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手机改变生活 ——从小手机的变迁看祖国科技的发展进步

王希桥(老树朝阳)
 

 

        新中国建立七十多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得到根本的改善,人人都有深刻地体会。

        一个小物件就能充分体现这种变化,那就是人人不离手的小手机······

        手机是人们情感交流、信息传导的重要通讯工具。就这个小物件的变迁,你能一叶知秋,了解祖国的发展进步。它不像“两弹一星”、航母、“核潜”等国之重器那么耀眼,但它和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往紧密相联,它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状态。

        古代的交往和信息传导,基本靠喊和看,为了信息的传递,我们的先人发明了“击鼓鸣金”、“篝火狼烟”、“号角传令”、“快马驿站”······。听不见、看不见了,信息就会中断,就会失联。这传统的笨办法,延续了几十个世纪。

        1732年,美国的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了电,促进了科技的进步的发展。1860年,意大利科学家安东奥·梅乌奇发明了电话,使信息远距离传导成为可能。十七世纪中叶,美、英、苏联的科学家先后发明了无线电技术,无线传输信息改变了受地域、空间限制,成为革命性发展、进步的大事件,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影响巨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信息科技几乎为零。信息传导无线广播、电报、有线电话基本靠泊来品支撑,而且少得可怜。这种状态长达近30年之久。我1969年参军,新兵想家,只能靠信件邮寄与家人传递信息,要想听到家人声音,一个大队一千多户人家只有一部电话,长途电话打不起,找人接电话,几乎不可能。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国外大量信息技术涌向我国,这些技术一步一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1983年,上海开通了中国第一家BP机(传呼机)寻呼台,BP机传入国内,迅速普及全国。这火柴盒大小的新奇玩意儿,让人爱不释手。数字BP机别在腰间,不管你在哪里,都能呼到你,呼你的电话号码立刻显示出来,知道谁找你回电话。

        这种便捷的小东西有时也很烦人,因为周围没有电话,也不知呼叫者有何急事,你会坐卧不安。一次,周日休息,约几位亲友去北京郊外农村钓鱼,正在上鱼时,突然BP机响了,一看是单位领导的电话,周围又找不到电话,亲友都劝我,今天休息日,就当没有听见,回去再说。我刚坐下把杆下到水里,BP机又响了,还是那个电话呼叫,一下子我就坐不住了,立马开车往单位赶。开了一个多小时回到单位,到领导办公室一问,才知道是周一我为领导准备的一个上会的稿子,要调整一下先后顺序,加几句话,就这小事,让我来回跑了近三个小时。

        后来有了中文BP机,可以传递简单的文字,感到太方便了,简单两句话就解决好多事。这肥皂大小的东西陪伴我多年。

 

 

        到1993年前后,出现了手机。北京叫“大哥大”,百姓叫它“大砖头”,一台二、三万元,普通人买不起,只有大企业领导才使得起,所以有人叫“老板机”,其实就是功能单一、能接打电话的移动手机。这家伙很神奇,你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网络,随时都可与你想联系的人通电话,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把“大哥大”变小巧的手机研发制造业迅猛发展。1992年我花4000多元买了第一台手机,这手机可接打电话,可发接短信,感到非常方便。这时BP机寻呼基本消失。小型手机越做越小,功能越做越全,连续翻新,真是越变越好,越变越快。

        2007年,出现了带摄像头的智能手机,2009年开始普及。那时,智能手机多是外国的品牌,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苹果、索爱等。中国2007年也生产智能手机,因技术、功能、人性化不够,很少有人问津。华为2004年研发智能手机,以极大的投入,一路赶超,从不起眼到全球亮眼,用了不到20年,销量在国际上占据很大优势,在全球排名第二。

        一部智能手机,就是一部随身携带的小电脑,工作、学习、娱乐、摄录像、交易、出行导航、购物打车、网上办事,几乎样样全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真正变为现实。如今,一部智能机可走遍天下。目前,据有关部门统计约有五亿多人拥有手机,手机几乎成了人人都不可离身的物件。智能手机从2G到5G,全国的5G基站破百万,占据世界总量70%以上,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不管是平原还是山区,城市还是农村,基本做到网络信号的覆盖,这些都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窥一斑可见全豹,一滴水可知沧海,从手机的变迁,可以预见我国科技发展的全貌,成就斐然,未来可期。

 

                                                                                2021年9月16日于北京

        作者简介;

        王希桥(网名,老树朝阳),原铁13、11师政治部干事,1983年转业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办、法制办、区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干部,现退休。




照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