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老铁的乡村记忆系列故事三十三《卖盐的喝淡汤……”》

  

 

老铁的乡村记忆系列故事三十三《卖盐的喝淡汤……”》 


       短暂的几个月安钢临时工生活,深深感到工人与农民的差别真是天地悬隔。农民每年脸朝黄土背朝天,全靠这“二亩三分地”生存。我们这里还稍微好些,虽然人均不足一亩地,但是这里属于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旱涝保守。如果不是要交那么多的公粮,要卖那么多的余粮,老百姓吃饱肚子是没有问题的,再加上生产队还有一定的副业生产,每个劳力每天也可以收入个几毛钱。可是过安阳河以北就不行了,哪里都是丘陵地,能不能吃饱饭,就全靠老天爷的脸色了。生产队也没有什么副业,每年每天每个劳力的收入才两三毛钱,甚至一毛多钱。再往西呢?进入太行山区的林县地区收入会更低,在生产队分红谈不上,糠菜半年粮是很很正常的。尤其是到干旱年月,连喝的水都没有,何谈吃饱喝好呢?可见能在外地当个工人,旱涝保收,每月工资不管多少按时就能领到手,即便是临时工也比在农村强许多倍! 所幸的是,西梁村是安阳市的定点蔬菜生产队。
       这种蔬菜的收入要比单纯种粮食的收入高很多。因此相对来说,西梁村老百姓的收入和生活要比别的村庄好很多。不但经济生活要比别的村庄好,物质生活也不知要比外村好多少倍,因为我们经常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尤其是农忙季节,队长一句话:“去菜地摘点儿黄瓜送到打麦场!”数伏天的时候,队长又一句:“去摘点儿西红柿送到地里”。社员们立马就可以吃到最最新鲜的蔬菜,这在外村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另外,谁家来个客人,去菜地里摘点儿蔬菜,记上账,拿回家,让客人带回去,这在外村同样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我们也应该感谢当年的村支书范厚吉和大队长范厚均,是他们当年使西梁村成为蔬菜生产队的。 安钢拣废钢的临时工生活暂且结束,一时间也没有合适的工作。只好又回到生产队,听候队长差遣。不然,你如果经常不上工,就要给生产队交钱买工分。毛驴车已经都有了固定的驾驶员,我只好听队长的临时安排,哪里需要到哪里去。我最喜欢的还是派遣我去摘蔬菜,不但活儿不累,也可以经常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尤其是西红柿,摘它的时候,专拣那些小个的西红柿,熟透了的,软软的,汁水饱满,酸甜可口,一口一个,既不影响干活儿,也享受了口欲之福。经常是活儿干完了,肚子也饱了。
       一口一个吃那种小西红柿的滋味,你现在就是把安阳市的所有蔬菜市场全都找遍,我打赌你也找不出一个来能比得上当年的它! 说起这蔬菜生产队,确实给西梁村的老百姓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遗憾的是:绝大部分最好的蔬菜全都卖给了蔬菜公司,而且即便你的蔬菜再好,再新鲜,市场再奇缺,这蔬菜的定价权生产队一点儿也不能当家。 记得有一次,生产队由于农活忙,中间有两天没有摘西红柿。那天摘出来的西红柿,颗颗个大,饱满,汁水充盈。那天摘了满满的两大架子车,每车大约十个大竹筐,这一天我正好被队长派遣。我们四个人,拉着满满的两大车西红柿送到蔬菜公司。我们生产的蔬菜定点供应电厂,当时的电厂蔬菜公司销售门市部就在电厂大门外路南。当我们汗流脊背,顺着胜利渠南岸一路辛苦送到电厂蔬菜门市部的时候,心想着,这么好的西红柿,肯定能够给我们定个好价钱。谁知道,电厂蔬菜公司的经理埋怨我们队这两天没有送蔬菜,挑三拣四,这么好的西红柿,按道理不用说,就应该是一等价,可他硬是不给我们一等价,我们四个稍微争辩了几句,他一着急,竟然要定个三等价,吓得我们再也不敢发声,任由他把这两车西红柿定为二等价。当时大约一等价是每斤一毛钱,二等价每斤大约是八分钱。生产队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东西,要由某一个当权人物的喜好来决定价格。 就这么任性,就这么奇葩。计划经济时代,农民没有丝毫的自主权! 不但没有粮食和蔬菜的定价权。更可惜的是我们菜农除了在地里摘蔬菜的时候少数人能偷吃一点新鲜的蔬菜外,要想吃点儿好蔬菜,就必须自己出钱到地里去买,尽管可以记账赊欠,一般人家还是舍不得买,毕竟,欠账年底生产队要扣除的。更可气的是有时候队长下令,菜园子不准卖菜,必须优先供应给蔬菜公司,先完成蔬菜生产任务再说。因此,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菜农种的菜,只能看,不能随便买,更不能随便吃。每天整车整车光鲜亮丽的西红柿,黄瓜,茄子等等都被送到了电厂蔬菜公司。
       我们菜农们吃菜怎么办呢?每隔几天,菜地都会有一些有毛病的,稍微烂掉的,蔬菜公司不收购的蔬菜。生产队按照每家人口多少,把这些有毛病,烂点儿的蔬菜分成若干堆,比方说这个生产队三口之家有五户,就分五堆,六口之家有八户,就分八堆,当然,这六口之家的要比三口之家的多些,以此类推,队里有二十户,就分大大小小二十堆。然后通知每家每户去菜地取菜。菜园子的管理人员会告诉你那个是三口之家的,那个是五口之家的。 我们吃的这些有点问题的西红柿,黄瓜,茄子,青椒之类的蔬菜,回家后挑挑拣拣,切掉那些不可食用的部分,味道倒是与卖给蔬菜公司的没有多大差别。最可气是到晚秋或者初冬,生产队会把那些长的特别瓷实,长相特别好的萝卜白菜送到蔬菜公司。这些蔬菜送给蔬菜公司以前,我们要经过精心挑选,挑选过程中会把那些长相难看的,小的,半截的萝卜,有病的白菜都留下来分给各家各户,其他蔬菜也是这样,那些瓷实的送给蔬菜公司,剩下的不包心的,我们称之为“扑棱机”的,烂根烂叶的,修理白菜切割下来的,有病虫害的等等:就留下来分给我们菜农。记得到冬季我们每家每户经常隔三差五就被通知去地里领取这些白菜下脚料。当然领取这些白菜地里的下脚料都是免费领取的。同样,领回家挑挑拣拣,能吃的自己家吃,不能吃的就喂猪喂鸡。
       只有到天气快要上冻的时候,也就是是人们常说的“小雪出萝卜,大雪出白菜”的时候,送给蔬菜公司的蔬菜任务完成了以后,每家每户才能分得一些像样的冬储菜。 白菜,萝卜以及一切送给蔬菜公司的各类品种的蔬菜,我们生产队都没有定价权,再好的大白菜顶多也就是每斤三分钱,便宜的每斤一分几厘钱,白萝卜再好的好像也就是一分几厘钱。 总之,菜农苦,菜农累,菜农没有啥优惠,菜价全凭别人嘴,说多说少全白费。这也正像古时候民谣里说的那样: “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 卖盐的,喝淡汤,种田的,吃米糠; 磨面的,吃瓜秧,炒菜的,光闻香; 编凉席的睡光床,淘金老汉一辈子穷的光!” 《乡村记忆三十三:社会篇6》 文/ 卖盐的喝淡汤……(完) 
        于2023年2月16日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