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军旅自传体小说‖《违反纪律》(后记)

  写完前三篇才惊觉——我们当年攥着“不请假外出”这件事吓破胆的根源,藏在连队那桩被反复咀嚼的“反面教材”里。如今补上这段往事,像给当年的慌乱找到了“源头活水”,可能有点画蛇添足之嫌。

  新兵连的遵纪守法教育,从来不是念文件那么简单。指导员廖兆祥总拿着一个磨得起球的笔记本,翻到某一页就开讲:“说假话、办假事!我们连的XX副班长,技术多好的人啊——汽油机、柴油机故障手到擒来,连团部首长都夸他是‘铁马医生’!结果呢?他到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师部医院住院,本来痊愈后应立即归队。这时,师部医院的女护士(副班长老乡),被医院领导派到承德出差,这位副班长自作多情,陪护士去承德避暑山庄玩!不请假、没证明,就这么消失了一个星期!”

  这段话我们听得耳朵起茧,连副班长后来的结局都刻进了骨血:严重警告处分,入党提干的路直接断了——当时部队有规矩,“档案有污点,原则上不考虑进步”。更吓人的是,指导员总补一句:“还好,只是不请假外出而已,要是有别的歪心思,就不是处分这么简单,直接开除!”

  秋风吹得操场的杨树叶簌簌落,我们站在队列里,盯着指导员手里的处分文件,每个人的手心都攥着汗。原来纪律不是墙上贴的标语,是能戳破“侥幸”的刺;处分也不是口头说说,是会跟着档案走一辈子的“烙印”。我们这些刚穿军装的孩子,第一次懂了“怕”——怕的不是苦,是犯错后对不起身上的军装,对不起家里“盼你当好兵”的叮嘱。

  后来谢副班长的故事,算是给我们松了口气。他在唐山救灾时,抱着个从废墟里扒出来的小丫头跑了三公里,胳膊被瓦砾划得全是血,最后小丫头活了。通报嘉奖的文件贴在连部门口,红底黑字的“谢

  XX同志”格外显眼。我们围在文件前叽叽喳喳:“原来纪律不是捆人的,是护着你的——你做对事,它给你撑腰;你犯糊涂,它拉你回头。”

  写这篇后记时,我翻出压在箱底的旧笔记本,最后一页还留着当年记的“纪律要点”:“不请假外出=严重警告;跟地方人员单独相处=记过;隐瞒情况=加重处分……”字迹歪歪扭扭,却比任何时候都清晰。

  我们当年怕的,从来不是“处分”本身,是怕对不起“军人”这两个字的分量。如今再想,那桩“反面教材”、那次“地震夜的谎言”,其实都是青春给我们的“必修课”——纪律从不是冰冷的条文,是一代又一代代军人刻在骨血里的敬畏;处分也不是终点,是让你学会“做事前先做人”的警钟。

  当年的副班长后来复员回到了老家湖北武汉,开了家汽修店,生意不错。有次战友聚会碰到他,他笑着说:“我现在给徒弟讲安全规程,总拿自己当年说事——‘别学我,纪律是带电的高压线’。”我们都笑了。风里飘来隔壁桌的酒香,像四十年前的青春,从来没散过。

  修改稿于2025年11月1日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