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安铁文友往事(三)

  1986年6月至1987年1月,“大巴山的年轻人”系列报告文学陆续在《人民铁道》报刊发,这应是最早见报反映巴山养路工区艰苦奋斗事迹的一组稿件。

  稍早一点还有人民铁道报社记者秦昌惠1986年3月步行襄渝铁路全线时写过巴山站区的两篇二三百字的短消息和中原铁道报社关于我们组织业余作者这次创作活动的消息。

  稿件见报在巴山站区引起轰动效应,对巴山站区干部职工是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也引起了各方的极大关注。

  两年多之后,安康铁路分局、分局党委、工会、团委于1989年10月12日联合发出《关于在全分局开展“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和“学习巴山精神”活动的安排意见》。

  而今,在各级党组织的关心培养下,经过一代代巴山铁路人的辛勤努力,巴山春常在,花更红,取得了24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荣誉奖励,被共青团中央授予青年文明号,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五一劳动奖状,模范职工小家,还先后涌现出8名省部级劳动模范,13名铁路局先进人物。巴山精神已经成为全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巴山人已经成为全路学习的榜样。

  2017年风和日丽的阳春三月,我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大巴山。从安康车站登乘火车前往巴山站区,一路上,我一直用新鲜的陌生的目光追寻着印象中大巴山旧时的模样。

  三十年过去,大巴山没变的依然是山高沟深、重峦叠嶂,襄渝线依然是穿山过涧、桥隧相连,这里依然集中了襄渝铁路最高的大桥、最长的隧洞、最陡的坡道、最小的曲线。

  然而,巴山站区的确已经完完全全地变了模样。不见了昔日干打垒的职工简易住房,变成了窗明几净的漂亮小楼;不见了昔日坡陡道险泥泞路滑的羊肠道,变成了蜿蜒而上直通高速公路的宽敞水泥路;不见了伙食团烟熏火燎的柴火灶,变成了洁净的液化气和一应俱全的厨房电器;不见了昔日工区唯一与外界连通的磁石手摇电话机,变成了程控电话、宽带上网以及职工人手一部的移动手机;不见了昔日依山开辟巴掌大一块平地的半个篮球场,变成了每年举办运动会的多功能职工娱乐健身场;不见了昔日房前屋后的荒草枯树乱石孤坟,变成了绿树掩映下的花园、菜地和养鱼塘……就连原来设在十多公里以外的巴山镇政府,也搬迁到巴山站区旁,吸引越来越多的山民农户聚集过来,开办起一家家杂货店铺、小吃餐馆,原本荒芜的山坡上平添一条不算锦绣繁华却也热热闹闹颇有原始村落野趣的小街道来。

  三十年来,城市经济文化生活有了更快更大的发展,城市愈加繁华,与山区的落差也愈大。然而巴山人正因为艰苦未改,所以才奋斗不息;正因为心底无私,所以才奉献不已;正因为朴素务实,才能够创新前行!

  曾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被称为“最美青工”的巴山站区刘玲告诉我,在巴山站区,看不到“扎根山区”“奉献终身”一类的豪言壮语,巴山人也从不因任何荣誉的光环而改变自己的爱路护路的现实存在。这就是责任,这就是使命!

  三十年前,巴山人曾用自己最朴实的语言回答过我,三十年后他们依然这样回答我:因为铁路在,故而我就在!只要在一天,就干好每一天!回访结束时,巴山人请我签名留念。我欣然题联一幅:三十年重回巴山年轻人风采依旧;千百回梦萦安康正能量光大永远。(未完待续)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