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抢角儿的人们(散文)

  “几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每想起贺敬之老人这一诗句,我就热血沸腾。这一刻在骨子里的向往,几天前终于圆梦,我们从平舆县出发,汇集的河南旅游团,一路顺风,来到了延安。

  在南泥湾,让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军民团结、共克时艰的顽强精神;在柳林铺,我们仿佛看到了窑洞那盏灯还在亮着,毛主席还在为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规划蓝图;在宝塔山,我们感受到它就是一本高耸而厚重的立体历史书;在滚滚的延河,我们仿佛听到滔滔不绝的波浪正向我们叙说着那充满黑暗与光明抉择的日子。

  次日晨,我们来到了红街圣地广场,广场上一座舞台格外引人注目,那是当地旅游部门为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的演出场地。此时不到早上七点,当地旅游部门的演职人员尚未到场,可来自全国十几个省的旅游团已经在舞台前聚集,大家满怀期待,眼神中透着对这片土地的敬仰和对演出的期待。

  我在人群中寻找着我们河南团队的身影,看到一位同团却不太熟悉的大姐,便上前询问:“怎么没见到我们的导游啊?”没想到她却不耐烦地回道:“我能给你看着导游啊?我怎么知道她上哪儿去了。”她的态度让我心里一震:若不是旅游邂逅,我哪有工夫与你说话?就你这素质,再见之后,你喊我一百声大哥,我也不会再搭理你。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场景打破了当场的尴尬氛围。我们队里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大步跑到台上,高声唱起:“高楼万丈平地起”,那洪亮的歌声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大家纷纷随之唱和起来。紧接着,山西队、北京队、上海知青队、新疆队、大庆石油队……十几个团队的代表都跑上台去,一首首经典红歌接连响起。《南泥湾》《兄妹开荒》《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一歌未了,一歌又起。这里没有策划,没有导演,连个报幕员也没有。只要谁唱出一首歌首句的前半句,大家立即附和上来。他们合唱、对唱,笑着,哭着,虽然那会儿只有5度的气温,虽然刮脸风吹着,他们谁也没去抹一把泪,任风吹着,他们的歌声,台上唱得激情澎湃,台下和得热血沸腾,每个人的脸上依然都洋溢着激动的神情,眼中闪烁着光芒,那光芒里有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有对革命精神的崇敬!

  台上的人越来越多,已经拥挤得站不下人,可后面的人还在不断地往舞台上涌。大家相互拉着、扶着,场面热烈而感人。刚才那位态度不好的大姐也努力地往舞台上爬,她一心想要和大家一起唱歌,想要融入这充满激情与力量的氛围中。她没爬上去,闪了个趔趄,但依然坚定地向上攀爬,终于她挤上了半个身子,可随时都有掉下舞台的危险。她喊道:“我只想和大家一起唱《东方红》。”看着她那急切又坚定的模样,我心中的不快瞬间消散,并腾升出一种她的可爱、可敬,我毫不犹豫地凑上去,让她的手扶着我的肩膀,助她一臂之力。

  在台下拥挤的人群中,有一个来自云南队的十一二岁的孩子,他拿着手机努力地拍照。原来他的爷爷奶奶都在生命垂危之中,听说云南组团来延安旅游,便追着孙子报名,还特意嘱托他一定要拍一个大家齐唱《东方红》的录像。他个头小,在人群中显得有些无助,大声喊着:“爷爷奶奶们,给我闪个空儿,让我拍照吧,这是我的孝心。爷爷奶奶说,他们想听延安的大合唱《东方红》,听不到,他们死不瞑目啊。”听到孩子的话,周围的几个人连忙闪出一个空儿,可因为孩子个子太矮,依然照不到舞台上的清晰镜头。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男游客走过来,他什么也没说,把孩子抱起来,让他坐在自己的肩头。孩子终于拍到了满意的画面,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而那位男游客则稳稳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仿佛一座坚实的灯塔,为孩子照亮了拍摄的道路。

  当地演唱队来了,可游客们依旧沉浸在红歌的海洋中,不愿意走下舞台。各队导游反复做工作,大家才不情愿地走下舞台。此时,当地文艺队的演出时间比原计划推迟了四十多分钟,但没有人抱怨,因为刚才那一场自发的红歌大合唱,已经成为了这次延安之旅中最难忘的回忆,它比任何一场精心准备的演出都更加震撼人心。

  我记住了这一天——2025年11月9日。

  我记住了延安这个伟大而光荣的地方——因为,人民心中最伟大的领袖在这里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一直走向世界民族光辉的高峰!

  我记住了舞台上下那个涌动激情的银发世界,他们的精神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朝气蓬勃,他们歌声的力量是那么强大,以至于达到无坚不摧的地步!

  我记住了云南的那个孩子,此时想到了我的、你的、他的千千万万的子孙:毛主席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他们的。有了他们以及他们的孙子们,毛主席就会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我们还担心什么呢?

  2025.11.15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