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纪念爷爷周小培

 

  

 

纪念爷爷周小培
 

       二零二一年立冬之夜,北京初雪,爷爷周小培老人家仙去,寿终耄耋。我虽身在南洋,无奈疫情阻隔,本来五个小时的距离竟成人天永隔,没能在爷爷身边送他最后一程,心中万分遗憾。夜深之处,往昔记忆扑面而来,百感交集,自不能眠,写下此文以志一片哀思之情。       
       爷爷那代人,大抵都经历了我们这个民族近百年来最艰苦动荡的年 代:出生于抗日战争,成长于国共内战,建国伊始便亲赴朝鲜、越南战场,又经历了三年饥荒,十年浩劫。从老家辗转至首都北京,维系六口之家生计,将子女抚育成才,培养出了第一个大学生,虽然和爷爷很少谈及过去,但其中的辛苦与坚毅可想而知。待到衣食无忧之日,已入花甲之年,也是我童年记忆的开始。

 


周小培早年戎装照


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有功之臣周小培老人

 

       这一切,是始于味觉的记忆。爷爷好烧菜,厨艺精湛,最经典的莫过于鸡汤小圆子。汤底清澈,鸡油明亮,小圆子大小整齐,翻滚于火锅中,一口咬下,肉粒饱满伴有独特的米香,随温热的鸡汤一口咽下,这里面的幸福是天底下独一份的,只有我们家人能懂。而爷爷家的拿手菜远不止这一道:乌鱼片、烧排骨、烧鲫鱼、烧公鸡、烧甲鱼、卤肉、咸肉、油烟虾、土豆丝和酸豆工豆,无一不是经典。

       每个年夜饭前的下午,爷爷便会亲自上阵,杀鸡斩鱼,印象中有一次拿到老家送的甲鱼,爷爷八十高龄从放血、开壳到切件一气呵成,看得 我目瞪口呆。爷爷炒菜时在灶前立定,腰杆笔直,手持锅铲,如号令千军万马。整个下午虽然忙碌但有条不紊,闲庭信步,一人成席。

       一切完成后,便叫我们上桌吃饭,爷爷会点上一支烟,慢悠悠地抽完,席间会把鱼籽、鸡胗和鸡肠这些最丰腴的部位夹给我。看我用鱼汤把最后一勺米饭拌下露出慈祥的微笑,大概是这份爷孙情最好的诠释了。

       所以在我小时候,每年最期盼的便是回爷爷奶奶家过春节了。每逢新年,不只有爷爷做的菜,还能换新衣,点灯笼,放鞭炮,看礼花,和姐姐妹妹过家家,趁大人们通宵麻将玩小叔的电脑。在铜锅炭火微红的氤氲中夹杂着炮竹的硫磺味,是我童年里对亲情最温暖的记忆。
 


周小培光荣在党50年
 

       而这些经历都对我后来的人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我成年以后在海 外求学,常年漂泊在外,怀念家乡之味时会自己动手,以慰藉乡愁,在这个过程中也通过分享美食,结交了很多朋友。治大国若烹小鲜,美食不仅成为了我社交的一种方式,也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在旅行时尝遍各国 当地美食,更重要的是给了我对多元文化开放包容的态度,能够让我迅速 适应新的城市,无论是旧金山、香港还是新加坡。

       和爷爷见的最后一面是今年春节。四世同堂,看到山竹,太爷爷的 笑是那么的纯真,就和山竹的笑一样,谁能料到这一别便是永诀了。

       爷爷卧床后,我时常翻出这张照片来看,不禁万般感慨,悲欣交集。悲的是,转眼前他老人家身体还如此硬朗,几个月的时间便油尽灯枯,视频的时候还屡屡惦记着我,不舍得;喜的是爷爷可以在家人怀抱中寿终正寝,享岁九十载,历史上秦皇汉武纵使英明神武,也没有爷爷享的这份福气。
 


 

       午夜得知他老人家已经驾鹤西去,看着爷爷眉长过眼,慈祥庄重, 心中悬着的一块石也落地了。尘归尘,土归土,我知道爷爷一定去了更好的地方。可惜孙儿无法回京,只能北望故国,远隔重洋,以此文凭吊,泪 沾满襟。
 




图为周小培四世同堂

 

       二零二一年十一月八日

       美篇编辑:张开喜

      
美篇链接、请点击查看

       图片说明:
       1、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2、部分图片来自周小培家人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