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味道:红苕【原创】
忆起儿时的味道,怎么能忘得了安康的红苕?因为我几乎是吃红苕长大的啊!
安康人叫的红苕其实就是北方人所说的红薯,高产农作物,因此,在安康几乎红苕要顶半年粮。到了红苕收获季节,连城里居民供应口粮也都是红苕。记得那年月城镇居民每月定量供应口粮25.5斤,中学生和机关干部每月30斤,重体力劳动的工人每月41斤。供应口粮根据不同季节按粗细粮搭配,粗粮多在6成到9成之间。红苕收下来了,1斤粗粮指标可以买5斤红苕。一盆蒸红苕就着一碗酸菜就是一顿正餐中、晚饭。再奢侈一点的,将红苕洗净去皮切块,下锅煮开后再下苞谷糁煮粥,或者切片加菜煮拌汤,几乎天天如此顿顿少不了红苕。现在生活水平高了,红苕也让专家说成是抗癌的最佳食品,尤其烤红苕那糯糯的香甜扑鼻的味道,重新成为城里人的最爱,而儿时的我们的确把红苕吃伤了,以致于我的一个同龄朋友现在都不再吃红苕,说看见红薯就条件反射般地勾起反胃的回忆。
即使当年吃伤了也还得吃,不然吃什么?于是有条件的机关单位食堂就粗粮细做变个花样。记得母亲单位的食堂师傅把红苕煮熟了捏成薯泥丸子用油炸了,还跟白面、玉米面和一起蒸发糕,还都挺好吃的。
红苕供应季过了,粮店接着供应红苕干。因为红苕大量收获下来不易保存,农民就切片晒干了交公粮,粮店就再当口粮供应给居民。红苕干不能像鲜红苕那样蒸煮了吃,居民就想办法将红苕干再用剪刀绞成碎块,然后送去加工点磨成红苕面,跟白面、玉米面掺在一起烙饼、煮拌汤吃。红苕干是白的,磨成面做了吃却成了黑的了,不过吃起来有点甜味,也还好吃。
儿时总觉得肚子饿,见什么都想吃,那怕是生的照吃不误。于是儿时我们到农民地里挖萝卜吃、摘黄瓜、西红柿、生豇豆吃,当然少不了跑到地里偷偷地挖农民的红苕吃。生红苕吃起来没什么水分,干脆干脆的,有一丝丝甜味。吃生红苕不是因为它好吃,而是能够填饱肚子。家里的红苕一般大人不让生吃,因为那是要按顿当饭吃的。
各地对红苕的叫法不一样,也有把红苕叫地瓜的。但是陕南的地瓜却完全是另一个品种。这种地瓜类似红苕也是根茎作物,陕南汉中盛产,最先安康卖的也是从汉中运过来,在水果店当水果卖。这种地瓜不像红苕有圆长条状的,不论大小个个都是圆圆的形状,外皮是白色的,用手就能剥开皮,里面也是白色的,吃起来水分很大、很甜、很脆、很好吃。记得有一种红苕皮是白的,心也是白的,不知道学名是什么品种,我们叫它洋红苕,吃起来也有点像地瓜的味道,比别的红苕水分大,我们经常在红苕堆里挑拣这种洋红苕当水果吃。不知什么原因这种红苕后来很少见到了,但是那甜甜的、脆脆的味道依然还留在儿时的记忆里。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