈。

  半月后的一天,他同单位的一员工和我聊天时,向我透露了两个十分震惊的消息,当年的瓦斯治理和瓦斯治理的论文全是贵州一煤矿聘请的瓦斯治理人员李强弄的,而这次王二秋的病也是装的。

  听完,无语!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