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站在冕宁车站,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伟大的长征,旷古未有。
冕宁车站
红军长征胜利86周年。9月1日,祖国西南稻谷飘香时节,经过铁道兵精神文化传人新一代建设者联合会战,位于凉山州冕宁县泸沽镇的冕宁车站改造完成,实现了成昆铁路与成昆铁路复线新老铁路线的互通,北接宝成、成渝,南连贵昆,直抵广西沿海,与东南亚铁路接轨,分段施工、分段运营的成昆铁路复线建设又取得重要进展,冕宁至米易区段不久将风笛高歌、铁流滚滚。
冕宁,美丽之城。因“山似冠冕,水曰安宁”得名。地处四川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有“攀西第一城,凉山会客厅”之称。4000多平方千米的丰饶山川,20多个少数民族的30多万人口在这里生生不息,敦睦友爱,奋发图强。这里低纬度、高海拔、亚热带,森林物种繁多,矿产储量巨大,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灵山景区闻名遐迩,“西南形胜,山水奇观”泸沽峡流连忘返,我国唯一对外开放的西昌五星发射中心矗立青山绿水,世界最深的锦屏暗物质研究实验基地令人神往。
冕宁,红色之城。红军长征的重要途径地,中央红军在此创造了多个红色第一,铸就了独特的“红色文化”。1935年5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向正在西昌、冕宁山间行进的中央红军发出火急电令:“我野战军迅速北上,取得大渡河点,以便早日渡江”。当日深夜,刘伯承、聂荣臻、肖华等率领中央红军先遣队进入冕宁县城。5月22日,中央红军先遣队进入彝族区域,与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彝族兄弟姐妹帮助中央红军顺利通过了百里彝族聚居区,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继续挥师北上赢得了宝贵时间,成为中共党史、军史、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为让少数民族了解红军,让红军遵守民风民俗,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在此签发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沿途张贴。布告文“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夷人风俗”中,首次使用“长征”一词,成为红军长征一词的诞生地。
彝海结盟纪念馆
“彝海结盟”的故事,书写了中国红色革命的佳话,体现了红军和民族兄弟的深情厚谊,成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典范。红军没有忘记冕宁的各族人民,冕宁的各族人民深切怀念红军。1958年,老红军朱德重返长征路,跋山涉水来到冕宁,看望彝、臧、汉等各族父老乡亲;1965年,老红军贺龙来到大西南,走访慰问各族人民群众。1985年5月20日,在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之际,当徒步重走长征路并进行采访系列报道的《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走到冕宁时,冕宁的各族人民群众眼含热泪,表达了对红军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红军长征纪念馆,彝海结盟纪念馆,红色冕宁纪念馆,红军广场,红色草地公园等深赋红色基因底蕴的文旅资源富集冕宁,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史、军史、革命史教育的重要基地。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不仅谱写了史诗般的远征故事,也证明了中央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大无畏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伟大征程,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将士谱写的壮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巍峨丰碑和强大精神动力。
彝海结盟 (二)
站在冕宁车站,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英雄的铁兵,忠心赤胆。
1958年7月,被联合国称为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三大奇迹之一的成昆铁路开工建设,这条北起成都,南至昆明,全长1096千米的干线铁路,穿越谷深坡陡、河流密布的崇山峻岭,经过被誉为“地质博物馆”的复杂地形地质地貌,平均每1.7千米一座桥,每2.5千米一座隧。英雄的铁道兵将士在自然环境艰苦恶劣、机械动力装备非常简陋的条件下,克服了施工难度大、风险高等重重困难,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战天斗地的意志勇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栉风沐雨,历时10年在祖国大西南的万水千山建成了造福各族人民的幸福路----成昆铁路。从此,四川、云南、贵州丰富的矿产资源运往全国,工业、农业、社会事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得到快速发展,为我国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比较完整稳定的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南各族儿女在这片红色土地谱写了波澜壮阔、历久弥坚的历史新篇。
新成昆
建设成昆铁路,英雄的铁道兵不仅续写了红军革命征程的传奇故事,1300多名铁道兵将士也捐出了宝贵生命、长眠于红色热土。“开云遮蜀道,成昆线一公里一忠魂”。他们用筚路蓝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取得胜利的伟大壮举,奏唱了与大自然搏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胜利凯歌,培育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的铁道兵精神,这种精神是伟大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集体英雄主义精神的体现,是激励新一代铁道兵精神文化传承者赓续红色基因、勇往直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担当作为、再立新功的动力之源。
(三)
站在冕宁车站,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新一代开路先锋,奋发有为,不畏艰险,再谱新篇。
初设时速80千米,几经技能改造和内、电化牵引,时速达到120千米的成昆铁路,全线开通运营30多年来,不仅最大限度释放了铁路运输的潜能,而且经受了沿途地质条件恶劣,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的考验,为大西南特别是四川、云南两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随着大西南矿产基地项目建设,工业布局调整,旅游开发,农副产品贸易,改革开放等事业的深入发展,成昆铁路的运力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一条新的快速便捷钢铁大道刻不容缓、时不我待。2007年,被列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项目的成昆铁路复线率先在广通至昆明区段开工。2010年1月,成都至峨眉区段开工……这条全长850千米,设计速速160千米至250千米的新钢铁运输线建成后,实现客货分离,让成昆铁路进一步释放货物运能、兼顾短途客运,成昆铁路复线主要承担客运任务。经过科学选线、提高标准、优化设计、以桥隧为主代路的成昆铁路复线,使沿途地质灾害对铁路运输的影响干扰将得到极大改观,成都至昆明之间列车全程由原来的18小时压缩到7小时左右。全线开通,快速便捷,站在高高的山岗,眺望巨龙穿山越岭,停在自己家乡,西南各族儿女尽情歌唱,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幸福的生活比天堂,悠扬的歌声传四方。
老成昆
2016年,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成昆铁路复线峨眉至米易段开工,这一区段因地形地质种类数量繁多复杂,成为全线施工难度最大的区段。中铁二十一局承担的施工任务就在该区段。
中铁二十一局的职工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的队伍。四十年前,作为成昆铁路建设主力的铁道兵,服从党和军队命令,背起行装,浩荡出征,为建设成昆铁路立下了赫赫战功;四十年后,承继铁军铁魂精神的新一代筑路大军,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接受任务,星夜兼程,开赴西南,树旗扎寨,再谱新篇。风尘未洗,肩扛测量仪,背着干粮的技术员已穿行于高山峡谷;炉灶刚支,工地已响起了机械马达的轰鸣声。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突破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用智慧和双手让钢铁大道洞穿山岭、临空飞架。2020年8月9日,全长1923米的兴隆隧道胜利贯通。2020年9月13日,金凤村双线特大桥主体完成。2020年10月8日,跨越安宁河的双线特大桥胜利合龙。全长9390米的邓家湾双线隧道,穿越4条地质断裂带,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地下水非常丰富,施工中最大涌水量每天达20000立方米,有4000多米为反坡排水,属于业内公认的高风险隧道,是成昆铁路复线的重难点控制性工程。中铁二十一局的施工人员每天穿着厚厚的塑料雨衣、高腰雨靴,在水帘洞里坚持施工作业,一身泥水一身汗,顶受着巨大的高风险压力,经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采取“微台阶”工法、多作业面掘进等措施,把月开挖进尺由50米、80米,提高的150米……
三线建设博物馆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建党百年波澜壮阔,伟大目标催人奋进。站在新的起点,中华儿女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作为新一代的建设者、铁道兵的传人,继承着前人的事业,进行着今天的奋斗,开辟明天的道路。我们走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赓续铁兵基因,走小路,修大路,志在四方;舍小家,为大家,胸有大爱。勇当开路先锋,励志强国有我。我们一定能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立新功、再铸辉煌!
二〇二一年九月六日
英雄花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