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大剧院历时三年倾力打造的舞剧《天路》(8月27日~29日)再次绽放在舞台之上。本轮演出,由国家大剧院与宁波市演艺集团联合制作、演出,特邀国内优秀青年舞者潘永超、李晓慧、曾明以及宁波市歌舞剧院的夏天、吴威,在初秋时节,带领观众踏上这条巍峨的“天路”,看雪域高原下动人心魄的筑路故事,体会三代铁道兵坚守筑路永不改变的“初心”。
8月29日晚这里迎来了特殊观众~铁道兵!
他们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战斗在“青藏铁路关角隧道”抢救现场上的医护人员
还有铁道兵二代们
国家大剧院王院长亲切的和大家交谈。
“铁道兵”老战士们把上个月从雪域高原带回来的“再上青藏线,重温关角情”纪念品~藏羚羊雕塑,献给国家大剧院。
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提出建设全国铁路系统1.1万公里,特别提出了高原铁路系统,修建进入西藏的铁路,开发青藏高原富有贵金属如金矿、铜矿,以及农产和牧场的开发。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中国两条母亲河发源地,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26%。青藏高原不仅资源丰富,而且生物多样性丰富,但困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境内山脉众多,冰川广布导致交通闭塞,物流不畅。
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就提出修建青藏铁路, 这是进入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 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一期工程于1958年开工建设, 东起青海省西宁市, 西至格尔木市, 最终于1984年5月建成通车, 西宁到格尔木段全长814公里。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由“铁道兵”建设施工;
演出开始前编导丛帅帅驻足在这里
铁道兵二代把编著的《誓把彩虹铺天下》~弘扬铁道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书赠送给宁波市歌舞剧院严院长,预祝演出圆满成功。
封面图片为和谐号列车从“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奔驰而出。
海拔3874米的关角山,藏语意为“登天的梯”,常年与风雪相依相伴。这里高寒缺氧、人烟稀少,长冬无夏,年均气温零下0.5℃,极端最低温零下35.8℃。
上个世纪70年代,以铁道兵十师四十七团为主在这里贯通了4010米长的“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创造了当时中国高原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向小平(右二)、李炳华(右一)作为四十七团卫生队医护人员,当年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与时间赛跑抢救伤员,此时他们亲临现场观看演出。
舞剧背景
青藏高原,巍巍雄山,茫茫雪域。千百年来,汉藏人民只能依靠人背畜驮,跋涉于这片天地之间,这是人类最艰难的苦旅。直到被誉为人类铁路建设史上最大奇迹的青藏铁路的建成,才彻底改写了这一历史。从此,高原不再闭塞,人民安居乐业,雪域处处欢歌。本舞剧便是依托于这一宏伟历史背景之下,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末铁道兵筑路人和藏区人民在铁路修建过程中的动人故事,体现了希望与信仰、生命与死亡、家园与梦想、爱与力量。
剧目介绍
青藏铁路作为改革开放的重点工程,是藏族同胞与全国各族人民的连心路,是雪域高原迈向现代化的腾飞路,也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不断创造非凡业绩的奋斗路,被誉为“天路”。
国家大剧院以青藏铁路的建设为题材,以三代人“不忘初心”的坚守筑路为故事主体,紧密围绕民族团结、军民情深的主题立意,集结国内最具实力的艺术家组成核心创作团队,于2018年“七一”档期首次推出这部歌颂藏汉人民情谊、展现改革开放风貌的舞剧作品,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
本剧获得2018年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2018年受邀参加文化和旅游部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开幕式演出,受邀参加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受邀参加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本剧还获得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入选201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2019年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
原创民族舞剧《天路》由著名艺术家王舸、罗斌、印青、杨帆领衔打造。
震撼,恐怕是该剧从第一幕一直到最后一幕给人留下的一以贯之的印象。第一幕开始,舞台右下角“关角山隧道 3495”~这是“新关角隧道”入口高程,道出环境的恶劣。两列穿着笨重棉衣的战士,扛着两条铁轨,艰难前行。蹒跚的脚步,手搭肩扛彼此扶助的情谊,伴随着每一个动作细节展现出来。单是这个场景,就已经让许多观众湿了眼眶。
与之前预想的不同,舞剧《天路》并没有全景式展现青藏铁路的修建史,而是选取上世纪70年代为时代背景,以修建队伍与当地藏族人民的相识相知、年轻人的人生抉择和一次塌方事故为主要故事线。故事的结局并不难猜,甚至情节的每一步进展也都在观众的意料之中。可就算猜得到一切,还是会被深深震撼。那种震撼,来自于肢体语言本身的力量,也来自于对每一个小情节咂摸过后的回味。
铁轨、鞭子、口琴、帽子、头巾……几乎每段舞蹈都能看到一个紧扣剧情也颇有特色的道具。就拿铁轨为道具来说,这样的舞蹈在表现铁道游击队的作品中也曾见到过。但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舞者明显表现出气息急促、步履迟滞、负载过重的特点;面对藏族姑娘的情谊,铁道兵战士卢天铁骨也化作了绕指柔,两人之间的共舞克制而羞涩,让人遐想他们真的交往在一起后,会彼此激发出的各种幸福瞬间;还有庆祝丰收的聚会上,帅气的帽子舞,跳出藏族小伙子们的热情坦荡,那种单纯的快乐从舞台上弥漫开来,感染着在场每一个观众。多样的风格配合紧凑的剧情,让人目不暇接。
剧中,铁道兵战士与藏族群众之间的交往是一条重要线索。误会、不打不相识、成为知己,这样的桥段一点都不新鲜。可是当这些桥段与两个群体对生命的认知、对生命意义的体会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会引起强烈的共鸣。按照藏民族的风俗,早夭的婴儿要顺着河水漂走;按照汉民族的习惯,成年的孩子多半还要接受父母安排的人生道路。生命,来之不易,到底怎样走过才算有意义?而就在双方彼此试探、融合的过程中,牺牲,从来都没有停止。舞台上突然就会倒下一名战士,突然就会传来毛骨悚然的落石声,把观众的心揪得紧紧的。
《天路》的舞台有一冷一暖两种色调,所有的牺牲都在冷色调里出现,所有的喜悦都在暖色调里上演。导演特地在暖色调里安排了多个诙谐幽默的段落,如弟弟索朗悄悄“偷”卢天的口琴、经典舞段《洗衣歌》竟然把衣服洗烂了、铁道兵跳起不熟悉的藏族民间舞时的窘迫等。轻喜剧的处理方式让每一刻欢愉都倍加珍贵,也让之后的生死分离更加刻骨铭心。
最后一幕,当青藏铁路终于修成,守护了塌方地点30余年的藏族姐弟俩,伴着歌声,看到了曾经青春年少的战士,看到了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看到了每个人对生命、对信仰的追求。
画面上是我的父亲~当年奋战在“青藏铁路关角隧道”里的情景
铁道兵十师四十七团团长国波
感慨万分的铁道兵战士
青藏铁路终于通车,汉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这个伟大的人类奇迹——“天路”竣工通车
国家大剧院王院长寄语~
战斗在“天路”上的“铁道兵”代表向小平发言~
祝贺国家大剧院和宁波市歌舞剧院舞剧《天路》演出获得圆满成功!
原铁道兵十师四十七团老战士
《天路》精神永存!
铁道兵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永存!
~2021年8月29日于国家大剧院
铁二代国立军接受采访
照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 老粥)
本篇一气读来看去,内心里感到了对舞剧《天路》强烈的震撼!为当年铁道兵战士壮举深深的感动!与可亲可敬的藏族同胞无比的亲切!还有流着父辈亲血的我们——铁二代不尽的感慨!以至于我这双“编辑”的手,本想压缩一点篇幅,可反复捋了多次,实在是没有办法从此篇一百八十二张照片中把哪一张删去。实在是因为每一张照片都把我感动了啊! 就照原样奉献给大家吧,天路——铁道兵的光荣!铁道兵——铁二代的自豪!! 老粥(铁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