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青海:海东之秋 【原创】


  

 

青海:海东之秋 【原创】   

 


 

  2021年国庆假期尚未结束,自驾来到了青海省海东,开始了陕、甘、青、宁、蒙五省(区)之旅。

  海东是青海省辖地级市,因位于青海湖以东而得名;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青藏铁路。
 


 

  如今这里是电气化铁路了。

  湟水河边落叶知秋。

  海东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全市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

  远古时期

  据考古发掘,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民和县阳洼坡曾发掘了与中原地区相同的仰韶文化遗址,其它地方多处发现类似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的遗址。

  秦汉以前,这里居住着羌人。据传说,远在帝舜时,舜“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相传三苗部落原住在今湖北、湖南或河南南阳至陕西商洛一带地区。
 


 

  汉代时期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并进入湟水流域,在(今甘肃省永登县)境设置令居寨,以御防羌人入侵。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派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兵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置“护羌校尉”,筑西平亭(今西宁市),开始经略“湟中”。
 


 

  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河湟地区曾被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相继统治过。这一时期,曹魏曾在中川、官亭一带设 置白土县,晋惠帝在允吾置晋兴郡,北魏废晋兴、左南、白土、允吾县,在龙支城(今古部)设置金城县,西魏改名龙支县;在化隆、循化县境,北魏设置石城(治所在今群科)、广威(治所在今甘都)二县, 属洮河郡,隶鄯州(治所在今乐都区)。

  隋唐时期

  隋唐时,今海东市曾盛极一时,所处地位举足轻重。乐都先后为西平郡、部州、陇右道治所,一度成为陇右乃至西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地。

  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率兵亲征吐谷浑,四月渡黄河于临津关(今民和官亭),经古鄯到达西平郡,陈兵讲武,五月大猎于拔延山(今拉脊山之马阴山),“诏虞部量拔延山南北周二百里并立表记”。

  唐贞观元年(627年),划全国行政区为十道,其中陇右道则统辖今甘、青、新部分地区。道置陇右节度使和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理部州,都管兵七万五千人,马一万六百匹;河西节度使理凉州,都管兵七万三千人,马八千八百匹。安史之乱后,唐军内调,无暇西顾,吐蕃乘机东进至甘陕,河湟地区被控制近百年。五代十国青海吐蕃不复统一,唐末,一度控制河湟。

  宋元时期

  宋元时,(今海东市)曾先后被角厮罗、宋、金、西夏和元朝统治。 宋初,河湟吐蕃之一部腽末人角厮罗兴起,先以宗哥城(今平安县)、后以邈川城(今乐都区)、再以青唐城(今西宁市)为统治中心,建立角厮罗政权并臣属于宋,历时近百年。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角厮罗政权势力日衰,宋军遂进占河湟地区,改邈川城为湟州,改廓州为宁塞城。崇宁三年(1104年),角厮罗政权灭亡,宋改鄯州为西宁州。宣和元年(1119年),改湟州为乐州。北宋亡后,金和西夏占有河湟地区约一个世纪。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春,蒙古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河湟地区纳入蒙古汗国。

  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蒙古汗国在河州设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甘、青吐蕃部落。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撤废乐州、廓州,改属西宁州。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设甘肃行中书省(治甘州,今张掖),辖西宁州。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朝下令“以甘肃旷土赐回回昔赛赤、哈散等俾耕种之”, 回族先民遂进入青海,一部分在(今海东市)垦荒种地,定居下来。

  明清时期

  明清两朝,今海东市除循化县较长时间属河州管辖外,其余属西宁卫、府辖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元甘肃理问所土官祁贡哥星吉在冀宁大都途中归附明朝,被授于副千户之职,令守碾伯。洪武四年(1371年),元甘肃行省右丞朵尔只失结和西宁州同知李南哥及一批元朝官吏纷纷归顺明朝,元在青海的统治结束。洪武六年(1373年), 改西宁州为西宁卫,下辖6个千户所,今海东市有碾伯(乐都)、古鄯(民和)2个千户所。1644年(崇祯十七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将贺锦攻克西宁,捕获卫指挥使祁廷谏和卫指挥同知李天俞等并押送西安。

  清顺治二年(1645年),英亲王阿济格率兵击败了李自成军入西安,释放了押在狱中的祁廷谏、李天俞等人,仍授其原职,令回西宁招抚各族部众归清,同时清军孟乔芳部进入青海,今海东市归属清朝。1725年(雍正三年),改西宁卫为西宁府,新置西宁县,废碾伯、古部 千户所置碾伯县。今海东市又属西宁府的西宁县和碾伯县管辖。乾隆九年(1774年),在(今化隆县)置“巴燕戎格抚蕃厅”,隶西宁府。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河州同知于循化,改置循化厅。明清时期,明在青海确立了土司制度,遂成为一种正式的地方政治制度,清朝袭之,一直延续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才被完全废止。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北洋政府任命马贼为西宁总兵,从此马麟、马步芳盘踞青海统治近四十年。

  民国二年(1913年),改循化厅为循化县、改巴燕戎格抚蕃厅为化戎县(后改巴燕县、又改为化隆县)。

  民国十八年(1929年), 青海正式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析置民和县,增设互助县。

  解放后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兰州战役胜利,遂进军青海。9月1日至4日,先后解放循化、民和、乐都、化隆等县,5日进入西宁市,至12日又解放互助县。

  1978年10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从湟中县析置平安县,设置海东地区,辖民和、乐都、湟中、湟源、平安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1986年民和县改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1999年12月,湟中县、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

  2013年2月,海东撤地设市,海东市政府由平安县(今平安区)迁至新成立的乐都区。

  2015年2月16日,国务院批准平安县撤县设区。

  位置境域

  海东市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全境东西长约124.5公里,在东经100°41.5′~103°04′之间;南北 宽约180千米,在北纬35°25.9′~37°05′之间。全市总面积1.32万平方千米。 东部与 甘肃省的天祝、永登、兰州、永靖、临夏、甘南等州(市)、县毗邻,其它三面分别与本省海北、湟中、黄南等州县接壤。

  地形地貌

  海东市地处祁连山支脉大板山南麓和昆仑山系余脉日月山东坡,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海拔在1650~2835米之间。境内山峦起伏,沟整纵横。

  气候特点

  海东市内气候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其基本特点是:高寒、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冬夏温差小,气候地理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递减,隆雨量随海拔增高而递增。海拔3000米以上的北部地区及山区较寒冷,海拔1700-2500米的黄河、湟水河谷地带较温暖。
 


 

  海东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河湟地区由“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状态进入较发达的农耕文明。河湟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开发建设,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海东市境内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大麦、玉米、养麦、燕麦、油菜、蚕 豆、豌豆、黄豆、扁豆、香豆、马铃薯、胡麻、红花、甜菜等。家畜家禽主要有互助黑猪、八眉猪、海东鸡等。水产资源主要有虹鳝鱼、链鱼、鲸鱼、筋鱼等。植物资源盛产“三红”苹果(红元帅、红星、红冠),接杏、桃 子、花椒、辣椒。主要药用植物有冬虫夏草、大黄、贝母、枸杞、甘草等;野果和蔬用植物有发菜、草莓、山桂、山葡萄、称猴桃等。食用菌类有蘑菇、黑木耳、鹿角菜、柳花菜等。
 


 

  湟水。

 


 

  边走边欣赏沿途美景,不时有火车从我们身边驶过。
 


 

 

  此时的海东,秋瑟萧萧,由于我们走的是乡村小道,完全没有游客,当地老乡也很少见到,只有静静的树林、哗哗的湟河水、收割后堆放在田里的庄稼、散放的牛羊,一片田园风光。

 

 

  难得见到有一栋二层小楼。

  原来是黄河流域湟水河海北金滩站。看得出来沿途对湟水河的保护是非常好的。

  行车路上。

  堆放在田里的青稞。
 


 

  陕甘青蒙宁之旅从这里可以说正式开始了......

       版面图片限量,更多内容请关注美篇

       
美篇链接、请点击查看

       图片说明:
       1、第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