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原创 】笔尖上的责任与温度笔尖上的责任与温度——我的内参记者生涯

           我和农民日报高级记者王景山一起去山东荣成调查农民养殖状告政府问题

 

我的记者职业的最后阶段,也就是退休前几年我在京城某中央大报的内参部做过几年内参记者。

何为内参?内参,顾名思义就是内部参考。广义的内参可指任何机构搜集的供内部人员参考的信息资料。在我国,新闻内参特指新闻媒体向各级党政机关专门呈送的一种新闻报道,是新闻的一种特殊形式。

与普通的新闻不同的是,新闻内参是一种不进行公开发布的报道。目前,我们所说的"内参"通常即指新闻内参。一般记者采写稿件要在媒体公开报道,内参记者采写的稿件不在媒体公开发表,而是直报相关部门的领导了解情况,作为决策参考。

内参怎么写?内参的写法是记者特别是党报记者的基本功之一。可以说,熟练掌握内参的写法是做一名合格的党报记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内参,顾名思义就是内部参考的信息。它同消息、通讯、评论等一样,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了解、掌握的信息有些是可以公开报道的,有些是暂时不宜作公开报道的,那么,可以公开报道的信息就是新闻报道,不宜作公开报道而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的信息就可写成内参,供党政部门和领导在一定范围内阅读参考。目前比较有分量的内参有新华社内参和人民日报内参。光明日报和经济日报也有内参。

       内参的写法当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内参所反映的问题、事件必须是具体的、典型的、敏感的、事关大局的,有关领导、负责人看了后震动比较大的。也就是说,内参题材必须是具有一定分量的、与新闻价值一样要有较大参考价值的信息。

       内参的写法很重要的一点是内参要一事一报,便于领导批示,有利于问题的迅速解决。内参写作要具体、要有很强的针对性,不要东拉西扯,漫无边际,要把内参写成一个事件专题。

       内参要集中笔墨写深写透、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这是内参的写法中非常关键的。既要把内参写成专题,更要把内参写成深度报道,还要把内参写成解决问题的调研报告。

       内参要注重叙述事实,不要想当然地推理联想,借题发挥,要摆事实、忠实地记录。要多方调查取证,不要偏听偏信,遗漏重要细节。正确的内参写法应该是既线索清晰,又重点突出,文笔平易顺畅,客观实在,并扣紧法律、政策,不忘全局。

内参记者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不能昧着良心,说违心的话。真实可靠,准确无误,不带水分,不带偏见,这才是内参写法里边最最关键的。

那些年我写过山西省高院高效率庭审的报告(正面),井陉县在县城建设上扩展文明建设(正面),河南辉县农民产权纠纷案(反面)、河南驻马店农民状告执法者违法《反面》、深圳工程师知识产权侵权案(反面)、本溪名人名酒商标设计纠纷案(反面)、湛江“阳光制药”工程质量调查(反面)、河南农民状告邓州造纸厂污染农田调查案(反面)、齐齐哈尔出租车司机集体状告交通局运管处案(反面)、保定满城村民状告村官鱼肉村民案(反面)、河南西华县农民状告村两委贪腐案(反面)以及多地涉嫌“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的调查报告。

报社考虑我是党员,有多年新闻采访经验和政策水平,安排我带两名实习生走遍全国许多地方调查核实群众反映问题,每年都为报社提供30多篇内参稿件和社会调查报告,多数得到领导批示,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那些年,我常年出差外地,很少在报社,去人口大省河南调查三农问题最多,有的案子需要调查多次,反复核实,摸准情况才能下笔。去的多了彼此熟悉,一见面河南老乡们就用浓重的乡音喊着“洛钊(老赵)又来了”,这也就是我的网名的来源。

他们信服我,说我是京城大报来的老记者,没架子,政策性强,和蔼可亲,问题一定会解决。那些年我奔波劳碌,累并快乐着,为基层、为弱势群体鼓与呼,反映社情民意,让下情上达,上情下达,这些都是记者的职责所在,那些年的辛勤和汗水,也留下一段人生美好记忆。

      我的内参记者生涯:笔尖上的责任与温度

      退休前那几年,在京城经济日报内参部的日子,像一卷浸着烟火气的老胶片,每一帧都印着“较真”二字。内参于我,从不是轻飘飘的“内部参考”,而是架在政策与民生间的传声筒——得让基层的呼声被上层听见,让决策的光照进角落。

      刚接手写内参时,内参部主任拍着我肩膀说:“你老兄懂,这内参文字不能飘,得砸在地上能出声。”后来跑河南辉县那次,才算真懂了这话。农民产权纠纷闹了大半年,我在村里蹲了五天,白天跟着老乡往田埂上跑,听他们数着被占的地亩数;夜里就着煤油灯翻政策文件,核对每一条法规细则。

      有人劝“差不多就行”,可我固执地认为内参里的每个数字、每句证言,都连着老乡的生计,差一分都可能让问题跑偏。

      写内参得有点“医生思维”——不仅要诊出病症,还得开好药方。河北井陉县搞文明建设,我没盯着光鲜的宣传栏,而是蹲在社区议事厅里看居民吵吵闹闹:张大妈说垃圾桶摆得远,李大爷嫌广场舞音乐吵。

      跟着他们磨了三天,才理出“硬件改造得跟着需求走,矛盾调解得有地方让老百姓说话”的门道,写进内参里。后来听说当地照着改了,心里那点踏实,比登报还舒坦。

      当然,也有硬碰硬的时候。河南邓州的造纸厂排污,我去了三次。第一次被厂方堵在村口,保安递烟塞红包,我攥着采访器材没接;第二次借住在老乡家,夜里跟着他们摸黑到排污口取水样,回来时裤脚全是泥;第三次带着环保检测报告找到主管部门,一条一条摆数据,盯着他们在材料上签字。

      那篇内参发出去没多久,就听说厂子被勒令整改,老乡打来电话,声音里都是笑:“洛记者,水清亮了,俺们能浇菜了!”

      跑得多了,老乡们见了我就喊“洛钊(老赵)”,这称呼就这么被叫开了。他们不管我来自哪张报,只认“这人肯听咱说话”。有次在周口,一位老汉攥着我的手不放,粗糙的掌心磨得我生疼:“俺们不会说漂亮话,就信你这支笔能替俺们把理说透。”

      八年里,写下的多篇内参可出个集子,记过山西高院庭审的公正,也曝过村官侵占集体资产的黑幕;写过社区食堂让独居老人暖胃的暖心事,也揭过扶贫款被挪用的糊涂账。每篇稿子后面,都藏着一些人盼着解决问题的脸。

      有人问我,内参不公开,写得再用力,又有多少人知道?可我总想起辉县那位大娘,把刚摘的黄瓜往我包里塞:“老师,你写的那些字,俺们看不懂,但俺的地要回来了,这就够了。”

      是啊,够了。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从来不是为了被看见,而是为了让那些藏在角落的声音,能顺着墨迹往上走,走到该去的地方。

  这大概就是内参的意义——不必在阳光下喧哗,却能在暗处点亮一盏灯,照得见路,也暖得起心。

  写于2025年记者节前夕


编辑: 周健(老粥)

上一篇:【散文】丹霞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