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寻十师首上青藏线旧址 讲昆仑山下铁道兵故事

  

寻十师首上青藏线旧址

       讲昆仑山下铁道兵故事  

  铁道兵10师,于1959年2月11日,奉命第一次进入高原修建青藏铁路。在格尔木设立指挥所,由修建清绿铁路的47团和49团1个加强营计1500 人,以及铁道部青藏线办事处第一工程处等单位铁路职工500人,地方劳改犯1200余人,共计3200余人,承担青藏铁路泉吉峡、格尔木段工程任务,1960年4月开工,1960年12月部队奉命停建撤离。

  时光流转,我们作为后辈军人,每当踏上这片曾经铁道兵前辈奋战过的土地,心中都涌起无尽的敬仰之情。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用热血与汗水铸就了不朽的传奇。为传承铁兵精神,讲好铁兵故事,2024年9月25日,我与曾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原铁7师31团汽车连付国民战友,驾车从青海西宁出发,千里迢迢,沿青藏铁路一路西行。途经金银滩原子城纪念馆、青海湖、哈尔盖军供站、关角山、乌兰、德令哈、柴旦、察尔汗盐湖,9月26日到达格尔木。在千里铁路线上,欣赏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巨大成就和绿色家园的美丽景色。在德令哈巴音河畔受到蒋云香老战友的热情款待,在美丽盐湖城—-格尔木由刘瑞英朋友设盛宴并与市退伍军人事务局张局长等人相聚,为我们寻找当年铁10师格尔本旧址、昆仑桥原址等给了大力支持,并派专人带我们一同寻找,感受到老兵回家的温暖。

  根据中铁20局史志记载和老首长的回忆,铁10师抵达格尔木后进行了为期7天的休整和进藏后战勤教育及施工前期准备工作。47团主要任务是修建枢纽房屋和雪水河2座隧道。1连、3连主要承担师团机关营房建设,1连3排看守青藏公路昆仑桥。2连奉命移防海拔4000余米的风火山永冻层路基试验任务,5连进驻西藏更张地区采伐木料,8连开赴青海湖捕鱼和从事农副业生产。此时因青藏叛匪暴乱尚未完全平息,47团地处叛匪活动区域,需随时准备配合作战部队执行平叛任务和应付突发情况。团司令部对在对全团战备情况进行了经常性检查督促,对警戒昆仑桥的1连3排及赴更张伐木的5连,特别详细交待了发生战斗后处理措施和应急注意事项,拟定了战斗计划、做好了战斗准备。期间,1连曾主动追击小股匪特,缴获了牲畜等战利品,保护了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960年8月2日雪水河隧道正式开工,由2个营和劳改大队负责施工,投入施工人员536人,分昼夜二班轮流施工。团长李振山等团领导亲临现场督促施工,对现场施工干部战士的关心使指战员深受鼓舞,部队始终保持了旺盛斗志,施工工效、工程进度也稳步提高。4连由日成洞0.27米提高到日成洞0.36米。施工中各单位积极调动技术人员积极性,组织了隧道技术指导小组,加强了施工现场管控,工程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在全体参加施工人员努力拼搏下,至1960年12月底完成成洞50米,正线土方30000余立方米,完成投资524644元,投入劳动力69501工天。

  1959年冬,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为期三年严重困难时期,物资和生活资料供应十分困难,国家对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指标均进行了不同程度调整压缩,国家无力继续投资青藏线建设。铁道兵司令部于1960年12月29日转军委总参青藏铁路停建、修建青藏线部队撤离西北电令。47团遂奉命于1961年初撤离青藏线,移防河北进行整训。

  我们每每听到这些前辈们的英勇事迹,心中的敬佩之情愈发强烈,感慨于前辈们在艰难困苦中展现出的无畏勇气和担当精神,暗下决心要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让铁道兵精神永放辉煌!

  铁道兵曾经看守的青藏公路“昆仑桥”,是一座载入史册的桥,更是一座丰碑,承载着青藏公路之魂。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后,为解决驻藏部队和工作人员的后勤补给问题,时任西北军区第十八支队政委的慕生忠,先后两次奉命组织驼队运送给养进藏。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仅有几千峰骆驼倒在进藏路上,而且不少驼工也牺牲在运粮途中。九死一生的慕生忠,在彭总的支持下,决定修建一条从青海通往西藏的公路,打通内陆和拉萨的交通补给线。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带领19名干部、1200多名民工组成的筑路大军来到格尔木河畔,开始了战天斗地的英雄壮举。筑路大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用一把铁锹、一把十字镐和和血肉之躯,从格尔木向世界屋脊发起了冲锋。不久,筑路大军在距格尔木70公里左右的一处河谷前停住了。这河谷不宽,但谷底幽深,水流湍急,浪涛汹涌,令人不寒而栗。慕生忠斩钉截铁,“这里是进藏的咽喉,必须架桥!”。

  西北局一纸调令,曾在1951年与慕生忠一同进藏的、有公路专业背景的邓郁清,一路奔波来到筑路前线。但是这位即将全面主持技术工作的工程师,无论如何没有想到,在世界屋脊上启动这么大的修路工程,竟然连一个正规的测量队和施工队都没有,而慕生忠要他攻下的第一个碉堡就是架桥。邓郁清到来之前,架桥的位置已经选好,引道也修好了,修桥用的材料——九根松木和一些杂木,也准备好了。邓郁清目测完两岸9米宽的距离,看着眼前仅有9米长的松木,陷入了沉思。他独自坐在深谷边一块石头上,石人一般,整整一个下午没动一步。然后拿出一张旧报纸,用铅笔勾画起来,“邓郁清式的桥”勾勒在图纸上。三天后,“邓郁清式的桥”就飞跨在河谷上:在两岸斜坡的石壁上,各凿出一块与桥面同样宽的平台,再给每个平台上凿出5个石窝,栽起5根木桩做顶柱。顶柱上端离开岸边1.5米左右,这样原先9米宽的沟岸就缩短了3米。然后在立柱与岸壁之间的夹角里填满石头,9米长的松木就宽宽绰绰地搭在上面了。那是依靠智慧和胆魄、利用几根粗圆木在万丈深涧和悬崖绝壁上架起的桥,是青藏公路上的第一座桥,也是昆仑山乃至唐古拉山直到羌塘草原有史以来,人类修建的第一座桥。慕生忠给这座桥取名为“天涯桥”。两年后,陈毅元帅率领中央慰问团进藏路过这里,听了慕生忠修桥的事情后,连说“神”!最后他给这座桥改了名字,说“天之涯、海之角的形势已经成为过去,我看就叫昆仑桥吧”!

  随着青藏线交通地位的日益重要,曾经的木桥变成了单行道土路面的石拱桥;1984年由武警交通部队在单行石拱桥的基础上,又建成了双向石拱混凝土桥。昆仑桥是两千多公里长的青藏线上至今还在使用的唯一的一座石拱桥。只有这座桥至今还有专人看守,有军事桥梁之称。真正实践“为民族解放、为人民幸福”而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的慕生忠、邓郁清们,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个时代!为昆仑桥的故事而感动着!

  为弘扬青藏、川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精神,2021年9月党中央将“两路”精神纳入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我们讲好铁道兵的故事,就是传承铁道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博、甘当路石的伟大精神。

  如今,我们这些后辈军人站在昆仑桥边,凝望着这座承载着历史与荣耀的桥梁,心中满是感慨。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前辈精神的重任,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意志,传承弘扬“两路”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

  2024年9月29日于西宁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