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端午节余思(外一篇)

 

  端午节余思(外一篇)

 

  壬寅年端午己过十余日,挂在门上的艾草早已由青变枯,而每每驻足凝视,总觉得一股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激起我对端午节精神化意义的思考。

  端午节源远流长,源流众说纷纭。而纪念屈原为公认的主流说,且演化为全民族超常稳定的思维定势。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也无论学富五车的文人学士还是目不识丁村夫农妇,提起端午节,首先想到的便是弘扬“爱国主义”。这无疑是崇高的丶神圣的丶无可厚非的。

  然而,自古至今,端午节的民俗活动是那样的丰富多彩,除了为纪念屈原而吃粽子丶划龙舟,还有种种祛邪保健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

  “农历五月以后,天气渐热,蚊虫苍蝇孶生,传染病容易发生,所以古人们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节时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王伟光主编《民俗全书》,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12年11月,第561页)为避“五毒”(蛇丶蜈蚣丶蝎子丶蜥蜴丶癞蛤蟆或蛇丶蜈蚣丶蝎子丶蜥蜴丶蜘蛛)。于是,喝雄黄酒丶佩香袋丶挂菖蒲艾草;中午吃五红,枇杷丶鸭蛋丶虾丶苋菜丶雄黄酒或红烧肉丶红烧鱼丶红萝卜丶红鸭蛋丶苋菜。民间用五种红色的菜象征“五毒”的血,说是吃了这“五红”,会吓跑“五毒”,消灾吉祥。

  这些切合古人的生活状况和认知水平的心理和行为,古老而朴素,有的还有“巫术”的意味。但置于现代文化语境下考察,发现古人的生存智慧和防疫思想丶抗疫实践竟是那样的深遂而深奥丶实用而有效。就其精华而言,对于今人仍有深刻的启示:

  首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在慷慨馈赠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瘟疫丶疾病,每个人都应怀有防病抗疫之心,而不致于疫来人心惶惶丶手忙脚乱。用时髦的话说,端午节其实是古代的“防疫节”。甚至可申报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将中国的端午节定为“世界防疫节”。

  其次,防疫丶抗疫是全域的丶全民的,妇幼老少,人人参与,自觉行动。

  再次,防疫丶抗疫的精神动力,来自于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吉祥的渴求,而且积淀成深沉的心理诉求和生存欲念。

  质言之,端午节给全中国乃至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粽子丶龙舟丶“五红”丶雄黄酒丶蒲艾丶香囊,等等的背后,蕴涵着两大精神: 爱国丶防疫。此既是先人对后世的殷切期望,也是端午节的灵魂和内核,更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精动力。二者相得益彰,不可偏废。遗憾的是,也许升平日久,现代医学发达,人们有意无意地漠视丶淡忘端午的“防疫丶抗疫” 精神,当疫情不期而至,既缺乏心理准备,更缺乏全域全民抗疫意识,以至出现“一个老太拖累一座城” 的 荒唐事件。历经“非典”“新冠”,面对古人反思端午文化,我们难道不值得反省和检讨吗?


2022-6-18

 


 

 

  端午节源流遐想

 

  从古代典籍到现代网络,端午节的起源有种种说法: 纪念屈原; 源于越王勾践为操练水兵划龙舟; 纪念伍子胥投钱塘江;纪念曹娥救父;源于古越民族的龙图腾崇拜;与山西介休介子推有关;为祭祀水神和龙神,等等,可谓众说纷纭。纪念屈原为通行的主流说。

  与单一源流说的“春节”“清明”“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相比,端午节给后世留下广阔的质疑丶想象的空间。

  民俗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行为习惯和心理观念。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丶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1页)倘若想透过历史的烟云,探究端午节的源头,与其引经据典地作繁琐考证,不如从古人的生产丶生活实际出发展开合理想象。

  “五月初五” 是端阳节公认的时令元素,也是考证丶推断的唯一依据。由此联想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履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足热,但惜夏日长。


 


 

 

  妇姑所荷之食,会不会是粽子呢?很有可能。因为,透过种种源流说,端午节的发祥地大多指向古吴越之地。这里盛产大米丶竹箬。忽有一天,某位贤惠丶聪颖的“妇姑”突发奇想,以箬裹米以饷丁壮。不但清香可口,而且 耐饥便携,“养”于清水,还能“保鲜”……于是,一种名叫“粽子”的时令食品在民间悄然而现。因其新奇实惠,人们纷纷效仿,漫洇扩散,蔚成风气,积久成习。此却也合乎民俗发生的一般规律:发端——扩散——沉淀——传承。

  至于“五月”“五毒”以及因此而衍生避邪消灾的心理和行为,形成“防疫抗疫”的文化传统,则进一步证明,端午节起源于五月的生产丶生活。

  “民俗的形成变迁,离不开知识精英的引领与民众群体的生活实践。”(张士闪著《礼与俗:在田野中理解中国》,济南:齐鲁书社,2019年12月,第34页) 经历代“知识精英的引领” ,原本质朴的民间食俗,附会上种种传说。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士大夫推崇备至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自然而然地成为端午节人文精神象征的首选。五月初五被传为屈原的投江日,“饷田”的粽子随之演变为“鱼食”。说是以棕喂鱼,可令屈原身体免遭伤害。经千百年“民众群体的生活实践” ,其精神文化意蕴沉淀为深厚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由一首唐诗大胆地为端午节溯本求源,虽然不尽科学严谨,不足为信。但作为一家之言,恰也不失为美好的“浪漫遐想”。

202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