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滦平——可爱的第二故乡




        人生有许许多多值得回忆的片段,而军营的情结更是让人魂牵梦绕,我的怀旧思绪似潮水一般涌动,怎么也忘不了参军时充满青春激情的那段非凡岁月。
 
        6月14日傍晚,一场雷阵雨过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的金山岭长城出现双彩虹景观。引自网络:新华社发(刘满仓 摄)

        农历丙申年春节过后我便开始和几位要好战友商议和筹划滦平之行事宜,以圆故地重游之梦。滦平地处冀东北,行政区域属于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管辖,其南部与北京密云县接壤,而处在滦平境内的张百湾又曾经是我们老部队(铁道兵11师51团)的驻地。短暂而又充实的几年军营生活令我对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赋予深厚的感情,每当回想起军营生活的情景,我便感慨万千,因为在那片多情的土地上我曾经是一名军人,特别是经过部队艰苦生活的磨炼,使我终身受益匪浅,打那以后我才真正懂得了责任和担当,懂得了感恩和回报。自从退伍返乡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曾先后三次从千里之外的江西老家特意去眷顾滦平,每每看到第二故乡有了新的变化时,心里总是热乎乎的,倍感欣慰和兴奋,对那里充满着无限热爱和思恋。
这次重返滦平原部队驻地是这样的,4月初,我从宁波绕道去鄱阳老家与陈韩星、王月田、余孟德等战友汇合,并于7号下午正式启程北上。我们一行从九江火车站出发,并一路谈笑风生,不断追忆往事似有说不完的话题,尽管有十几个小时的行程,但觉得此次旅行甚为轻松惬意,不失为一段难忘的旅程。


 
 
列车正快速奔驰在英雄的铁道兵修建的铁路上。图片引自网络
 
        坐在舒适且快速奔驰的列车,我们很自然地回想起了40年前刚入伍时乘坐列车去部队时一幕幕难以忘怀的情景:说是军列,其实那只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货运列车,我们双港(时称双港公社)的50名战友被分配在同一节车厢里,下午三时许,火车从乐平站出发,经过5天的长途奔波,我们终于3月8日下午到达部队驻地——滦平张百湾。坐在闷罐车厢里,白天和黑夜并无二致,我们除了在兵站下车用餐外,其余时间都得呆在黑乎乎的车厢里,好在上车后带兵排长张清河让我们铺好军被,这样我们就可以放松一些,要坐就坐,想躺则躺,虽说条件简陋些,但也不亚于列车卧铺。那时,我们都很年轻浑身充满着青春朝气,坐上连续5天的火车并不觉得辛苦,或许是刚刚离开家乡且对部队充满期待,显然,困难对于我们这批热血青年来说简直是微不足道。现在回想起来,那段难忘的旅程依然历历在目并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中而挥之不去。
        而今,当我首次随车走京九线北上时,目睹沿线的巨大变化,我的心灵又一次被震撼。4月8日早上,我们准点到达北京站,在中国铁建16局工作的王显俊战友提前来到车站出口处等候我们的到来,出站没过两分钟我们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顺利地接上了头,时隔多年老战友再次重逢感到分外亲切和激动,我和王显俊、王月田两位战友曾经还是初中时的同班同学,当新兵时我们又幸运地分在了一个班(新兵五连二排七班)。三个多月的新训期,我们朝夕相处,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相互之间的同学友谊,战友情谊。到北京的当天,我们没有停下脚步,兴致勃勃先后瞻仰了毛主席遗容,游览了故宫,参观了鸟巢。显俊战友尽地主之谊、热情好客,还把心爱的奔驰轿车带上,大大的方便了我们的出行和观光,有时我们还会抓住时机选些景点合影留念。4月9日凌晨天刚放亮,我和韩星、月田、孟德几位战友趁早来到天安门广场旨在直观升国旗仪式,然而,万万没想到观者更有早行人,等我们进入天安门广场时已是人山人海,几乎挤得水泄不通,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汇聚着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上十万人,可见,五星红旗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和威严啊!
        在了却直观升国旗的愿望后,我们的心早已飞向了滦平。大约7点多钟待王显俊战友到后,我们一行5人就迫不及待地直奔京承高速公路。坐在车内我们个个内心激动不已,眼过之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会儿是繁华的都市或美丽的乡村,一会儿是绿油油的庄稼或绵延起伏的山峦,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更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令人赏心悦目。与40年前相比北京及周边地区简直是换了人间,变得如此不可思议!在高速公路上大约行驶了两个钟头就进入了滦平地界,刚出高速滦平收费站,我们立马将车停了下来,当见到“滦平欢迎你”几个醒目的大字时,我们顿时心潮澎湃感到分外亲切,仿佛游子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放眼望去,今日的滦平山依然是那么清秀,水依然是那么清澈,空气依然是那么清新…….如果要说与40年前相比有什么不同,我的最大感受是滦平的气候变化较大,变得有些早热。想当年,我们刚到部队时,四月初期的滦平大地还是成片成片的冻土,寒气逼人、风沙袭人那是常有的事,记得有一回即76年5月上旬的一天,我们在野外训练时,天空竟飘起了片片雪花。如今,当我们在4月初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我们却穿着单衣也不觉得有丝毫的寒意,而随身携带的备用厚衣裤则成了我们旅行中的累赘。


 
 
北国山城风光无限,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真实写照。图片引自网络
 
        在高速滦平收费站稍作休息后,我们一行5人驱车直奔张百湾,小车经过滦平县城时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几十年后的滦平竟然变成了一个山清水秀、高楼林立、道路宽敞、市容整洁、环境优美的城区。当年狭窄的马路、低矮的房屋,为数不多的旧楼房以及遇到风沙来袭时便满街尘土飞扬的状况如今悄然消失。穿城而过的河道不仅变宽了而且自南而北还架起了好几座漂亮的大桥,河岸两边绿树成荫,清澈的河水不断的缓缓流淌,城区周边的青山与山脚下林立的高楼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尽显独特而壮美的北国山城风光。我们51团4营就驻扎在滦平火车站附近,当年的4营所属连队驻地确切位置现在很难分辨出来,曾当过18连统计员的陈韩星战友在老连队旧址附近转悠了很久才找回一些当年的感觉,那些老营房旧址要么盖上了厂房,要么种上了庄稼,除了对面山头驻扎的空军雷达部队依然保有当年的风貌外,老滦平城区的影子已经荡然无存。
        出了县城我们透过车窗,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因为我们要去的张百湾曾经是我们51团团部所在地。张百湾离滦平县城大约20公里路程,昔日从滦平到张百湾的沿线分布着全团20多个连队,我当年在2营9连担任统计员,我们连队驻地变化也很大,原来的大屯村已经变为大屯满族自治乡政府所在地,那儿现已然是一个热热闹闹的小集镇,连队的老营房早已被漂亮的街楼所取代,我在故地转了半个多小时,其间不断地回忆当年在连队工作、学习、训练时的情景,久久不愿离去似有太多的不舍。
        上午11时许,我们顺利地到达了盼望已久的张百湾,这里曾经是我们常去的地方,尤其是在新兵连训练期间,我几乎每逢星期天都要邀上几位战友或去军人服务社购物或去照相馆留影,有时新兵连也会组织我们去团部洗澡或参加其它的活动。来到故地重游一路上我们都看得比较仔细和投入,现在我们的老团部除了保留了一个大礼堂和部队大门两边的柱子外,其它营房和附属物再也见不到了。为了进一步了解部队搬迁后的当地一些情况,我们询问了附近几个年纪较大一些的人,他们简要地向我们描述了一下改革开放后张百湾社会发展变化情况,当地老百姓的淳朴、善良、热情、豪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临别时显俊战友还慷慨掏出几百元钱赠给当地的好心人以示答谢。


 
 
美丽的滦平城高楼林立,河水清澈,优美的环境令人陶醉。图片引自网络
 
        结束了张百湾的观光之行,我们又马不停蹄奔向新兵连旧址,新兵连旧址离张百湾只有六、七华里,原来两地之间有一条较好的柏油马路,那时我们经常会在这条马路上出早操,当年在这条马路上每天都能见到不少骡马、驴子在行走或奔跑,可现在这些牲口也不知都去哪儿了?在找不到当年感觉的时候,我们不免心生小小的遗憾,也许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太快,机动车早已取代了骡马之类的牲口而已。新兵连生活虽然比较艰苦,但三个多月的新训生活不仅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抹不去的美好回忆,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对未来充满着希冀,增强了自信,新兵连驻地历经40年的变化,原来的模样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连队操场已经被当地老百姓盖上了房子,班排的营房驻地已经成为了老百姓家的大杂院,唯有我们7班门前的一块大石头依旧归然不动,始终与当地人相依相守。为了永远记住这块特殊的巨石,我们以此为背景并邀请了一位非常热情的乡民与我们合影留念,在手机里存下了珍贵的画面镜头。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觉得意犹未尽,紧接着又步行到3营15连旧址去采风,15连和新兵连只有一坝之隔,两者相距不过二、三百米,当年我们在新训期间,班长周耀明经常带我们全班人员到15连操场训练。15连还是王月田和余孟德两位战友的所在老连队,这次我们一同到滦平,他俩一直把老连队挂在心上,到了目的地,目睹那曾经非常熟悉的地方,他俩久久不能释怀也不忍离去,小有遗憾的是连队早已失去当年的风采,当地老百姓在15连旧址全部盖上了住房,居住在那里的一些男女老少得知我们远道而来很是热情,并不时地与我们聊这聊那,帮助我们回忆当年的景象。其实,他们也很敬佩我们的怀旧举动,因时间关系,我们只好打道回府,依依不舍的和他们说再见!
        这次滦平之行,圆了我和战友们故地重游的美梦。忆往昔部队生活的点点滴滴,与战友们朝夕相处的难忘时光,远离家乡对父老乡亲的无尽思念和牵挂,参加唐山抗震救灾时的豪迈战斗场面,还有北国风光所带来的无穷魅力以及当地淳朴的民风、厚重的人文、憨厚的百姓等等,无一不在我的深深的记忆和回首中。我们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把最想看的地方都走了一遍,依然感到没有尽兴,我们心里在呼唤,在许愿:滦平,我可爱的第二故乡您等着,若干年后我们还会来眷顾您那美丽的山水和深情的土地,但愿您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1976年6月,新兵连我班战友合影留念。(高光顺战友提供)
 
        前排从左起:王智俊、范济欢、王解放、王运选、王辉武、王秋明
        后排左起:高光顺、王见年、王运峰、周耀明、王显俊、高春生、陈典亮
        高光顺,江西省鄱阳县人,出生于1957年9月,1976年2月从江西鄱阳县入伍,铁道兵51团2营9连,任战士、统计员。参加了沙通(京通)铁路建设,唐山丰南地区抗震救灾和加固抢险北京密水库大坝。1979年4月从滦平大屯退伍返乡后不久参加国企工作,先后在江西省乐平矿务局钟矿、涌山矿和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银山铅锌矿(现改为银山矿业公司)工作。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在矿山工作期间爱好新闻写作,曾为“江西铜业报”特约记者、记者,有近百篇新闻稿件被地级以上报刋采用刋登,2017年9月退休。
        (高光顺文,周永强插图推荐)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