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宋科长


 
 

宋科长
 

  科长宋家迪1949年7月入伍,是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个头中等,肤色白净,瓜子脸,双眼皮,周身透着儒雅的气息。

  1974年,部队三上青藏高原,续圆青藏铁路之梦。在四川乐山基地留守的他,主动请缨,重返一线。给我最为深刻的印象,也是令我最为钦佩,甚至崇拜的是,他对马列经典的热爱和钻研。

  我们这些年轻干事读原著如看“天书”,常常云山雾罩不知所云,而他象读小说那样,津津有味,如痴如醉。每天早上五点,简单洗漱,将床铺整得平平整整、一尘不染。尔后便坐下来读马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如此,雷打不动,成为生活的常态。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宣传科学马列原著蔚然成风。几十年后,当我讲党课、作报告信手拈来地引用马列原著,深入浅出地联系实际,真多亏了当年宋科长言传身教。

  遗憾的是,我和宋科长在青海乌兰仅仅相处了短短两年多。不久,我赴南京政治学校学习,他于1979年服从组织分配,转业至浙江省丽水党校。一度天各一方,沓无音讯。

  一天,宋科长突然来电话。那浓重的郊东口音,浑厚而洪亮的嗓音,听起来分外地亲切悦耳。他激动、兴奋,我兴奋、激动,头一回足足聊了半个多小时。其时,我年过花甲,他己进入望九之年。不仅建立热线联系,而且鸿雁传书,心心相应。我奉上宝卷研究成果,他寄来诗词歌曲。关山重重,恰似相邻而居。

  在这个流动的时代,流动的社会,宋科长一家也随着时代的大潮而流徏。1996年,在丽水人民医院当护士的女儿小霞辞职“北漂”,先是在北京寻找机会,后“漂”至河北保定落脚生根。1991年4月,宋科长离休,2004年举家北迁,儿子宋以锋在保定成家。老同志自豪地说:“前半生听党指挥,志在四方。后半辈子听女儿’调谴’,她在哪里家就在那里。”

  2016年,小霞的女儿在上海举行婚礼,我应邀出席。满以为能见到老首长,谁知老伴生病,他得在家服侍。小霞说:”母亲体弱多病,所有家务都由父亲操持。弟弟一家只有双休日才与老人团聚”。我见到了弟弟,一位忠厚老实的银行保安。他不好意思地说:“没办法,小学六年转了三次学。勉勉强强读到高中毕业。在这个重文凭,重学历的社会,找个好工作比登天还难。”同时颇为骄傲地告诉我,他找了个本科毕业的媳妇。可惜这位高学历的媳妇儿没找到理想的工作,在家当”全职太太”。好在有个离休老干部的父亲,每月能”赞助”4000元。

  晚年的宋科长没有牵绊于家务琐事,而是以一位老党员、老战士特有的胸襟和情怀,超然于世俗,寄情于家国。兴趣广泛,才情四溢,吟诗填词,作词谱曲。我曾在铁道兵战友群转发过他的诗词歌曲。且看其中的一首:

  《闲居情怀》

  古城闲居何复求,放浪愚翁情悠悠。

  闭门笑览五洲云,依枕喜赴四海游。

  登楼放歌黄河颂,临窗愧读岳阳楼。

  极目广原春来早,低眉未敢忘国忧。

  每当反复吟颂这首诗,仿佛看到一位白发老翁,凭窗远眺,低吟浅唱,精神瞿烁,意气勃发。默默地祝福他冲刺百岁大关。

  谁知天不遂人愿。2022年岁末,老两口感染新冠肺炎,宋科长无任何症状,信心满满地期待新年。做了CT,发现白肺严重。12月31日,差几个小时就跨年了,他还是追随十一天前先行的老伴而去。去世的前几天对女儿说:”他一辈子喜欢音乐,本应该成为音乐家。转业时要是去学校教音乐就好了。”2022年10月,他还在小霞的直播间纵情歌唱最喜欢的《多情的土地》。

  宋科长抱憾远行,走完了91岁的生命之旅。痛惜之余,我伫立窗口,遥望北天,默默无语,无语……

  宋家迪科长由祖籍山东青岛入伍,转业至浙江丽水,终老于河北保定。

  


宋科长戎装照


宋科长近照
 

       图片说明:
       1、刊头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