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我的父亲章梦生

 



 

  导 读:

  我的父亲章梦生1920年9月生于安徽省芜湖市。1938年8月参加革命,在延安陕北公学分校①高级研究班学习,毕业后于1940年初到抗大一分校②任政治教员,后调回总校,先后任图书馆干事、会计训练班副主任、供给部采办处总会计等职。1945年跟随何长工③赴东北,曾经在陈云同志领导下工作,任东北银行黑龙江省分行经理(行长)等职。此后历任东北银行总行干部训练班主任、东北银行总行干部学校副校长、东北银行专门学校首任副校长,东北财经学院、辽宁大学副教务长。1959年9月,随辽宁大学两个半系从沈阳迁移大连,组建辽宁财经学院,任副院长代理党委书记主持工作,院长由时任辽宁省副省长黄达兼任。1960年9月调回辽宁省财贸委任巡视员,“文革”期间下放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汗旗。1978年,他从下放地回到辽宁财经学院,任辽宁财经学院顾问,直到1983年12月。1985年8月离休,正厅级(行政10级)待遇。离休前后的数年间,一直担任学校爱国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东北国际金融学会顾问、大连经济学会理事长等职。他写过许多关于政治经济学和金融经济学方面的学术论文,著有《新编政治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农村金融经济学》《世界金融经济学》等专著。

 



 

  我的父亲章梦生
 

  今年是父亲去世十周年,一直想写一篇文章追述他的人生,以寄托我的敬仰和思念。父亲是金融经济学家,拥有温文尔雅的文人学者气质,但更是一位革命者,是一位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经历过战争生与死严峻考验的坚强革命战士!

  父亲出生在旧中国一个十分阔绰的书香世家,爷爷章仲蒲毕业于金陵大学,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是国民党的国大代表,还是当地知名的土木建筑总工程师,做过芜湖市城建科(局)长,月薪220元大洋,家中雇有佣人。父亲上学时,家里专门请船工,每天为他划船渡河,当地人称他为大公子。

 


 

  1938年,在陕北公学时与战友合影(后排右一是父亲,前排左一是北京大学学生黄子昭)
 

  少年时代的父亲十分活跃,文章也写得好。在一次抗日救亡的群众集会上,他宣读他的少年之作《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被中共地下党组织发现并吸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先锋队。他的政治表现被学校察觉,列为学校的控制对象和不安分学生。父亲为了摆脱被监视跟踪和学校里压抑的政治环境,放弃考大学,离开了学校,于1936年考入安徽地方银行总行做了练习生。在此期间认识了新任的安徽省财政厅长、上海“七君子”之一的民主人士章乃器,章乃器介绍他又认识了狄超白等人,参加了他们组织的募捐团体,为战事服务。章乃器是一位银行家,他认识我的爷爷,也看中了我的父亲,要收他为义子。此时摆在我父亲面前的人生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在银行工作,一生安逸富贵;一条是赴抗战前线,抛头洒血,生死未卜。他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抗日军政大学时期的父亲
 

  经抗日民族先锋队总队同志介绍,父亲到汉口陕北公学投考委投考,随后秘密启程,由汉口赴延安。由于国民党的封锁,他们几乎是步行从西安走到了延安。从此,父亲正式走上革命道路。这是1938年8月,18岁的父亲和家里断绝了一切联系,以后也是杳无音信。家,他是彻底不要了,也许延安这个革命圣地才是他向往的家。直到解放后才知道,当时爷爷奶奶不知道父亲去哪了,一直到去世前都在寻找他。临终前还嘱咐他的弟弟妹妹一定要找到他。奶奶每天以泪洗面不吃不喝落下心病,只活了四十五岁就去世了。
 


 

  1948年,任东北银行黑龙江省银行经理时在嫩江支行与战友们合影(前排左三为父亲)
 

  在残酷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父亲虽然没有参加过大型的战斗,可却有几次在枪林弹雨中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那是1939年9月,他在陕北公学分校毕业,前往抗大一分校行军途中,通过敌人封锁线时,因迷路走入了日寇设伏的包围圈,不幸在晋东南阳曲县大孟镇附近被俘。在被押送去太原的山道上,前面车上许多同学跳车逃亡被日寇枪杀,他因被同学死死抱住才幸免于难。他先后被押于日寇大孟镇警备司令部、太原日寇小林部队卫兵室和太原工程队(即俘虏收容所),受过刑。狱中,他坚贞不屈,没有供出上级,也没有供出中共党员的身份。由于受刑后感染发烧得了肺炎,最后到咳血,日寇担心是传染病,看他不能继续做苦力了,就把他遗弃荒野,被“因病释放”。他饥寒交迫、衣不蔽体,沿途要饭,倒在寻找部队的山路上,被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司令员唐天际所救,并把他送到抗大一分校。1940年初,经严格审查后父亲重新入党,任一分校政治教员,后又转入抗大总校工作。

  父亲任延安抗大总校供给部采办处总会计时期,经常乔装打扮化妆成商人,深入敌人的占领区,兑换货币采购物资和药品,经常是在敌人眼皮底下活动,几遇惊险。有时,为了摆脱敌人的跟踪,为了保卫钱财的安全,他们常常把钱集中藏在坟地里,睡在遗弃的棺木中过夜。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父亲珍藏的《抗大训命令》
 

  1946年的深冬,26岁的父亲已经是东北银行黑龙江省分行行长,在一次押送巨款的途中,遇到土匪拦路抢劫。这是一群散兵游勇,有机枪,枪还打的很准,几乎枪声响起就有战士倒下。他知道这次遇到大麻烦了——这批巨款是要送到前线的,一旦失手落到土匪手里,损失无法估量。为了保护银行巨款,他给警卫排的战士们下了死命令:临阵脱逃者就地枪毙!他一面派出两名战士去通知附近的主力部队前来支援,一面带领警卫排顽强抵抗。所幸那时银行的警卫排配备了多挺机枪,战士们个个勇敢顽强不怕牺牲,在枪林弹雨中与土匪对峙数小时,很多战士都牺牲在他身边,最终主力部队赶到了才化险为夷。
 


 

  时年33岁,任东北银行专门学校副校长的父亲
 


 

  1951年7月,东北银行专门学校附设短期培训班结业(第2排左一是父亲)
 

  父亲参加革命之前是一个学生,为了抗击日寇侵略,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他投笔从戎。作为一名扛枪的战士,在黄河之滨,在白山黑水之间,历艰险,经战火;同时,作为一名金融银行领域的学者,在抗大一分校做政治教员、在东北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任经理、在东北银行总行干部训练班任主任、在东北银行总行干部学校任副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他脱下军装走上了高校领导岗位,专心致力于金融学研究,著书立说,成为一名专家学者,并曾担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这一任职,使他有幸在一次金融研讨会上结识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在辽宁大学担任副教务长(前排右四是父亲,右五是时任辽大校长何松亭)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金融的繁盛发展,用经济学研究方法研究金融学成为新研究方向。1987年,中国金融学会在北京召开金融经济学座谈会。中国科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乔培新等专家学者二十余人出席座谈会,父亲就是其中的一员。

  钱老得知父亲是一位资深的经济学者,遂约父亲进行了一次长谈,建议由父亲牵头组织一个班子,写一部既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灵魂,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切合时代发展助力改革开放,又不偏离共产主义信仰的金融经济学理论著作。父亲倍感鼓舞,欣然受命,在六十多岁的晚年,再次焕发精神,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和著述中去。

  从1989年到1997年,钱老与父亲保持了长达八年的信件来往,父亲收藏有钱老写给他的27封信。父亲与钱老刚结识时,钱老以为父亲只是一位专家学者,来信称其为“章梦生教授”,并在多次来信中反复叮嘱父亲一定要把握住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精髓,始终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这条主线和灵魂。为了打消钱老的顾虑,父亲去信汇报了自己参加革命工作的历程,谈到在延安时期和在高校工作时期,一直都在系统地学习《资本论》、学习政治经济学。此信发出不到半个月,钱老即写了回信,信这样开始:“章梦生同志,我的革命老前辈!首先向您致以无产阶级的革命敬礼!”结尾这样写道:“社会主义一定战胜资本主义,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目标一定会实现!此致,共产主义的敬礼!”
 


 

  钱学森给父亲来信之一
 

  钱老来信称呼的改变,使我们看到了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是一个拥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被他平易近人、高尚谦虚的品格所深深折服。父亲以往给他回信,总是称他为“尊敬的钱学森副主席”,此后,父亲也改了称呼,称他为“钱学森同志”。若干年后,当我大声朗读起这封信时,父亲面带微笑,眼睛里噙着泪花。这是中国金融经济学理论探讨的见证,更是他们深厚友谊的见证!父亲与钱学森这位伟大的爱国者、科学家成为亲密的朋友并保持八年的书信来往,应该是他人生里最幸福快乐的时光!

 


 

  父亲在学术交流会上
 

  在钱学森的关心指导下,在来自全国和东财的教授学者的努力下,历时一年半,32万字的新学科著作《世界金融经济学》完稿,1993年由香港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钱学森称之为“一部好书”,还为此书写了序言。这本书是父亲多年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适应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研究成果,代表了父亲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

  时光荏苒,岁月飞逝。2009年,父亲与钱老同年逝去。老前辈们已经作古,可他们留给了我们后人一笔堪称无价之宝的精神财富。他们是革命事业的铺路人和建设者,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精力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此文献给我的父亲,纪念父亲去世十周年,我为有这样一位革命者兼学者的父亲感到无比的幸福和骄傲!慈祥的和蔼的父亲,我们会永远怀念您……

  注释:

  1、陕北公学,1937年7月成立于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干部学校,成仿吾、李维汉任正副校长。1938年5月,在陕甘宁边区开办陕北公学分校,李维汉任校长。

  2、抗大一分校,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抗大一分校是抗大在敌后根据地十二所分校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培养青年干部最多、参加战斗最多、取得战果最大的一个分校。

  3、何长工(1900-1987),湖南华容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军事教育家。中共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45年10月,奉中央军委命令,时任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何长工带领原抗大总校一部分教职学员向东北进军,筹办“东北军政大学”,并任代校长。

  


作者:章卫国,章梦生次子

  1951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籍贯安徽省芜湖人。

  1989年入党。

  退休前任辽宁省丝绸进出口公司进口部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