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通向大海
——兖石铁路见闻录(下)
一个中国牌知识分子
中国牌知识分子,应该是通过科教兴国战略释放创新活力的人,应该是在特定领域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并有学历背景的人,其核心在于对原理或技术能够掌握运用,注重知识的实践性与操作性。
唐锦耀就是这样一个人。
但采访不顺,他很忙。一年到头,忙得如同在追赶自己脚上的鞋子。鞋比脚大,鞋总在脚的前面。
一天,我在铺轨车4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堵住了他。那是一个老式卧铺车厢,置放一个铺。办公桌上,壁上挂满各种进度表,拥挤不堪。他个头不大,一脸胡子,一身工作服,一顶鸭舌帽,没有领导的架子,厚道的微笑,是从本质的精神深处流出来的。我似乎见过他。想起来了,他像电影里王成的爸爸,那位上海工人——王福标。

(图片来源网络)
唐锦耀是1师3团副团长。“请坐,请坐,就是挤一点……嘿嘿!”他笑得十分亲切。
我挨着他,坐在窄小的铺上。
“说实在的,我没做好工作。今天上午战斗一号架桥机出了故障,凌副师长打电话,限定我上午查明原因。”他指着桌上的电话记录让我看。“这铺架的活难干,和打仗一样,贻误战机上级要剋的。”
“查出故障了吗?”
“查出来了,是风扇座螺丝钉松动,打破了水箱,幸亏修复了战斗六号备用架桥机,没有耽误沂河大桥架梁。”
唐锦耀1961年毕业于湖南大学铁道建筑系,毕业后一直在铁道兵1师作训科任工程师。20多年来,他跟随部队,转战四方,先后参加成昆铁路、襄渝铁路、青藏铁路的建设。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他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忙得什么也不顾。1978年青藏铁路铺轨时,由于技术力量不够,师里决定让他去高原指导铺轨。这样,他便离开襄樊的师机关,上了青藏高原。那里冬天可以置人于死地。那里的风对他来说,成为悠长的一种音乐,那里的雪对他来说,成为飘逸的一种花朵。在零下近40度的地方,在八面透风的铺轨车上,他必须把困苦握成乐观。那里缺氧,风沙弥漫,对于为国创业的强者来说,又是那么令人神往。他没有践约,路基修到哪里,他就把钢轨铺到哪里。
他,一帮就是3年。从哈尔盖到格尔木,辛勤的汗水洒给了草原、戈壁、盐湖、雪山。他把轨排一直铺到昆仑的胸口,轨排止步了。他没有实现把钢轨铺到喜马拉雅山的愿望,对他来说,是人生的遗憾。
下高原后,到了平原,一条线铺完,又铺另一条线。虽不在高原,他一直在精神的高原上挺进……
1981年,他马不停蹄地赶到兖石线,投入筹建铺轨基地的工作,为了达到质量要求,他带一批人,到铁1局、2局、5局和呼和浩特铁路局取经学习,采纳众家之长,终于在1983年3月使铺轨基地投入使用。这时,他担任了副团长。
唐锦耀做铺架总指挥,是由师长罗有志点“将”的。
1983年5月1日铺轨时,铺架总指挥不是唐锦耀。8月份,成绩很不如意。铺轨没完成兖石线工程指挥部下达的指标,进度落后7天,叫指挥部猛刮一通鼻子。罗有志师长坐不住了:能让落后嘲笑杨连第的部队吗?唐锦耀上去!给我做常山的赵子龙。”

/铁道兵版画《铺架》/
唐锦耀上来,很快扭转了落后局面,补上8月欠缺的任务,9月还提前了4天。年底提前8天完成铺架任务。
唐锦耀家住广西南宁,爱人是一家著名医院的医生,1966年结婚以来,他们分居已18年了。改工前,唐锦耀有转业回南宁的想法,但铁路是一个阳光的容器,吸收了他身体与精神的全部热量,他舍不得离开。于是,留队了,仍伴着铁路过他的日子。
他有两个孩子,大孩子已考入高中,二孩子也考入初中。两个孩子联名给爸爸写信:“你这个中国牌知识分子没有长远的目光,我们都等着你回家来辅导我们,可你总不回来。我们考不好,你骂我们是笨蛋,不顾孩子学习的您,是什么?”可爱的孩子,把爸爸献身铁路的情怀,以批评的形式,披露的淋漓尽致。
读者,你在唐锦耀身上,你发现了什么?
致敬,英雄的临沂
临沂,脱出于蒙山之南,座落于沂河之畔,兖石铁路经城南东去。
临沂在山东面积最大,达1.72万平方公里;人口最多,达1200多万人口。有“商贸名城”、“物流之都”、“革命老区”之誉。这里是中华民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诞生了王義之,诸葛亮等历史名人。在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里,共产党人的活动尤为频繁而著名,30年代,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了苍山暴动;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鲁中南、滨海、沂蒙山区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这里进行了多次著名战役,孟良崮一战,把国民党74师一举全歼,震惊中外。这片土地上,留下了陈毅、罗荣桓、罗炳辉、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也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这里诞生的“沂蒙精神”,其核心主要体现“党群一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它以千万儿女的热血,奏出一曲撼人心魄的悲壮之歌。
如今,后辈人踏上这片土地,用深情的目光和坚定的步伐,凝视与巡礼着这座光荣的城市。
它不再是贫穷和流血的城市。
它是高楼成群,绿树成阴,挤满一城春色的城市。
这里学校沸腾着知识,工厂喷薄着财富。
新修的兖石铁路,结束它没有铁路的历史,拉来一个比今天更加美好的明天。
它所终结的是一个早该埋没的落后史,驮来的则是一个巨大景观的开发史。

/临沂城市风光一瞥(图片来源网络)/
临沂人民,深知铁路将会给临沂带来的巨大的变化。所以,他们对这场铁路革命的支持,是慷慨无私的。铁路从1981年4月1日开工以来,他们及时解决了8000多亩工程用地和大量的拆迁工程。沿线人民像当年支前那样支援兖石铁路的建设,为施工腾出住房3500多间,修建住房11000多间,出动30多万民工,配合施工部队,完成数以百万计的土石方和数百座桥涵工程。演奏了一曲雄浑激越的兖石铁路协奏曲。多么好的老区!多么好的人民!战争时期的优良传统,完美无缺地保留在这块土地上,并随着前进的时代而发扬光大。
也是在这块土地上,一支为中华民族创造奇迹的铁道兵,在脱下军装,摘下领章的时候,一些同志想不通,领导说:“想想临沂人民对革命的贡献就想通了!”原来思想有自己的谱系,思想也有自己的阶梯。想一想老区人民在战争年代,省出一粒粒粮食喂养饥饿的革命,他们何曾想到去索取什么?与军旗告别,难道比老区人民为革命饮弹长眠还难吗?想一想,真的医治了思想的疾病,肉身挣脱了幽禁自己的魂魄。
铁4师的同志告诉我:1983年底,铁4师师长贾文禄和政委刘文礼,来到了济南军区大院,向军区话别。司令员饶守坤来了,政委陈仁洪来了,参谋长来了,政治部主任来了,他们握着铁4师两位领导的手说:“你们为祖国,为山东人民作出很大的贡献,祖国与山东人民不会忘记。不脱军装我们是一家,脱下军装我们还是一家,有什么困难需要军区帮忙,你们尽管说,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来找……”
贾师长、刘政委甚为激动,两位转战四方,饱经风霜的老兵,竟然流下热泪。脱下军装,并不是无可遁形得无家可归,他们还在熟悉的山水间,还在温热的大地上,还在人民的怀抱中……
1984年春节,因地方和军队的供应标准不一样,临沂有关单位分配给铁4师的猪肉比往年少了。临沂地委书记和行署专员知道后,对这个单位作了严肃批评,他们来到刚脱下军装的铁4师机关赔礼道歉,并一再说,有什么困难找我们……
这种关怀,带着蒙山的厚重,带着沂水的深情。

/济南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脱下军装后,他们要在山东这块土地上安家落户了,尽管面前还有不少困难,但困难终会被克服的。他们,他们所有人的籍贯,在山东的块土地上,找到了一个新的地理位置,他们将在那里度过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长虹卧波
临沂城东,沂河之上,一座铁路大桥如长虹卧波,凌空飞架东西,与新建的沂河公路桥遥遥相对,为古老的沂河增添了壮丽景色。
一个人匆匆向沂河铁路大桥走去。他头戴一顶安全帽,穿一身褪色的劳动服,足蹬一双黄球鞋,满身泥斑,但内心征服江河的坚韧,每时每刻,都在向远方的胜利赶路。他就是沂河大桥的主管工程师——周家资。
1982年除夕之夜,南疆线上,稀疏的爆竹声震动着天山深处乌拉斯台沟。团长刘文海走进周家资的房间,说:“周工,部队要转场山东修建兖石铁路,我们担负修建沂河大桥的任务,我想让你担任大桥的主管工程师。”周家资有几分惊讶。这位1949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建筑系的铁路专家,因家庭成分问题,自己的一肚子知识,又将自己腌制,修几十年的铁路,反而把自己碾成尘埃。他虽然是顶级的技术尖子,但一直是个随队人员,任何工程,绝不会让他去当主管工程师的。这时,让他做主管工程师,凉冰冰得心滋滋地冒起热气,他有点如鱼得水、其乐融融,春风得意的感觉了。他当即表示:“如果工程达不到质量,我愿接受审判,坐牢去。”
正月初二,他急如星火地奔赴临沂。
在沂河上修建铁路大桥是周家资梦寐以求的愿望,早在1964年,他曾在邳县沂河上修起一座公路桥,曾为没有为沂河修座铁路桥而嗟叹不已。这次,再战沂河,是心愿的种子与机遇的巧合。
沂河大桥处于9级地震带上,长1777米。要使大桥保质保量,负重载,挺千秋,并非小事。周家资与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攻关小组,勘探地质,了解水情,很快提出一个全面详尽的切实可行的施工报告,为大桥的施工提出总体构想。然后根据施工队伍的力量、特长、分工包干,将总体方案转化为一个具体实施方案。
工程动工了。从那天起,周家资的身影投入了岁月的晨起黄昏。把心的家园安在一眼望到头的沂水。
搞静载抗压抗拔试验时,他观察,他记录,核对了5000多个试验数据。每次机器停检时,劳累的周家资就在草袋上躺一会。

/图片是 由铁四师担负修建的沂河特大桥正在建设中。/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施工进度,他带着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和改进了多项机械和施工方案。他设计的自动拌合站,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而且提高了工程进度。41号桥墩是大桥最难攻克的堡垒,溶洞挡道,无法施工。周家资通过调查研究,提出用国产冲击式钻机施工,获得成功,并且节约投资30万元。
由此,我想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界碑的那边:那时,周家资被确定为“阶级异己分子”,“左视眼”怎么看他,他都像是“坏人”;他的积极变成假积极,他的成绩被视为另有图谋。现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这边,用客观公正的眼光评判,怎么看周家资,他都是好人,都是功臣。错误的眼光,能带来一个社会的危机;正确的眼光,包含着创造奇迹的真理。
大桥施工中,因为周家资提出冲击式钻机的施工方法,他被指战员称之为“加强型桩头”,攻无不克,坚硬无比。而副团长阎九江领导的大桥工程指挥所,则被人们称为“加强型指挥所”。这是一个解决问题、高效率的指挥所,没有“扯皮”,没有“踢球”。只有解决困难的现实性。战士们说,在这个指挥所里,时间没有颜色,只有解决问题的速度。某号墩台施工时,上午,钻机出了故障,下午,阎九江跑到几十外的公路段便借来乌斯卡钻机,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一路突破时间与施工的难关,大桥主体工程于1983年11月底,胜利竣工,被评为优质工程。当下,大桥巍然挺立在沂河之上。桥下,沂河发出激越的声响,那不正是创业唱给时代的心声吗……

/临沂沂河铁路大桥(图片来源网络)/
土地的儿子
战争年代,山东人民无私地支援革命,现在,他们像当年一样,无私地支援着兖石铁路建设。
位于莒南县岭泉公社后柴沟村的宋学友,是位57岁的农民,枪声与热血、创业与汗水,书写着他的人生故事。1940年,13岁的他,扛起比他还高的步枪参加革命,转战胶东半岛,参加淮海战役,跟随韩先楚将军解放海南岛。之后,他奔赴朝鲜战场……战争给他立功的机会,也给他留下了多处伤残,1955年,他被评为二笔甲级残废转业回乡。兖石铁路上马后,他和妻子程彦东共推一台车,支援铁路建设的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
宋学友的家庭,并不富裕,贫困的日子,依旧在山穷水复疑无路的生活之中。程彦东说:再穷,也要挣钱给宋学友看病。宋学友在战争年代留下的病根时有复发,转业时办理的残废证,不慎丢失,可以弥补家庭困难的那笔残废金没有了。目前,这个家还欠下800元外债。一个忧伤接着一个忧伤,反而铸就了程彦东峥嵘的性格。她说:学友几十年一直没有享受到应该享受的待遇,本来翻翻档案就能办到的事,可一些人就是推着、拖着不给办理,过去一些好的传统被一些干部破坏了。经历生活的磨难,才知道春天的大地,仍春寒料峭,会瘫痪春天的满天风月!
宋学友这位冲锋陷阵的战士,以当下的农民身份,无力冲破官僚主义设置的羁绊……但宋学友还是宋学友,他看到党风正在日趋廓清,祖国在日趋富强,信仰和理性正在回归。生活的大地,终究会有一个蔚蓝的天空。这个家必须在贫困中崛起,他们夫妻抓住了机会:修铁路路基时,宋学友和妻子起五更,爬半夜,参加施工。妻子推车,他拉车,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牛,汗水拌着泥土筑进了路基……
有人说:老宋,你身体不好,不要干那么多,干了,那些当官的也不给你补发残废证。

(图片来源网络)
宋学友回答:对官僚主义有气,但不能把气泄在组织身上,我是党员,必须参加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语言,仍然蒸腾着战士的赤诚,表达出一个人民功臣的高度自觉。后柴沟村的前面是前柴沟村,铁路从这个村的土地上穿过。根据铁路建设的需要,村边的高榆河要改道,需要这个350户、1300口人的村子作出牺牲,离开世代生息繁衍的故土,另安新居。搬迁问题,引起山东省委、临沂地委和莒南县委的重视,多次指示:一定做好群众工作,对于铁路移民,要从政治上和生活上关心。
前柴沟村支部书记孙洪湘传达了上级的决定。乡亲们的感情是复杂的,虽有补偿政策,但补偿能弥补1000多口人对古老乡村的眷眷深情吗?那些日子,干部做群众的工作,青年做老人的工作。最后工作做通了,他们表示:不为难国家,服从大局,给兖石线让路……
建设新村,工程浩大,是伸手向上,依靠国家投资,还是“两条腿”走路,把依靠国家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村民一致认为:选择后者。建设新村,山里有宝,地下有钱,他们把自然优势变为财富,既有长远规划,又要量力而行。
不久,新村建设就绪。新村距老村庄5里。前柴沟村的人,从1983年2月陆续搬迁到这里,出于对老村庄的怀念,新村仍叫前柴沟村。
孙洪湘说:不修兖石线,俺前柴沟是下不了决心盖新房的,你看,眼前的一切,在一年内建成。我放眼望去,这个重新选择地理环境的新村,石墙青瓦,整齐划一。而不变的,仍然是那个千年一系的血脉依旧的村庄。
全村新盖房408栋,2040间,建筑面积为25360平方米,平均每人19平米。村内修建8条马路。孙洪湘书记领我看新村的全貌,这里设有青年俱乐部、小学校、供销社、民兵之家、电影院和敬老院等等。
新村花掉80万元,其中国家补偿37万元。
离开前柴沟村,我站在高高的路基上,左顾右盼,路北,是一片废墟,那是昨天贫穷的废墟;路南,是一片新村,这是走向未来的希望……
穿过石鼓山
石鼓山隧道,位于兖石铁路东端,丁家湖西岸,是全线唯一的隧道,全长360米。按说,这小小的隧道,在穿山凿洞的铁道兵面前,不过小菜一碟。但是,由于地质复杂,覆盖层薄,地下水大,竟使一支铁道兵部队在这里“马失前蹄”。

/铁道兵隧道施工图片/
笔者到石鼓山时,正赶上隧道落底,一排炮震得地动山摇,浓浓的烟尘一团一团向外涌出。这是迎接胜利最后的炮声。承担打隧道的是铁道兵4师17团2营的两个连队。战士刘正德说:经过1年的拼搏,隧道主体工程全部完成,不误6月铺轨。浓烟散去,我看见隧道上方挂着一条横幅,上写着:“打死拦路虎!”
连长王买章说:这只“虎”别看小,厉害得很,差一点没把我吞了。山上的石质是一种风化增长岩,表面上看,像沙,软散散的,镐刨钎撬,弄不动;放炮一震,便成沙石,倾泄而下。开工后,发生大小塌方20多次,几乎进10多米,就遇一次塌方。
1982年5月8月上午,上导坑施工时,掘进到140米处,发生塌方,营长赖水能当即赶到,指挥抢险战斗。如果不立即回填,塌方会越来越大,甚至开“天窗”。倘若如此,不要说向前掘进,仅塌下来的石头,就需要运两个月。石头,在端详建设者的意志!
抢险刻不容缓!
“共产党员,跟我上!”营长赖水能带头冲了上去!于是,连队干部孔令华、陶照军、王买章冲了上去。他们不是以普通人的身分出现的,而是以共产党的形象立在安全与死亡的界碑之处。
昏暗的隧道里,体力在一点点消耗,汗水在一滴滴流淌。当支撑回填打了一半的时候,头顶的岩石又在松动。说时迟,那时快,王买章立即将几位战友从支撑木上推下,随即,自己顺势跳下。
瞬间,十几方沙石劈头落了下来。横加的劫难,每一块石头让王买章刻骨铭心。若落在头上,生命都会遭临大限……
“乖乖!”孔令华吐了一下舌头,他为战友们脱险而感到庆幸。明知前面还有死亡佇候,他们仍冒着死亡继续向前赶路。经过3个小时的战斗,终于治服了塌方。
在这段日子,王买章的爱人在家生产了,是双胞胎。可王买章没回去,他说,他和战友们还没有成为这条隧道的主宰……
与此呈现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个共产党员,在这场抢险战斗中,畏惧了,见难而退,临阵脱逃。他把危险让给战友,之后,调出这支队伍……
值得记下的,是连队的木工班,负责立边墙拱模,班长夏光明带领全班,在隧道里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没有电灯,吊着马灯干。10月,地下水大,天气寒冷,他们没有水靴,就赤着脚下水,脚被擦破,常常流血不止。马灯里藏着时间,而时间驻扎着胜利。这一群“赤脚大仙”,用他们的劳累与血汗,幻变为隧道里的人间美景。

/铁道兵指战员隧道抢险图片/
王买章说:全队需要70双水靴,可上面只发了36双。困苦已经足够,足够!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为的困苦……
走向大海
经过300多公里的行程,笔者来到兖石线的终点——新港石臼所。
石臼所面临大海,背靠日照,自古以来就是海防重地。据史料记载:商末周初,姜子牙避纣乱,居此处,开发渔盐之利,称此地为东夷乐土。明朝大将戚继光抗倭时,曾在海疆设立据点多处,石臼所便是其一。
现在,人们对海洋的认识更加深刻,认为海权对陆权,在战略上和战术上具有优势的普遍规律,两次世界大战完全证实了这个规律。
同时,发现崇尚海权的文明最具活力和创造性,是带动人类历史前进的火车头。
还有,强大的海上力量能保障财富的积累、财富丰足和海上的强大,是繁荣一个国家富强的最佳模式,从诸多大国的崛起中,反复印证了这个观点。
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内向型经济已经快速向外向型经济转换,海外贸易经济开始在国家经济结构中占据重大比例。粮食、石油、矿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物资已依赖某些进口。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工厂”。海洋交通线或国家海上生命线的问题已经凸现出来,建立强大海上力量的必要性已经历史性地显示出来。建设石臼所新港,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背景下,便走上东方的大海。
担负港建任务的是交通部一航局二处和铁道兵9师,他们正为这座海滨城市描绘着一幅宏伟的画卷。
9师张副团长告诉我:全团指战员表示,决不拖全线工程的后腿,要像大海的海潮一样,有一股冲劲与闯劲,不能像罐子里的水,死水一潭。他们在未上兖石线之前,分布在赤峰、辽阳、营口等地施工。1982年6月,命令一下,兵锋直逼黄海,紧张而有秩序地投入石臼所港区的铁路建设。这个团,有11公里的线路施工,另外还有日照和石臼所两个车站。张副团长说:为了顺利完成线路与车站的建设任务,又不影响兄弟单位的建港工程,拉砖都到胶南县去,把附近的砖厂让给一航局。电也是自己发的,为此建了两个电站和6个水塔,既省了国家的电,又省了国家的钱。同时,还要完成4万平方米的房建任务。紧张的时间与繁重的劳动,就在彼此身边,我们不敢有一点懈怠。
吊装工程師刘国林,53岁,他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患有高血压。经组织批准,已离休在辽阳安家。他听说团里给车辆段盖车库,10吨重的车库大梁没人会吊,主动赶到工地,帮助现场指挥。这是他最后一次为铁路建设出力了,愿把自己的经验全部传给年轻的战士,留给这片燃着希望的海疆。

/日照 海龙湾栈桥(图片来源网络)/
我步上大海的栈桥,建港指挥部的领导指点着大海说:石臼所从1982年兴建以来,已完成国家投资的60%,建成后,海港可停泊70般万吨巨轮。
举目大海,一望无际,雪浪激溅,海鸥飞翔。石兖线,终于走近大海的身旁,终于把中国又一项伟大的事业推向国际市场。我们必须走向大海,走向海洋才有未来的希望……
编辑:周健(老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