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树,在我心中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静静伫立在岁月的长河中,用那千年的枝干和金色的叶片诉说着人与自然的深厚情谊。那一片片金黄的叶子,仿佛是时光的信使,携带着岁月的温暖与静谧,在秋风中沙沙作响,似在低语着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三年前的初冬,应好友之邀,我们一行五人驱车前往孝感安陆的钱冲古银杏国家森林公园。那片被誉为“银杏之乡”的土地,宛如一幅宁静壮丽的画卷,深深铭刻在我的记忆里。天色微蓝,寒风带着清冽,但银杏林的金色海洋却熠熠生辉。落叶纷纷飘落,铺满山野,仿佛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纱衣。每一片银杏叶都像秋天的信使,携带着岁月的温暖与静谧,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生命的坚韧。

站在这片金色海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那古老的岁月。银杏,作为一种拥有悠久故事的树种,已有逾三亿年的历史,宛如一首穿越时空的长诗。从远古的原始森林到现代的国家保护植物,它见证了无数的兴衰变迁。它那挺拔的身姿,朴实无华,却又高贵典雅,象征着坚韧不拔与顽强的生命力。即使叶子飘零,它依然从容不迫,坚韧不屈,仿佛在诉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生命的韧性永不磨灭。

银杏的叶子只有一种颜色——金黄。这份纯粹的色彩,将秋天的尾声与冬天的开始渲染得淋漓尽致。寒风已至,银杏叶片纷纷飘落,却在空中形成一片金色海洋,宛如天地间的黄金瀑布。此刻,天地仿佛变成了金色的海洋,温暖而神圣。银杏之美,不在多彩,而在那份纯粹的金色,它是大自然最深沉的馈赠,令人心生敬畏。
中国的银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春秋战国到唐宋明清,无数文人雅士为之倾倒,留下千古佳句。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安陆留下“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豪放诗句,传说他曾用银杏白果作酒菜,赋诗云:“红罗袖里分明见,白玉盘中看却无。”银杏果实虽非真正的果实,却象征坚韧与纯洁。王维在终南山隐居时,也曾吟咏“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表达高洁雅致。即使在帝王宫殿,银杏也受到极高评价。唐太宗李世民在“上林苑”亲手栽种银杏树,题写古碑,成为秋季的“网红”。乾隆皇帝在北京大觉寺题诗:“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绿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这些诗句彰显银杏在中华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达·芬奇曾赞叹:“黄和红在亮光中最美,金黄色在反射光中最美。”这句话生动描绘了银杏叶在阳光下的夺目光彩。它们仿佛是大自然的黄金雕塑,将秋天的末尾和冬天的初始点缀得如此华丽。在鄂中大洪山腹地的安陆,银杏更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赢得“中华银杏第一村”的美誉。这里拥有超过36处连片25株以上的古银杏群落,千年以上的古树多达48株,最古老的银杏树龄超过三千年。这些奇异的树形,有的如夫妻相伴,有的似母子相护,有的盘根错节,宛如神话中的仙树。被称为“盘古银杏”的古树,见证天地起源,也象征生命的永恒。
钱冲古银杏不仅是自然的奇迹,更是一片人文沃土。1939年至1941年,李先念在此率部抗战,组建新五师,开辟鄂中抗日根据地。旧址和抗战遗迹至今保存完好,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地标。每一片银杏叶仿佛都在诉说那段峥嵘岁月,激励后人奋勇前行。这里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革命精神,也吸纳天地灵气。东晋的张昌、元末的陈友谅曾在此扎营,留下许多古老遗迹。银杏化石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见证岁月变迁。在这里举办的银杏节、摄影大赛和山地自行车赛,使得这片土地成为文化与运动的交汇点。

站在钱冲的银杏林中,我仿佛听见千年前的风声,看到古人的足迹。那一片片金色叶子,像岁月的音符,弹奏出穿越千年的金色韵律。它们在风中摇曳,诉说坚韧、纯洁、希望与生命的永恒。银杏,既是自然的奇迹,也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它用那金色的叶片点亮秋天,也温暖我们的心灵。它告诉我们:无论岁月如何流转,生命的韧性与希望永不褪色。
离开钱冲,回望那片金色海洋,我心中满是感慨。银杏的故事,宛如一首穿越千年的歌谣,铭刻在心底。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我深刻体会到:生命的韧性与美丽,就像银杏那样,静静绽放,永不凋谢。愿每一个走过银杏林的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坚韧与希望。让我们像银杏一样,屹立于岁月长河,用心感受生命的每一份精彩,用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金色篇章。
银杏之歌永不停歇,生命之光永恒闪耀。


作者简介
孙荣刚,江苏镇江人,大学学历,高级记者,资深媒体人。1976年参军,入伍铁一师二团,曾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995年调入中国三峡集团,专注于新闻宣传工作。
多次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及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来访摄影采访工作。在海内外媒体发表逾万篇(幅)作品。
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荣获中国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中国新闻摄影学术贡献奖、首届上海国际郎静山摄影奖、中国经济报刊首届“十佳记者”等百余项荣誉。
独著《梦想与现实的交响》(中央文献出版社)《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中英文版)》(五洲传播出版社)等专著,合著《三峡工程环境报告》、《三峡图志》等,多篇论文刊载于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