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北京少年》赞“铁道兵”

        最近,上海洪承惠、四川孙建军、北京高义和几位老铁道兵与我一起,联名倡议筹建成昆铁路博物馆。这里且不说这条铁路的重要性,仅从建博物馆的必备条件是馆藏品的质与量来说,中国的铁路干线要建博物馆,成昆铁路当排第一。
        我涉足收藏市场,有心或是无意,都时常邂逅“成昆铁路”。闭上眼想想:当时的纪录片就有两部,画册、图书不少见;工程资料多卷千万字,系统而全面。“成昆”的年画走进平常百姓人家,文章进入中小学课本教育孩子们,茶缸、脸盆、笔记本等等生活用品,也有“成昆”的桥与路。当年的成昆铁路修筑者,多健在。自工程竣工到现在快50年了,越来越多的“人”在说成昆、写成昆。不信,你打开手机,在微信搜索“成昆铁路”,是不是挤爆(附:我刚刚载一个图)?
 

 
        收存了一本1974年6月《北京少年》杂志,里面2篇文章写成昆铁路。今天推介,就写了上面一番话。
        人生能有几回搏?修成昆铁路的铁道兵,值!
        《北京少年》是北京人民出版社编辑的少儿期刊,创办时间是1972年至1978年,是包括时政、文艺、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综合性少年儿童读物,32开本,50页左右。1970年7月竣工通车的成昆铁路,4年后的1974年娃娃们阅读的杂志上撰文介绍,真是“影响深远”啦!
        《万水千山只等闲》,报道成昆铁路建设的全貌:修建的历史、意义,参建的队伍,攻难克险的精神,胜利完成任务。“文-革”后期,杂志时代的痕迹明显。
        《英雄修筑英雄路》,通讯,不足2千字。4个小标题下一短文,2篇写铁道兵打隧道,1篇写工人架桥,最后一篇写当地群众“支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文章不长,成昆铁路建设者“面面俱到”。少儿读物,插图精美,文字流畅,如行云流水。文章没有作者,大概是编辑部根据报刊资料编写。读罢,感觉“计划经济”时代文字工作者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昂扬向上的文风,以及中规中矩、“教书育人”的思想内涵。值得回味。封3配发了一组成昆铁路照片。
        文章中写的苗族战士李国亮、连长史守应、共产党员戴中洋、商发元、张润昌,真希望这些古稀之年的老战友能够看到自己的青春芳华……

 

 

 

万水山只等闲

——介绍成昆铁路

        在祖国两南的万水千山间,有一条不平常的铁路——成昆铁路修成通车了。这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丰硕成果。

        成昆铁路从四川省省会成都通到云南省省会昆明,全长一千零八十五公里。在它经过的地方,聚居着彝族、苗族等好几个兄弟民族,物产丰富,有很多宝藏。党中央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搞好战备,加强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很重视建设祖国的西南,决定在这里修建一条铁路。可是这个地区山又大又多,河流又深又急,地质特别复杂,气候变化很大。有的山沟里,经常刮着十级大风;有的大山里头还有河,叫做暗河;有的山石质破烂,经常塌方;还有三分之一的地方,在七级以上的地震区哩。有人把这一带地区叫做“地质博物馆”,意思是说那里什么样的地质都有。要在这样的地区修铁路,是多么的困难呀!

         有几个外国专家曾经来这里观察地形。他们看了看沿线那些悬崖绝壁,急流险滩,个个摇摇脑袋说:“地质复杂,此路不通!”把那里宣判为不能修路的“禁区”。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时候,成昆铁路开始修建了。可是,某某某鼓吹“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的修正主义黑货,崇拜洋人,跟在外国后面慢慢爬行,铁路修到一九六二年基本上下马停工了。

        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战斗号令:“成昆线要快修”!筑路大军迅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开到沿线工地,展开大会战。他们有铁道兵指战员,有铁路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还有十万民工。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锻炼了筑路大军的革命精神。他们愤怒批判了修正主义路线,坚决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披荆斩棘, 排除万难,铁路飞快地向前伸展。它,飞渡大渡河,横跨金沙江,穿过大、小凉山。这些都是毛主席率领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筑路大军继承老红军的革命传统,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凿通了几百座大山,在大山里修了四百二十七座走火车的隧道:在江河山谷上架了六百五十三座桥梁。修隧道时,遇到石质破烂的山,要加强支撑,把它稳固起来;遇到山里面有暗河,要想法在隧道里再架桥。成昆铁路全线的桥梁和隧道,加起来有四百多公里长,相当于修二十条从天安门到颐和园的地下铁道和空中走廊。由于沿线平地太少,许多地方找不到修车站的平地,就有三十四个车站只好修在山峒里边和桥梁上面。

        像这样艰巨的工程,在世界铁路建设的历史上都是少见的。但是英雄的筑路大军,为了同帝修反争时间,冲破千难万险,提前完工修成,在一九七○年党的生日那天正式通车了。过去,从成都到昆明只能乘汽车,一趟还要花十来天,现在不到两天就可以到达。祖国各地和西南边疆之间的距离,由于这条铁路的建成通车,大大缩短了。

 


英雄修筑英雄路 

“火焰山”上炼红心

        成昆铁路沿线有一座山,由于气温很高,被人叫做“火焰山”。铁道兵某部十一连在这里挖隧道。炎夏,在“火焰山”外,穿汗衫干活也要晒脱层皮;“火焰山”里更是热气逼人,进洞好比进蒸笼,还没拿起风枪(凿山岩用的工具),就是一身湿透。战士们冒着酷热战斗,把顽石比作某某某,用实际行动狠批“活命哲学”。他们热得晕了,用水冲冲继续干;闷得喘不过气来,喝口凉水坚持干,谁也不叫苦,个个抢重活。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的苗族战士李国亮,个子矮,力气小。可是在征服“火焰山”的战斗中,力气却显得格外大,一个风枪一般的要两个人使用,他却个人抱着风枪战斗,哪里最热最危险,他就抢在哪里干。

        一天,刚放过一排炮,碰到了地下暗河,石缝里突然喷出一股冰凉透骨的泉水,每昼夜流出九千多吨,“火焰山”一下子变成了“水帘洞”。同志们昨天施工还热得头昏脑胀,今天却冷得打哆嗦。干部战士脚踩泥水,头顶倾盆“大雨”,顽强战斗。

        连长史守应有关节炎病。当时洞外闷热,洞里透凉,这对他的病是很大的威胁。但是他天天跟班进洞,和风枪手一起打炮眼,和爆破手一起装炮。有时他跟班十多个小时,关节炎痛得厉害,就背诵毛主席语录:“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一直坚持站在最前面,和大家一起向“水帘洞”进军。他们从夏季打洞打到冬季,水越打越冷,劲越打越足,终于打通了“水帘洞”。真是 “水帘洞”中战顽石,“火焰山”上炼红心!

                       

 

“一线天”上架飞桥

        在大渡河畔,有一个非常险要的山沟,叫做老昌沟。它有四、五里长,又窄又深,旁边是两座笔陡的山峰,像两把利剑直插云霄。从沟里往上看,只有一道光线,因此称作“一线天”。当地群众编歌道:“老昌沟,十人提起十人愁,终日难见太阳面,只见猴子扔石头。”修通成昆铁路,一定要修座桥通过这个沟。

        广大工人和技术人员破除迷信,自己动手搞设计。勘测人半空搞测量;他们还发动群众计算数据。不到一个月就设计成功了。

        施工开始了,需要大批的器材。但是附近还没有公路,怎么运呀?工人们怀着“身居一线天,心胸比海宽,壮志撼山岳,定把铁路修上山”的气概,把几十吨重的器材,一件件拆开来,用肩挑,用背扛,运上山头工地。有一架空压机拆不开,四五十人一起硬把它抬上山去。每天上班去的路上,他们每人扛根木料,背包水泥,解决了运输的困难。

        在施中,工人们又采用了新方法,只用五十五天的时间, 架起了一座跨度(桥的两头之间的直线长度)五十四米的铁路石拱桥。
 


奋战地下水

        在成昆铁路的崇山峻岭间,铁道兵战士日夜奋战在一条长长的隧道里。一天,隧道里突然出现特大的地下水,霎时间变成一条地下长河。战士们站在大水里打炮眼。放炮以后,到处堆满了碎石碴,需要赶快铺一条轨道,把它们运出去。铺轨排的同志们来到了工地,只见左侧洞壁上涌出股碗口粗的水柱,朝着将要铺轨的地方凶猛喷射,没法施工。大家一研究,决定设法堵住洞口,迅速铺轨。

        他们几次用东西堵,都堵不住,怎么办?

        “用人堵!”全排同志齐声回答。

        共产党员戴中洋最先冲了上去。他爬到一个木架子上,以压例一切的英雄气概,用脊背朝喷口堵去。啪”地一声,强力的水柱把他打倒在泥水里。戴中洋爬起来抹一把脸上的泥水,坚定地说:“就是枪眼、火眼,我也要把你堵住!”他迈开大步再向喷水的洞眼冲去。这时,共产党员商发元、张润昌找来几根方木也冲了上去。三个人手挽手,肩并肩。用方木支住身子,像道铁墙牢牢地堵在喷口上。仅七、八分钟,三个人被大水冲得全身麻木,四肢冰凉。他们齐声朗诵着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互相鼓励,坚持战斗。

        党员们的模范行动,鼓舞了全排同志的战斗热情。大家争分夺秒地抢铺了轨道,为清除石碴、凿通隧道打开了通途。
 


        人民铁路人民修

        一天深夜,在凉山地区的工地上,突然出现一位彝族老大娘。她费好大劲,把一口肥猪赶到工地的帐篷口,对修路工人说:“同志!你们修路太辛苦了,这地方偏僻,听说你们吃不上菜,把我们家养的这口猪吃了吧!”没等工人们开口答话,大娘不留姓名地址,就急忙地离开了。

        凉山的彝族同胞和沿线的各族人民一样,都积极支援铁路的修建。

        铁路职工需要在甘洛县附近盖工棚,这个县一共只有八万人,一次就动员了两万多人上山割草伐木,让职工及时住上工棚。

           一九七○年,筑路大军要赶在“七一”以前通车,向党献礼在这个决战阶段, 需要大量的石碴来铺路基。沿线群众   开展“献石运动”,很多红卫兵、红小兵也来参加。阿孜人民公社的干部带领贫下中农,跳进汹涌的牛日河里,把一块块石头捞上来,捶成小碎碴,使铁轨及早铺好,保证了按时通车。

              

        2019-10-23 



图片照片由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