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铁十师汽车营功垂史册(上)

 

转发按语:

铁道兵十师汽车营于1958年12月组建,1983年12月军改工并入铁道部后撤销建制,历经25年。

该营官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投身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参与“两弹一星”建设,深入巴丹吉林沙漠;三上青藏高原,奋战青藏铁路;会战成昆、襄渝铁路等,足迹遍及全国多地,为国防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卓著。1984年1月随师改编为铁道部20工程局运输队,后因故解散。

向焕伯战友《铁十师汽车营功垂史册》一文,以简练笔触回顾该营25年历程,回溯这支钢铁队伍南征北战的光辉历程,从参与国家重大工程等维度展现汽车兵的担当。本美篇分上、中、下三部分转发,带您跟随汽车兵的车轮印,重温他们在沙漠戈壁、高山峡谷间“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拼搏精神,见证铁道兵为国防和铁路建设立下的不朽功勋。

致敬开路先锋!传承铁道兵精神!

编者 2025年5月1日

风雪高原运输忙
 

前 言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铁道兵根据总参颁发的《铁道兵师编制表》,对部队进行整编。1958年12月,铁十师根据兵部整编命令,撤销50团建制,由5团制编为4团制,原50团为机械团,所辖6个连中的3个运输连编为师直属汽车营。从此,“铁十师汽车营”正式走上历史舞台,开始演绎它光辉的25年岁月。当时铁十师担负和平里导弹靶场(即两弹一星工程)专用铁路——清绿铁路建设任务,汽车营随师机关驻甘肃清水地区,担负全师工程材料、物资及人员的军需给养物资的运输任务。

      清水是酒泉县下辖的清水公社,旧时称为清水堡,地处祁连山北麓,兰新铁路在小城南经过境内,312国道则在城北通过。这里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铁十师承担修建的清绿铁路的起点。清水往西距酒泉70公里,东距高台县约70公里,是高台与酒泉之间的一小块绿洲,四周被沙漠戈壁包围,风沙严寒,干旱少雨,每年只有7、80毫米降雨量。清水是座小土城,四周被高达十来米、厚一、两米的土城墙围着,东西两端各有两扇木城门。土城四周分散建有一些稀疏的民房,每户民房都有土围子,围墙高4、5米,厚1米左右,院子大门一关,一般很难攻进,典型的河西走廊特点。据说围墙有两项功能,一是防风沙,二是防匪患。汽车营驻清水时,基本是征用民房。

      清水地区干旱少雨,部队的工程、生活用水都是用汽车从清水车站给水塔拉来供应各单位,每个伙食单位每天供一次水。冬季司机给汽车加水要从一公里远处提水到车场。据说有次一名胆大的司机早晨把车发动后,未给水箱加水就直接开到伙房去加水,当他把引擎盖打开一看,发动机体都快变成红色,吓得他不敢吱声,趕快加水降温,还好没有出大问题。

      汽车营组建初期,3个连装备情况:一连装备吉斯150型40台左右、吉斯151型2台、吉斯5型1台(防化洗消特种车),主要担负长途运输任务;二连装备的主要是吉斯585型自卸车和少量吉斯150型运输卡车,主要担负铁路工程施工工地短途运输任务;三连装备的是嘎斯51型和吉斯150底盘的油罐车,主要担负军需给养物资及油料、生产生活用水的运输任务。

     网上有战友的回忆文章,说铁十师曾有汽车团,还有说“黄河(车)团”的,这些都是不准确的,铁十师历史上没有汽车团,只有过机械团(50团),更不可能有“黄河团”。

清绿铁路建设工地

铁十师汽车营曾装备的车型——吉斯150,苏联进口,载重4T汽油车
 

一、参加清绿专用铁路建设

  1958年12月,原50团撤销后,新组建的师直属汽车营第一任营长为杨营长,大尉军衔,同时还有一位也是姓杨的营长,大尉军衔。据毕可信老营长回忆,他们都是部队整编后已经确定转业的干部,暂时在汽车营过渡一下。政治教导员李亚大尉,副营长张学孟上尉,副政治教导员石家福上尉。营部编一室(办公室)、一股(供给股)、两所(车管所、卫生所)等精干机构。另有一个修理班,配备工程车一辆、蓄电池充电设备一套,负责全营车辆维修所需的小零配件制作和蓄电池的翻修和充电。每连编有一个修理班,修理设备非常简陋,有一台电动打气泵、一套氧焊设备、一台小台钻、一只手动葫芦吊。与简陋的修理设备比较,各连的修理技术力量则相对较强,每个修理班均配有随军职工修理技工4、5名,他们都具有5、6级内燃机钳工技术,具有承担发动机大修的能力。但由于修理设备所限,只能开展汽车三级保养,需要大修的车辆,都要外送到徐州等地军内修理厂大修,既费时,又费事。

      那时的汽车基本都是进口车,车龄长,车况差,且大都是40、50年代产品,零配件严重缺乏,与繁重的运输任务极不相称。在担负清绿铁路工程施工运输过程中,有两大运输任务,一是工程所需大量材料、物资器材,要从清水车站运往铁路沿线施工点和短途土石方、道碴的倒运;一是人员生活物资、军需给养,特别是冬季取暖的燃煤。当时一连50%车辆被派到临泽、(武威)尖山车站,从煤矿运煤至火车站,然后用火车将煤运到清水车站。

清绿铁路紧张施工
 

  清缘铁路建设期间,汽车营广大指战员,不怕环境艰苦,克服车辆技术状况差的困难,驾驶汽车夜以继日的驰骋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和平里铁路沿线、险峻的煤矿便道上,为酒泉靶场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铁十师汽车营曾装备的车型——吉斯151,苏联进口,载重5T汽油越野车
 

二、青藏铁路建设先行者

  1959年6月,清绿铁路全线铺轨通车。1958年国家决定修建青藏铁路,在青海省西宁和关角隧道同时开工建设。1959年初,中央军委将青藏铁路泉吉东至格尔木段170公里施工任务交铁十师承担。59年2月接到任务后,师即抽调部份部队赴青海格尔木作施工准备。

        汽车兵作为先行者,总是随先遣部队开赴新区。汽车营一连派出两个班、8台吉斯150载重卡车,配属47团在格尔木营建施工的部队长期住勤,担负为师机关及直属分队住房施工的运输任务。与此同时,建设营房所需的木料、钢材、水泥等材料全部要从清水师材料基地长途运往格尔木。甘肃清水距青海格尔木1024公里,汽车单程要3天才能运到,加上装、卸车时间,则需一个星期才能完成一趟任务。

       1959年铁十师在甘肃、青海两省担负施工任务,汽车营要担负两地工程施工的物资运输,特别是从清水至格尔木的长途运输,司机要面对车况差,路况复杂,环境恶劣,高原气候变化多端等困难。清水距敦煌300多公里,处在河西走廊最西端,除酒泉、安西、敦煌几块绿洲外,公路都是在沙湾戈壁地区经过,路面是“搓板路”,在这样的公路跑上一天,双臂震得酸痛。那时汽车跑长途,途中是没有加油站的,都是自带油料,要从马槽上往油箱里加油,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司机要先把橡胶油管插进油桶,将其拉到油箱处,利用虹吸原理,用嘴把油管中的空气吸出,使其变成真空,油才能抽出来。有的司机掌握不好,往往要喝几口汽油才能搞定。安西(现在的瓜洲县)被称为世界风库,也有说中国的风都的,反正这里的风多、风大是闻名遐迩的。每年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刮风,风力一般7——12级,经常遇到沙尘暴天气,刮起风来天昏地暗,人喘不过气来,能见度只有4、5米,车无法行驶,只能停车躲避风暴过去再走。敦煌往西20公里左右,就是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去阳关无故人”的阳关。

       翻过当金山口后,就到了青海省境内500多公里的无人区。广袤的柴达木盆地戈壁滩,空旷、荒凉,表面覆盖一层砾石、粗沙,寸草不生。“天上无飞鸟,地下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是最恰当的描写。216国道(敦格公路)从戈壁穿过,笔直的公路望不到头,在这条路上驾驶汽车经过,大多时候都能看到前面一片浩瀚的“湖水”,那是海市蜃楼,戈壁滩特有的景观。公路每隔10公里左右有一个养路道班房,住有7、8个养路工人,这就是唯一能看到的人群。公路沿线气温年平均零攝氏度以下,极限低温零下30——40度左右。环境的艰苦可见一斑。

铁十师汽车营曾装备的车型——嘎斯51,苏联进口,载重2.5T汽油车
 

  1960年3月,师机关及直属队、47、48团机关等陆续从清水移防青藏线新区。部队移防军列到达桥湾后,由汽车营承担运输到格尔木等地,两个多月移防完毕。汽车营营部和二、三连驻格尔木,一连驻敦煌县城。师后材料基地已从清水转移至兰新铁路桥湾车站。青藏铁路建设所需工程材料、物资及人员生活物资均要从桥湾由汽车运往施工沿线工地,700多公里的长途运输任务基本由汽车营一连承担。一连部署敦煌县城,正是适应长途运输任务的考虑。第一天由驻地敦煌出发至桥湾材料基地装车,然后返回敦煌,第二天从敦煌出发,经长草沟、花海子兵站,夜宿大柴旦兵站,第三天到格尔木卸车,单程两天半即可完成。

      当年青藏公路沿线设立的兵站,是总后为进出西藏的部队和汽车司机提供食宿服务,从兰新铁路柳园车站至格尔木段共设柳园、敦煌、长草沟、花海子、大柴旦、格尔木等六处兵站,两个兵站之间的距离150公里左右,当年载重汽车的平均车速30公里左右/时,正好是每天行驶三个兵站的间距(300公里)。兵站虽然是专门接待过往军人食宿的机构,但条件相当简陋。在兵站住宿都自带行李,一个排的兵力一间房,略高出地面的大通铺,冬天没有火炉取暖,窗户是密封的,那个寒冷的滋味只有汽车兵能体会到。在兵站就歺凭总后发的歺票,大多时间是吃压缩菜、脱水菜、咸菜,有时可能在菜里放点罐头,或炒蛋粉什么的,主食都是细粮,但好像也定量供应。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考验着青藏线上的汽车兵。

青藏公路昆仑桥
 

  1960年,铁十师承担的青藏铁路泉格段正式开工建设,汽车营担负繁重的运输任务,由于汽车配件缺少,车况每况愈下,车辆经常在行驶途中抛锚,无法修复。至年底,有三分之一的车辆无法开动,特别是缺少轮胎。

      有一次笔者和营部李亚教导员、毕可信车管助理同一辆车从格尔木回敦煌,当行驶到当金山口地段,车辆抛锚无法修复,无奈,我们几个只能在公路边抓便车,好不容易一台总后汽车团的大依发车司机,看到李教导员的大尉军衔,停下来同意拉我们。我们三个爬上高高的大依发车箱,趴在驾驶室后面,也抵挡不住凛冽的寒风,到敦煌下车后,腿都迈不开步了。李教导员和毕助理是到清水休假去的,他们的家属还住在清水留守处,一个是汽车营的最高首长,一个是车管助理,结果半道因车辆抛锚搭便车的尴尬,说明当时汽车营的车辆状况。

47团开凿的雪水河隧道
 

  在格尔木执行青藏铁路施工期间,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军队响应上级的号召,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支援国家度过粮荒。记得当年上级号召开展利用代食品克服困难。部队开展寻找代食品的活动,就是到戈壁滩挖野麻根食用。

      1960年11月,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国家停止青藏铁路投资,开工不到一年的青藏铁路被迫停建。尊照中央军委命令,铁十师撤离青藏高原,到内地休整。1961年初,汽车营从格尔木撤出时,三分之一以上的车辆无法开动,只能一台拖一台,被拖车辆前轮没有装轮胎,用轮毂搭在拖车的马槽上,让人看了心寒。当年因中苏关系破裂、国内自然灾害及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困难可见一斑。

      在此期间,汽车营派出车辆配属47团2连上风火山,开展冻土路基实验工程施工。据后来回来的司机讲,当时青藏铁路面临三大难题,一是永冻层,二是盐湖,三是风火山地区的滚地雷。清藏铁路下马停建,实属无奈之举。

铁十师汽车营曾装备的车型——吉斯585,苏联进口,汽油翻斗车
 

三、河北休整

  1961年初,铁十师根据总参命令,从大西北撤至河北、北京一带休整。汽车营于5月份移防至河北省新城县高碑店,营部及一、三连驻高碑店立各庄,二连随师机关驻京郊房山县良乡。上级对汽车营领导班子作了调整,丛树轩大尉任营长,石家福晋升为教导员,张学孟仍为副营长,调入申副教导员。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自然灾害及工作中的失误,再加上中苏关系破裂,致使我国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铁十师原计划建设京原铁路,因国家压缩基建投资,不得不停止施工,军队投入农副业生产,以减轻国家负担。汽车营趁此机会,全面维修、保养车辆,恢复在青藏线不能开动的车辆,达到全部车辆完好状态。

  汽车营驻地立各庄,是华北平原典型的上万人口的大村庄,部队全部征用民房,分散住在群众家里,各单位发扬我军拥政爱民传统,每天打扫院子,帮群众挑水、清扫马路等助民劳动。当地群众对我们敬而远之,无论大人孩子,一律称我们为“大兵”,即使天天见面的房东,也很少打招呼,我们以为这是当地风俗如此,只能入乡随俗。后来有的战士与老乡闲谈问及此事,才知底细。原来这村里前几年也驻有解放军0048部队,因他们的营房建设持续好几年,部队一直驻在村里,“结果村里的好姑娘都被他们带走了”,他们担心又来了解放军,村里的好姑娘又要被解放军带走。原来如此。0048部队的营房就在离立各庄2公里左右的公路边,是69军所辖107师,它的前身是国民党绥远省主席董其武于1949年起义的部队,抗美援朝战争时编为23兵团入朝参战,后缩编为69军,是拱卫京师的主要力量。河北姑娘仰慕解放军,说明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热爱和尊崇,想不到在当地引起误会。1963年汽车营撤离立各庄时,据笔者所知,没有“带走”一个姑娘。

  在河北驻防期间,铁十师大部份单位转入农副业生产,汽车营派出一个班5台车,远赴东北嫩江组建8510农场,开展农副业生产,历时3年;又派出数台车到师雄县农场住勤,参加农副业生产。

      与此同时,根据兵部调派,出动一个班的人员、车辆,到兵部机关大院住勤,配合49团施工连队,执行兵部机关营建任务;根据总参命令,调一个排的人员、车辆,由一名排长带队,到海军密云地区一个科研所住勤。海军对铁道兵的汽车小分队工作上热情帮助、支持,生活上优待、照顾。主要任务是从北京市公主坟海军大院装载设备、器材等物资,运往密云的科研所,途径北京市复兴路、东西长安大街,这是首都核心区,对我们的司机是一个锻炼和考验。任务结束后,海军特地安排我们的司机参观人民大会堂。那时人民大会堂是不对外开放的,要进入参观,必须经相当级别的部门批准,海军机关对铁道兵汽车分队圆满完成任务很满意。从大西北的沙漠戈壁,到首都北京,铁十师汽车营指战员得到了锻炼,经受了考验,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受到各单位的好评。

  1963年3月,根据铁道兵整编命令,撤销汽车营建制,营部与2、3连编入各团,加强一线施工力量。一连编为师后汽车连,2、3连及营部部份技术骨干(主要是随军职工)、3连的油罐车和少量的嘎斯51、营部的工程车、充电设备调入一连,师后汽车连得到加强,原来的修理班扩编为修理排。

      在河北2年休整期间,汽车营实际整而不休,除积极开展农副业生产,减轻国家负担,同时先后多批次人员、车辆被调派到总部、上级及友邻单位执行运输任务,受到上级的好评。

铁十师汽车营曾装备的车型——吉斯150油罐车
 

四、二上青藏高原

  1963年5月,奉中央军委命令,铁十师率46、48团赴青海担负青藏铁路海(晏)克(土)段24公里及海湖支线(国防科研试验专用线)12公里施工任务。早在1962年12月,46团3营奉命进入我国第一座原子弹、氢弹研制、生产基地221厂,担负该厂厂区内专用铁路施工任务。师后汽车连随师机关移防西宁市东郊杨家庄。到达青海后,上级从铁五师调来15台斯柯达nj150型自卸柴油车,同时随车调入司机、修理工4人,便于能使这批车辆很快投入运输任务。1964年初,铁道兵又分配给十师20台国产解放AC10型载重车,全部装备师后汽车连。汽车连的司机们早就盼着能开上国产新车,对这20台新解放视若宝贝,初驶完后立即全部封存,待有新的任务后投入使用。

铁十师修建的二二一厂铁路
 

  铁十师第二次上青藏高原承担的工程任务量不大,但责任重大,关系到我国核武器研制早日成功。师后汽车连除担负师机关及直属队军需给养物资的运输外,先后派出车辆直接参与工程施工,斯柯达自卸车到48团住勤,参加海克段线路施工,拉沙石料、道碴、路基填方,充分发挥自卸车的优势。汽车连执行给在221厂施工的46团三营工地送货,铁道兵的司机只能开到第一道警戒线,再由221厂的司机开进厂区内卸车,然后把空车开出来交铁道兵的司机开走。221厂戒备森严、绝对保密的措施可见一斑。

      铁十师第二次参加两弹一星工程建设,体现中央军委对铁十师的高度信任和对其施工能力的肯定。221厂是我国第一座原子弹、氢弹研制、生产、试验基地。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爆炸的原子弹,就是221厂生产的。当年在厂区建设专用铁路施工的46团三营官兵,曾参与警戒运输原子弹的专列驶出厂区。汽车分队为又一次参加两弹一星工程做出贡献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铁十师汽车营曾装备的车型——国产解放AC10,载重4T汽油车

 

照片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 周健(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