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童年的记忆:坐着绿皮火车回老家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我6岁的那年冬天,母亲领着我们兄妹四人从遥远的南方,回祖籍——山东高密,看望我们的姥爷、姥姥、奶奶(爷爷在1944年去世)。

  那年,长兄8岁、我6岁、大妹妹4岁、小妹妹2岁。记事后的第一次乘火车,甭提有多高兴了,我们娘五个坐着绿皮火车,开启了漫漫回家乡之路。

  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家福

  那个年代,交通很不发达,不能购买通票,也不能同时购买返程票。那时铁路部门开行的一般都是慢车、短途车、局管内的车。一路上我们要中转很多次火车:在柳州转、衡阳转、武汉转、郑州转、徐州转,济南转。

  每中转一次火车,母亲就要挤在拥挤的售票大厅、挤在乱糟糟的人群里去重新购买火车票。母亲背上背着的、手上牵着的、还要看住牵不过来的。唉!一个女人家带四个娃出门真不容易啊。

  有时候,赶不上当天的火车,我们只能在旅馆住下,印象中有一次我们住旅馆的床,是那种简陋的折叠躺椅,出门在外事事难,只能将就。

  旅途中,记得有一次对面座位上一位旅客在生吃红萝卜,小小年纪的我们不知道他吃的是啥食物,一个劲盯着他,看他吃的津津有味,他见我们都看着他,友善地给我们兄妹四人每人切了一小块红萝卜。

  感谢那位好心人,不但让我们吃上了红心萝卜,也让我们第一次见到和认识了那种圆型的红心萝卜,至今难忘那透明的红萝卜,每当看见这种红心萝卜,我就会想起那段往事、想起那位好心人。

  绿皮火车继续向东向北、向北向东地摇啊摇。唉!何时才能摇到姥爷、奶奶家?

  经过5天5夜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回到了高密老家。到高密时已是傍晚,没有了公交车,小舅舅骑自行车来接的我们,可自行车也带不了我们五人,从火车站到姥姥的家还有十几公里路程呢。

  没办法,只能让小舅舅先把老二和老三带回去,母亲背着老四、牵着老大在后面慢慢步行,等待小舅舅返回来接他们。还好,母亲他们走着走着,半路上遇见了一位好心的赶马车人,把他们捎回了家。

  真是人间处处有真情,感谢纯朴、善良、热情的家乡人,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就是亲情和友情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姐妹仨合影

  回到了老家,见到了姥爷、姥姥、姨、舅们,那种亲热劲无法用语言形容,特别是那种隔辈亲。

  此时,家乡的河水都结了冰,那是我们长那么大第一次见雪、见冰,那股新鲜感、好奇心油然而生。

  记不清是谁帮我们做了一个小平板四轮车,我们和表姐、表弟们在河冰上滑行着、嬉闹着,好一幅童心、童趣、童乐的画卷呈现在眼前,玩的好开心呀。

  在姥姥家住了几天后,我们该回奶奶家看望奶奶、叔叔们了,但姥姥的家与奶奶的家有三公里路呢,也不通汽车,咋办?

  姥爷就用他的独轮车推着我们兄妹四人,我们四人分别坐在独轮车的四个角上,俩小的坐在上两边、俩大的坐在下两边。

  北方的冬天,天寒地冻、北风呼啸,地上还有厚厚的积雪。对于生在南方、长在南方的我们多少还是有些不习惯的,尽管姥爷用棉被盖着我们,但我们的小脸和小手还是冻的通红,俺的鞋也被冻掉了地上。

  我一个劲地喊:“姥爷,我的鞋掉啦!”

  可姥爷也听不懂我说的话,继续往前推着我们,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我的鞋已经落在好远的地方。

  我的母亲自1956年初,与父亲结婚离开高密家乡后,当时只有我和我哥两个孩子的时候,母亲曾带着我们俩回过家乡。但自从有了老三和老四,母亲便没再回过老家,那时两个妹妹还小,带不过来。好几年没回老家了,这次回到了老家,亲戚还是要走的。

  记得那天,我大姨家那边有个亲戚结婚,母亲要去参加那个婚礼,便把我们托给姥姥照看,小小年纪不懂事的我,缠着母亲非要想跟着母亲一起去。

  因为是冬天很冷,加上要步行好几公里路,母亲不愿带着我去,我便哭着吵着要跟着去,结果是我挨了一顿揍,最终母亲也没带我去。

  我还记得,奶奶家有个陶瓷的小“猫壶”,很漂亮,我特喜欢,很想要那个猫壶,可那也是奶奶的宝贝,加上我还小,奶奶怕我把壶再打碎了,所以没舍得送给我。

  现在想想还好我最终没要那个猫壶,如果要了那个猫壶,那就是夺奶奶所爱了,真是于心不忍。

  童年坐着绿皮火车回老家的事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对于一个6岁的孩童,很多事记不清了,但那次回老家的事终生难忘。

  上世纪七十年代姐妹仨合影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科技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变化,交通越来越发达,出行越来越方便了。

  先是开通了长途旅客列车“湛江—武昌”、“武昌—青岛”的普快;后来又开通了“青岛—南宁”的普快;现在又开通了“南宁—济南”的动车,还有“青岛、济南—南宁”的飞机。

  如今,不管是从广西回山东、还是从山东去广西方便多了,不但缩短了行程,还可以购买了直通票、往返票。

  我的家乡山东高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家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村村柏油马路、家家户户通了电灯,住房大有改观,由原来的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小三间变成了大六间、四合院、二层别墅。

  老表、堂妹们都开上了汽车,我们回老家再也不用坐自行车、从姥姥家到奶奶家也再不用坐独轮车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要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

  作者简介:

  张玉梅,女,原铁道兵七师二代,生于广东湛江,长于广西玉林,祖籍山东高密。

  1978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11月入党,大专学历、政工师。

  历任打字员、党委干事、党委主任干部干事、工会女工委主任等职。

  业余爱好写作、绘画、摄影、编织、手工制作。曾在《齐鲁晚报》、《潍坊日报》、《山东老干部之家》、《济铁工运》、《济铁政工》、《济铁老年》、《青铁工作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

  并有多篇散文、绘画、摄影和手工制作在新华网、今日头条、捜狐、阳光军魂、老兵原创之家、铁道兵战友网、文化网、写生北京等媒体上刊登。

  手工编织曾获得路局、分局一、二、三等奖。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