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难忘的军营 幸福的童年 祝原济南军区烟台疗养院的红三代六一快乐!




 


 


 




 致青春不再的我们

  致风华正茂的疗二代们
 

  写在二0二二年的六一前夕
 

  不得不夸刘家寿主任真是个有心人!他把我们这些早期调离疗养院和在疗养院退休的战友们联系起来,组建了这个群,又联系上了我们的孩子——疗二代们。在这个群里,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朝夕相处的年代,看见了青春芳华的自己,那些心底的美好记忆又清晰起来,仿佛历历在目,可触可摸……

  在铁道兵改制前夕,我从眉县疗养院调到烟台疗养院,儿子石巍才半岁。从眉县疗养院调去的,还有朝桂、凤金、瑞玲战友,所以调到一个新单位几乎没有陌生感。

  我们上班、生活都在一个大院里,同出同入,就像一个大家庭。我在门诊部五官科,和刘家寿主任的辅助检查科在同一层楼,自然接触的比较多一些。那时家寿已经是科主任了,但他平易近人,幽默风趣,没有一点架子。他生活工作中总是考虑周到,心细如麻,用现在时髦的话说,也算是个暖男吧。

  我开始和华英住对门,后来又和爱民做邻居。我们相处的很好,好到家门不用锁,做点好吃的端到对门,缺点啥,只管过去拿。

  院子里,和巍巍差不多大的孩子有20几个,男孩比女孩多。他们先后在院子里的幼儿园托管,算是穿开裆裤的发小了;他们都在院子附近的葡萄山小学读书,接伴着上学、放学,从来不让家长接送。

  他们常在一起玩耍,有着快乐幸福的童年。想学骑车了,家长买了几辆车,他们就你扶着我骑,我扶着你骑,很快都学会了,在院子里,你追我赶地飞逐;想玩旱冰了,家长们买来装备,他们就你搀着我,我搀着你,又都学会了。从门诊部出来,有一个斜坡,他们从坡上滑下来,发出那种震耳欲聋的声音,很远很远都能听得到。

  每逢过生日,是他们最开心的日子,家长会做一桌好菜,他们再约上一些伙伴,到家里来庆祝。小伙伴们都会为小寿星带上一件礼物,礼物多是一些小食品或一些小玩具,这些足以让小寿星欣喜一阵子。基本上每月都有几次这样的生日party,足以让他们兴奋上几天。那时候物质比较匮乏,生日蛋糕远不像现在这么高大上,蛋糕上面的那一层五颜六色的图案是糖制的,很硬很甜,生日蜡烛插不上去,就用水果刀扎个眼,但孩子们高兴的不亦乐乎,吃起来津津有味。

  我们家买了第一台游戏机,孩子们都愿意上家里来玩,一些孩子到家里来,先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最受欢迎的是冰棍、冰砖(所谓的冰淇淋)之类的,拿起来就吃,临时来队的妈妈笑言:都把自己不当外人了。家里铺了塑料地板,他们很自觉的脱掉鞋去打游戏,下班回家的我,打开门就闻到臭鞋臭袜的味道,我也笑喷:快把鞋穿起来,阿姨受不了啦!回想起来,唯有在大院生活的孩子,才会有这些美好的经历。

  石巍和兰昊、曹凯、黄靓同一个年级,他比他们小一些,入学的时候还不达年龄线,因为常在一起玩,哭着喊着要跟他们一块上学,还是对门的张爱民找的人,破格让他入学了。

  那时候没有这个班,那个那个班的,但孩子们学习都不赖,日后成长的也多有出息。

  刘涛上学的时候成绩优异,是班里的尖子,也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榜样,后来上了军校,现在是部队医院的专家了。

  我对陈超的印象很深,当年和她妈妈朝桂都在铁道兵眉县疗养院工作,朝桂和爱人陈为秋两地分居。陈超是在眉县疗养院出生的,那时条件不是很好,朝桂临产时生产动力不足,妇产科主任就让我们去帮忙助力,眼看着她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粉嘟嘟的一个小生命,让我们稀罕的不得了,轮流地想抱抱她。那个年代交通也不像如今这般方便快捷,生下来的后两天她爸爸为秋才风尘仆仆赶到,所以我们比他爸爸还早见证她的出生。她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后来也上了军校,如今是部队一所知名医院的药房科主任了。

  对门华英的儿子张海京,是我看着出生和长大的。华英月子里,正好妈妈在我家,妈妈按照南方的习俗,做了米酒醪糟给她催奶。小时候没少抱他,在感情上很近,至今印象中还是那个白白的、有点小胖的、没说话先带微笑并有点羞涩的小男孩。后来知道他去日本留学,并在日本定居了。刘娜的儿子李陟和他一个班,从小是个聪明听话的孩子,后来考上了名校航天工业大学,毕业后去美国深造,拿到了绿卡。

  李管理员和小许的儿子李晓宁,因为帮助他辅导过英语,认了我干妈。小小年纪就像个男子汉一样,帮助爸妈干活。那时候我们每天两次去炊事班打开水,小家伙比我有劲,总是帮我拿壶提瓶,一口气跑上五楼。听说当兵到了部队,这个从小能吃苦又善解人意的孩子,到了部队一定会有出息的。后来到部队的还有马宁,祝福这些在部队的孩子,像他们的父母前辈一样初心不变,勇于担当,献身国防事业的强大。

  遇医生和张医生的两个儿子庆东、庆智都在广东工作。庆东去的早,很早就听说他事业有成,拿年薪了。他孝顺父母,中秋节的时候给家里寄去月饼,那时都是在邮局邮寄,广州的精美糕点让我们大开眼界。那一年我去广州,庆智专门带着夫人捧了一束鲜花来看我。虽然是大小伙子了,仍然是儿时的情感,我们俩拥抱着,我就像搂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时光如梭,岁月荏苒,我们已不再年轻,但我们的孩子成长起来了!

  石巍仍然秉承着部队大院里耳闻目染的那份执着上进、脚踏实地、认真做事、低调做人,成长为群众认可组织信任的年青干部;

  邢东进是IT界的成功人士;

  郝爽是金融界的成功人士;

  兰昊是企业界的成功人士;

  刘涛、陈超是医疗界的成功人士;

  李陟、张海京是科学界的成功人士;

  ……

  还有许许多多疗二代们!在你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在部队大院生活成长的烙印、看到了把最好青春年华献给部队的父母们对你们成长的影响!这就是: 努力、奋斗、进取、奉献的精神!

  这是我们最欣慰,也最引以自豪的!

  作者:韩峭青




 

《发小》北京话的一个方言词,就是指父辈互相认识,从小一起伴随长大的玩伴,长大后又经常在一起的朋友。常用于口语,它是较有特色的北京发音。随着各地之间的交流加剧,已经逐步扩散于北方和南方。发小于同性之间叫作总角之交,异性之间叫作青梅竹马。




 

“发小”的意思,相当于南方的“开裆裤朋友”或东北的“光腚娃娃”。发小之间的友谊,其或可是不亚于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发小并非每人皆可遇到。 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都会有这样一些“发小”,他们或者是你幼儿园、学生时代中一直同班级、同年级或同学校最贴心的同学或死党,或是和你同住一个大院,在一个墙角逮蛐蛐,一起钻到汽车轮子底下,捉迷藏,拔萝卜,看邻居家的电视,分享最好玩具的伙伴…成年后,这些“发小”可能成为了你无话不谈的知己,你们常来常往的频率甚至超过了同家人的往来,在你郁闷,难过,悲伤的时候,他们常常成为你最好的倾诉对象。

 

 

 

人们渴望做真实的自己 随着工作、生活的需要或变化,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一些朋友或同事,但由于长大了,见识了,社会化了,防御心理也强了。总会觉得伪装的人太多了,周围的世界太复杂等等。而童年结下的“发小”之谊,往往少些功利,多些关爱,这种纯真、可贵的“发小”之谊让人觉得踏实、安全感更强,在“发小”面前,人们更容易做真实的自己。

 


 

现代社会亲密感的缺失 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疏离感让人们更需要“发小”, “发小”能弥补人们亲密感的缺失。 发小带给你欢乐和默契对于承受着巨大工作、生活压力的都市人来说,“发小”的帮助、支持是他们舒缓心理压力、事业顺利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来源之一。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永远是快乐的,并感染着你从难过中解脱,人们与自己的知心发小,总是有许多的欢乐和默契。


 

发小是可以信任的朋友“发小 ”是最好的倾诉对象。大多数人有体会,倾诉也分对象,很多事只能给最信任的朋友说,给理解你的朋友说。至于对其他人,还是保持沉默比较好。会对知心“发小”倾诉,因为他们更了解你,知道怎么开导你,犹如你消极情绪的“垃圾转运站”。 总之,不开心的时候,能有个可以倾诉的“发小”,把苦恼说出来,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都是很有益的。 (资料来之网络)

 

中国人民解放军烟台疗养院变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烟台疗养院创建于1981年,在1985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烟台疗养院,2004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烟台疗养院,2016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方战区陆军烟台疗养院,2018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烟台特勤康复中心。随着时代变迁过来,一代一代都是祖国花朵成长为祖国建设接班人。

 

营院同学们上学的路上 (妳能找到自己位置吗)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烟台疗养院幼儿园李传云老师和同学们合影 (黄莹、刘义、遇庆智和刘涛)

 

  遇庆智和刘涛同学合影

 

第二批幼儿园的小朋友 (周媛媛 韩文杨 陈 超 聂启艳)

 


 

  同学们给蓝昊同学过生日

 



同学们给李晓宁过生日












 

因网页版面有限,更多内容请关注美篇

美篇链接: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