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军营生活散记之七】情满襄渝吐芳华



 

  无情未必真豪杰,铁血男儿也有侠骨柔情。我们肩负繁重的襄渝铁路施工任务,生活在简陋的军营,但在艰苦贫瘠的秦巴大山里却处处充满战友情谊、军民情谊和血脉亲情。

  军人都熟悉《战友战友亲如兄弟》这首歌。所谓战友,就是能将后背交给对方,以命相托,过命的兄弟。人没后眼睛,战场上无论前进后退,因为有战友掩护,方能无后顾之忧大胆冲锋陷阵,这就是战友。襄渝铁路是毛主席划定的战备铁路,为完成最高统帅下达的修建襄渝铁路的命令,战友们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一口锅里抡勺,一个工地摸爬滚打,手挽手肩并肩,在抢建襄渝铁路的顽强奋斗中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经历过多次迎接新兵欢送老兵,无数次的握手挥手,激动的泪水和难舍的场面一辈子难以忘怀。我的发黄的日记本记述了一场当年欢送退伍战友的故事。

  一九七三年二月二十四日,急促的闹铃将我从睡梦中唤醒,时针指向四点十五分。为及时赶到蜀河镇对岸的团卫生队抢救站送同学加战友龚清安退伍,我提前起床。

  凌晨五点钟,我和周汝南股长、王世敏军医,以及王宝章、栗平、周玉华在电影组登上宣传车。初春的早晨山风沁人,除团机关彩门和各个退伍老兵登车点一闪一闪的灯光外,周围只能看到一圈水墨画似的黑黢黢的山峰。宣传车驶过勤务连的时候,退伍老兵正往车上放东西。走到沙沟沟口二营营部,负责护送二营退伍老兵回乡的兰干事和王光浩下车,我们则沿汉江继续往东前行。我和龚清安是高中同窗,一同参加红卫兵串联,一同应征入伍。去年秋,他得了一场重病,其父来部队要求首长让他退伍,现在如愿了。车过羊子沟,营房里响起哨声,战友们开始准备欢送退伍老兵。车到团卫生队抢救站停车,遇到一同来欢送退伍老兵的万礼福、李传柏、鲁智奇、许光联等战友。不一会儿,卫生队机动船满载退伍老兵和欢送队伍,拖着长长的锣鼓声,推波逐浪向南岸驶来。随船前来欢送小龚的有关洪伟、魏孝纯、周家年和姚岚芳、戚巧环、郭喜云等战友。见面后,我即刻将刚洗印出来的小龚和我、王光浩、张国祥、张振强的合影照,还有他自己的登记照递给他。此前,我曾送小龚一套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算是临别礼物。分别在即,我们反倒无话可说,沉默了一会儿,我和关洪伟等人将小龚的东西从闵定清的房间拿到登车场。退伍老兵车队快开拔的时候,大家依依不舍相拥而泣。想到这些战友自此一别再难相见,泪水止不住流下。汽车快转弯时,我登上一辆汽车翼子板,目送满载退伍老兵的车队消失在山脚转弯处。

  日记中记述的一些战友,后来虽天各一方,但战友真情依旧铭记在心。二〇一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同期入伍战友举行庆祝应征入伍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与卫生队的龚清安、熊国干、魏孝纯、闵定清、周家年、张华力、齐玉兰、姚岚芳和李明亮、李书国、王光浩、陈衍斌等众多战友重逢。昔日毛头小伙,如今已成白头老翁。大家互诉衷肠,如数家珍述说往事。我即席写下《从军》一首,纪念曾经的峥嵘岁月。

  雄鸡一唱东方红,胸佩红花踏征程。

  八百健儿辞父老,一腔热血报国门。

  逢山开路平常事,遇水架桥傲古今。

  成昆襄渝青藏路,披荆斩棘铸军魂。

  五十年后再聚首,满怀欣喜宴故人。

  难掩激情话当年,无悔芳华赞铁兵。

  秦巴山区冬季来得早。冬天采暖需要煤、木炭和柴火。大山里有座林场,生产木炭,团机关从各部门抽人组成揹炭队进山揹木炭。我们翻过两座大山,沿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找到藏在深山里的林场。林场的人讲,烧木炭很有讲究,硬杂木烧的木炭质量好,尤其是青冈木烧的木炭炭火旺、耐烧。我们来回走了七八十里山路,直到傍晚才将木炭揹回沙沟。初冬的大山草枯树黄,途中看到两户人家,住的是石板房,四壁如洗,大人孩子围着火坑烤火。山坡上种的粮食不够吃,于是吃红薯、红薯叶、红薯藤或山上采摘的野柿子。将红薯叶或红薯藤晒干磨成面面,掺合棒子面搅成糊糊,一天两餐度过漫长的冬日。天寒地冻,老乡单衣破衫冻得鼻涕直流,大家看了很难受。后来团机关举行春节走访慰问,我们专门给这两家人送去了棉衣、棉被。有句流行的话:“要致富多修路”!沙沟四面环山,山上的特产运不出去,老乡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运不进来。挺大的老母鸡,论只卖一只老母鸡仅五角钱;山上零零星星生长的野生柿子树、板栗树、核桃树,除了采摘自家吃,没法拿到市面上出售。筑路大军的到来使老乡的山货有了市场,铁路的开通又打开了他们走出大山的大门。二〇一九年四月,四十七团一连发起“重返襄渝线,牵手战友情”活动,参加活动的战友向我介绍,如今的沙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团部驻地,现在建起了一座颇有规模的学校,有文化的新一代将挑起秦巴山区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一九七二年春节,四川西昌地区组织春节慰问团到襄渝铁路慰问铁十师官兵,给军营增添热烈的节日喜庆。自一九六五年西南铁路建设大会战,铁十师就和西昌地区政府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军民情谊。慰问团带来一支庞大的文艺演出队,到襄渝铁路沿线工地慰问演出,还给每位官兵送了慰问册和柑橘。那晚的慰问演出在团部礼堂进行,其中两位演员曾是中南民族学院的学生,我在入伍那年欢送入伍新兵的晚会上见过他们表演,战友们听说后无不称奇。演出最后一个节目是领唱合唱《请你再到西昌来》,优美的旋律和领唱者深情的演唱让观众如痴如醉,将晚会推向高潮,掌声旋风般地在山谷回响。

  自古忠孝难两全。离家四年后,我第一次走出秦巴大山,借出差之便顺道回家探望父母亲。同行的有四十七团总工程师于工和机械连战友葛文金。行前,我给父母亲精心准备了秦巴山区特产——核桃仁、杜仲、天麻和柿饼。我将核桃敲开,买来白糖,请炊事班的战友帮忙炒成糖霜核桃仁,既有口感又上档次。当我突然出现在家门口时,一家人喜出望外。乡邻们闻讯纷纷前来看望。看到父母亲身体硬朗,心里十分欣喜。弟妹们都长高了,大弟当了老师,小弟的童音变粗了,小弟和大妹让我看了他们的作业。我“报喜不报忧”,向父母亲和弟妹们讲述部队的美好生活和奇闻轶事,让他们高兴。看到儿子全须全尾地回来,父母亲的思子之心放宽许多。

  一九七四年七月,铁十师师部准备转移青海乌兰,通知我到铁十师司令部军务科报到。我奉命启程,途中在旬阳县城停留一晚,于七月十日下午按时赶到师部驻地——安康卫生学校。离开旬阳蜀河沙沟之前,团军务股几位参谋:刘吉定、林学江、颜炳荣、施培祥、潘庆明、刘士华、马以兰和好兄弟钟俊在办公室小聚,为我送行。他们中有我应征入伍的引路人、有我入党的介绍人、有我学习参谋业务的老师、还有我工作上的好帮手。有幸得到他们的大力帮助,我的军旅生涯因此丰富多彩!
 

       作者简介:刘时运,一九六九年十二月应征入伍,在铁道兵第十师服役,先后参加成昆铁路、襄渝铁路、青藏铁路建设。一九八三年转业,一九八四年二月到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工作。曾参加铁道部《中国铁路旅客车站设计指南》(二OO六年出版)和《中国铁路志·建设管理卷》的编纂工作。工作之余笔耕不辍,著有《厚德集》。


编辑:兵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