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文汇报笔会集萃精选,从银幕看到了我自己 -﹣看《八千里路云和月》抒感

  

 

文汇报笔会集萃精选,从银幕看到了我自己

-﹣看《八千里路云和月》抒感

  

  1905.10-2004,2作家,诗人

  从"救亡演剧第二队"的白横旗和围拥着旗子的那十几个青年男女在银幕上那么生动的一显现,我的身子立刻从"卡尔登"的座位上遗失,跳到银幕上,不,跳到八年前"文化工作团"的队伍里去了。我的心境立刻年轻了若干年,胸口里卜卜有力地跳着,甚至在激昂慷慨的救亡歌声里淌下了眼泪。这有力的心跳,这感动的泪水,多陌生,多熟习,多亢奋,又是多甜蜜呵。大部分时间,我沉迷在忘我的境地里,当偶尔意识到我是在"看电影"的一刹那,我又不胜其怅惘与酸楚了。

  "救亡演剧第二队",我是熟习它的,廿七年我到汉口"日租界"他们的队部去过,我介绍他们到"五战区"待了一个不短的时间,我在汉川(多么亲切、丰富、生动、光彩的一个名字!今天一提到它,却只有伤感的一缕情绪了)迎接他们,用西瓜和咸蛋招待过他们,也曾坐在沙河岸上的茶棚里,谈着工作计划;在商城,我们又碰到一起了,在一个戏楼上联合公演。"二队"的好戏就是《放下你的鞭子》,我们参加了一个《新小放牛》;在宋埠,"二队"、"六队"和我们一起住在第一小学里,碰上了大轰炸,二十七架重轰炸机一齐向这个长官部所在地落着重磅的炸弹。有的被炸伤,"六队"的一位同志被炸死了。……

  当然,从银幕上的"二队"里找不到洗星海、金山、王莹、陈天周……,但是,可以从银幕上的"二队"里,找到每一个抗战初期救亡青年的影像。没有实际经验战地生活的人看了这部片子,或者以为过于夸张了一点。但,在我看来,如果再"夸张"些,更可以攀上真实的最高峰,更能够增加它的感动性。当台儿庄大战正凶猛的节,这个寨子已经被炸光了,寨墙的东北角已经被打出了一个缺口;炮弹把运河里的鱼全打死了,白白的浮了一河面。就在这样一个生死关头,三十军"战地服务团"的男女同志们,就和士兵一起卧在战壕里,池军长(那会还是三十一师师长)叫他(她)们回徐州,他(她)们都不肯,最后用了抽签的办法把一部分同志送到徐州去,而抽到签的人全哭了。士兵们全为之感动了。"朝鲜义军队"、"广西学生军"……,他(她)们始终在最前线上和作战的士兵在一起,站在几百米之外向敌人宣传、唱歌;在战事停息下来的时候,他(她)为士兵演剧,并且组织各种识字班,教育老百姓,他(她)们许多人死于战地,也有许多被俘了。和这许多实际一对照,我觉得这片子的前半截跳得太快,还没有能够把顶顶真的、顶顶感人的一些东西抓紧,把它凸出于观众的眼前。

  一个好的东西,它不会是全为的,也不会是一下子就到了一无缺点的完美地步。从不健全到健全,从要好到真好,这其中是有一段痛苦和纷扰的过程的。然而,"二队"从出场到终止,一直给人一个"热列"、"严肃"、"努力"、"亲爱",几乎在它本身已经到了无可指责的健全,这太直了,也就是说有些欠真实了。真实应作因"以及眼见的许多个救亡团体,分子都是热情,前进的,但在该怎样,又是怎样的呢?就我所参加的"我们十四个"的"文化工作团”以及眼见的许多个救亡团体,分子都是热情,前进的,但在大优点之下,是有着许多缺点的:恋爱纠纷,个人主义,浓重的浪漫色彩等等,这些缺点时时找机会表现自己,甚至在"大别山突围",背着有病的同志走,丢了所有的东西,跑了许多路刚刚奔到一个站口,夜袭来了,就是在这样险恶的情况之下,缺点仍然不能完全避免。带着这些缺点那倒更可以看到知识青年的本来面目,而这些缺点,在工作当中,在小组会的自我检讨中,在外在的重重困难中,才可以慢慢地得到反省、克服,一点一点地向更高、更健全处爬!(是的,一点一点的爬!)

  抗战初期真是一个民族生命的青春,人人都是一腔子热情,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心,不但青年知识分子是如此,连久经疆场的将军们,也变成了一个崭新的人了。所以,那时候,没有你我之分,泯没了阶级观念,思想问题也不存在了,因为大家只有一个思想:"抗日"!只要是站在这一条阵线上的,就是好同志、亲兄弟。一个名教授、名作家,他可以丢下身份,去做一个月薪二十元的救亡工作队员;一个年轻美貌的小姐,去给士兵洗脏衣服,睡在光地上,用高粱秆代替了象牙筷子;一个堂堂的司令长官,可以用自己座车去迎接一个队员,同他(她)一起工作、谈天、唱歌,像朋友家人一样。这样一个气氛,在片子上表现不够,那个场面太小了,太不够感动人了。把它放在台儿庄战场上,把它放在几万、几十万弟兄面前,把它放在一个将星云集的欢迎会上﹣﹣这样的场面,许多"救亡团体"是不止一次参加过了的。在抗战初期忽略了,或者说是没有加强这一点,到抗战末期又缺乏了,因为"时势不合",将军们观念转变后的对"救亡团体"工作的打击与敌视。这是发展过来的真实情形,不提出,更强力地提出这一现象﹣﹣一个大问题,就使人无法了解抗战的演变史,对于现况的来源也就没有脉络可寻了。事实是:抗战末期,救亡团体被解散,被视为危险物,被压迫,甚至有的团员被追究,被捕下狱……

  "二队"回到了重庆的一幕,也不够深刻。以我个人的经验和感觉做个标尺吧。当我同五六位男女工作同志,撇开了生活了五年的战地,在盛暑里,爬山越岭,徒步三千里从河南往重庆"奔"的时节,心里是有着一个模糊的希望的。当我们的船快要到重庆的时候,老远老远望着那烟囱,那高楼大厦,"呵,你抗战的司令台,战时的首都,我可看到你了!"心里这么想着,百感丛生的想着,而眼睛望着它却再也留不住自己的眼泪了。可是,当我们一落脚在岸上,情形便不同了,人人都用睥睨的目光很不屑地望一望我们的破烂军衣,上面全是汗印子和泥土痕迹,颜色本是草绿的,也变得叫人说不上名色来了。大街上那么繁华,两边的洋楼那么高,汽车一辆接一辆的过去了。里面坐着涂着红嘴、头发像波浪的女人;走在柏油马路上的人们,穿得那么刺眼的华丽,他(她)们奇怪地看我们,甚至有的停下步子看一看我们的女同志,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上,心里的影子破灭了,填上来的是愤恨!我带着发烧的一条身子和二万块钱,同着两位女同志,一气徒步二十多里,从朝天门跑到了歇台子!

  而片子并没有给我们这个抱着同来的希望,和一触而变成的"失望"。他(她)们的来,是平平常常的。实际上,从久经的战地回到第一面的战时首都,是应当有个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一.个场面的,可是,我们没有得到这个场面,我们多失望呵。

  失望的是某些点,而高兴的却是它﹣﹣这部片子,给了我们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的一个整体。它是够严肃的,够沉痛的,够叫人深省的。对于给予我们以这样一幅缩影的东山先生,我们是应该感激的。没有到过前线的人们,没有参加过救亡运动的青年朋友们,就去从这部片子上补足你们八年抗战生活的空白吧!我呢,看了它,等于重温了一次旧梦,我想起了许多战地朋友和许多悲惨的往事,就是在我写这篇小文的时候,我的感情还激动得像大风里的波浪。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