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原创】千年一辩出鹅湖

 

 

 

        大江以西,乃文献之邦。中国古时有书院2000多所,江西占了四分之一,仅上饶地区就有160多所。这里曾经出过2097个进士,15个状元,22个宰相,流传着“隔河二宰相,百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的佳话。
 

 

        自闽赣交界处分水关逶迤而来,武夷山的支脉延伸出鹅湖山,山北藏有一鹅湖书院,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齐名,并称“天下四大书院”。这里曾发生过两次在中国学术史上影响深远的“鹅湖之会”。
 

 

        书院建有“四贤祠”,宋淳熙十年赐名“文宗书院”,后改为“鹅湖书院”。历年来多遭兵毁,康熙五十六年重筑了山门、牌坊、大堂、浮池、拱桥、碑亭和御书楼,两侧修建了厢房数十间,为士子读书之所。
 

 

        御书楼门正上方高悬“穷理居敬”匾额,左、右廊柱有联:“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匾、联均为康熙皇帝亲笔书赐。楼后面有青石砌就的半月池,又名洗笔池,池水引自大源坑泉水。
 

 

        讲堂两壁嵌有四块石碑,均是朱熹笔墨:忠、孝、廉、节。四字凝重沉着,高简中寓浑穆,刚烈中透威仪。伫立字旁,似明镜映心怀,遥思古之清正忠义之士,稍有悟性,便忠贞之气顿发,孝道之心顿起,廉洁之意顿生。
 

 

        敬惜字炉建在“义圃”门旁,为焚烧字纸专用。古人认为有字的纸代表文化,污践字纸,即系污蔑孔圣,罪恶极重,倘敢不惜字纸,几乎与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废弃字纸送入“惜字炉”焚烧,方不“斯文扫地”。

 

 

        泮池于明景泰四年开凿,建有单孔拱形状元桥。桥长10米,面宽2.5米,两边青石护栏各有望柱10根,柱间以青石板相接,板面刻有蝙蝠图案。传说“昔日状元才过桥,今朝过桥即状元”,我过了两次,咋也没咋地。

 

 

        因史上著名的“一会一晤”,鹅湖书院被称为“千古一辩”的文化圣地。“一会”为南宋时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之间的学术分歧,邀请大家在鹅湖寺讨论交流,双方激辩三天,史称“鹅湖之会”。

 

 

        “一晤”则为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和爱国主义思想家陈亮在此“长歌相答,极论世事”,纵谈十日,共商抗金复国大计,史称“鹅湖之晤”,也为“第二次鹅湖之会”。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宋淳熙二年(1175年),首次“鹅湖之会”在铅山鹅湖寺揭幕,此次学术争鸣自战国后未有,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场堪称典范的辩论,被认为“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故事要从初夏说起,浙东大儒吕祖谦与朱熹合著完《近思录》后,来到鹅湖寺小住。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分歧,使两方“会归于一”,就邀请陆氏兄弟前来见面。六月三日,主角们悉数到场。
 

 

        论起渊源,朱熹和吕祖谦算是南宋学者胡宪不同时期的学生,而1172年陆九渊34岁时考中进士,主考官正是吕祖谦。朱熹和陆九渊兄弟的理学和心学,在那个年代算是针锋相对的两大阵营。

 

 

        吕祖谦乃“东南三贤”之一,“婺学”的创立者,时年39岁。朱熹为理学之集大成者,后世尊为朱子,46岁。陆九龄、陆九渊分别为43岁、37岁,二人的学术思想后为王守仁继承发展,成为著名的陆王学派。

 

 

         从学术地位来说,朱熹19岁就中进士,被公认是天才,师承儒家大学者李侗,专攻程颢、程颐之学,走的是儒学正统之路。而陆九渊34岁才中进士,既没显要官位,也学无师承,仅凭着悟性开创了儒学的分支“心学”。
 

 

        双方辩手就位,朱熹算是占主场优势。四位贤人吟诗唱和,相与激辩,高手过招,必然精彩,场面盛极一时。据说当时有官吏、学者百余人到场,共同见证了这场史上最精彩的会辨。

 

 

        简单说来双方辩的就是“为学之道,教人之法”。朱熹认为“理”是在一切事物之先就客观存在,哲学上叫做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认为“理”存在于人的心里,人的主观意志能体现“理”,即主观唯心主义。
 

 

        在“教人之法”上,朱熹主张先多读书,多观察研究事物,在博的基础上归结精深的道理。陆九渊反对先在外界事物上做穷理之工夫(包括博览群书),强调先体认本心学做人,然后再扩散到事物中去。
 

 

        吕祖谦搞这场聚会,初衷是想让大家聚在一处,一起喝喝茶、海阔天空聊聊学术,求同存异。没想到知识分子都比较执拗,脾气也不小,双方一坐下来连句客套话都没有,直接就针锋相对开怼,争论个没完没了。
 

 

        连杠了三天,谁也没说服谁。朱熹要先博览群书,根据先贤经验,再分析归纳提高自己的认知。而陆氏兄弟则抛出“发明本心”的主张,认为没必要多读书,重要的是认识自己本心,先立志,然后“六经皆我注脚”。

 

 

        朱熹觉得实在是太幼稚可笑,直接抨击他们“自信太过,规模窄狭”,将会流于非主流还不自知。谁知善辩的陆九渊举了一个例子反问:“尧、舜之前可曾读过什么书么?”不也照样能成为后世称颂的先贤吗?

 

 

        朱熹一时语塞,愤然离席,拂袖而去,争论不欢而散。这场辩论对朱熹打击着实不小,竟然被两个后生当众整得无言以对,始终耿耿于怀。事后他告诉吕祖谦,自己需要在“深山静坐数月”,才能慢慢消解心中之气。
 

 

        有人说“鹅湖之会”是失败的。其实思想和学术就要争辩,尽管谁也没有说服谁,但对中国哲学发展史来说,收获却十分丰富。更难能可贵的是双方都能大度包容,实现了“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八百多年之后在书院庭中驻足,与朱熹的画像久久对视,看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作,不由为古往今来无数思想者的胸襟和气度击掌叫好。

 

 

        说实话,我当时如果在场,应该会力挺朱熹老师,有点看不上陆九渊的年少轻狂。“昂首攀南斗,翻身依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倘若放在当下,出言如此狂妄,一准儿会被拉黑,封禁账号100天。
 

 

        康熙年间,有士子见农妇磨米,联想起“鹅湖之会”,乃出一对联:“石磨咕咕寻踪探理千回转”,“灯盏熠熠明本推心万古芳”,橫批为:“兴贤育德”。此联揉合了朱熹理学、二陆心学观点以及求学穷理居敬的态度。

 

 

        历史的脚步,总在不经意间书写着人类思想的变化。人们在行进中,始终会自觉不自觉地走着曲折的路。如今想来,其实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不把自己太当回事儿。真正优秀的人,从不把过往的辉煌动辄挂在嘴边儿得瑟。

 

 

        宋淳熙五年(1178年),辛弃疾上调临安,官封大理少卿。陈亮亦到临安上书孝宗,论恢复中原的大计。通过吕祖谦介绍,辛、陈结识,二人深感志同道合,相见恨晚。不久辛弃疾得罪朝廷,下调到外地任职,后被罢免。
 

 

        孝宗虽赏识陈亮才华,却没把他的建议当回事儿,只准备赏个官职。陈亮笑道:“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扭身渡江回乡了。陈亮后被人陷害,坐过两次牢。自此辛、陈一直没有再见面。
 

 

        陈亮曾给辛弃疾写信相约,1188年终于如愿。他们还约了一个朋友,但朱熹失约。陈亮和辛弃疾同宿鹅湖寺,共饮瓢泉水,偕游十日,纵论天下,你唱我和,留下五首词,被后人传为佳话,史称“辛、陈鹅湖之晤” 。

 

 

        鹅湖之辩,在今天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除了它所带来的学术影响,这场交锋中朱、陆坚持自己的观点,坚持对学术自由的尊重,以及之后在私交往来中所体现出的坦荡君子之风,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八百年光阴荏苒,青石牌坊与古驿道抵不住岁月的打磨,褪去了光鲜的色彩,风化了原始的棱角,裸露出经年的光润与陈旧。时光匆匆,岁月无情,如今空旷静谧的鹅湖书院,依旧封存着那不可复制的历史记忆......

 

 



照片由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