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铁道兵汽车团的故事:汽车营的“小蛮腰”

 


 

梅梓祥导读:

高原缺水,铁道兵的智慧“逢山凿路、遇水架桥”,自有解决用水的办法。当时担任技术员的周宝理设计了“储水塔”。

“小蛮腰”是比喻年轻女子纤细灵活的腰肢,美丽、迷人。作者以“小蛮腰”形容水塔,可见对这项工程的感情。事实也如此,几十年后,已步入老年的作者,对自己创造的“作品”记忆犹新,这是对工作的热忱,对战友的爱。技术干部,文章写得像制作水塔的说明书,我选发,源于对铁道兵战友敬业精神的崇敬。
 

汽车营的“小蛮腰”

周宝理

广州有个“小蛮腰”,那是驰名中外的广州电视塔。

铁道兵独立汽车第一营也有个“小蛮腰”,那是为汽车营战友们提供用水的“水塔”。两座塔级别当然不同,无法比拟,但是都有它的实用价值。广州“小蛮腰”电视塔除了给人传播声像信息,还能带来视觉享受,供人观光参观。

铁道兵独立汽车第一营的“小蛮腰”肯定没有那么浪漫,而且一点也不浪漫。但是他给我们驻守高原的铁兵战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产、生活用水。

水是养命之源,它不但养育了人,也养育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没有水的日子对于人来讲那是很残酷的,但是志在四方的铁道兵战士,缺水、甚至没有水喝也是常有的事儿。

铁道兵独立汽车团整编,编为两个独立汽车营。独立汽车第一营,代号89146部队,营部和几个连队驻扎格尔木。

初上高原,扎营格尔木,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铁道兵生活异常艰苦,除了恶劣的气候、高原缺氧以外,正常物质生活都受到影响。没有蔬菜,要驱车800多公里到省城西宁运来,中间还要在中途住宿一晚,一车青翠嫩绿的鲜菜,经过两天运输,烂掉一半。饭煮不熟,水在80度就沸腾,必须要加压才行。最困难、最关键的问题是没水喝。特别是负责先遣的人员,初进格尔木扎营时,戈壁滩上孤零零的一顶帐篷,四邻不靠,只好到一公里以外的格尔木河取水。河面上漂着的树枝、烂草叶、马粪、羊粪沫清哳可见,令人望而生呕,难以下咽。即使这样的水也还是要饮的,初来乍到还不知道有其他途径取水,战友们只好用土办法,经过沉淀过滤以后饮用。

后来与先到格尔木的其他部队取得联系,汽车营安排了一辆运水车为各单位送水,暂时解决用水问题。

虽然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是还有很多不便,长久如此总到兄弟单位拉水毕竟不是办法,汽车营的干部战士迫切希望,拥有自己的一眼水井,一劳永逸地自己解决用水问题。汽车营的首长们想战士所想,经过深入思考,充分酝酿,设定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最终落实方案,却落到我的肩上。我自从1978年大学毕业,回到格尔木,1979年提任技术员,汽车营和修理连就把这项任务交给我来完成。

一、年青胆壮,把水塔设计成“小蛮腰”

1978底年汽车营就已经筹划,决定自己打一眼机井,地点就选在营部门前,五连营房左侧。开始这项工作是由门金凯技术员负责的,由于门技术员还要承担修理连修车技术工作,这项工作就移交给我。

钻井由格尔木地质队施工,为了节省开支,控制成本,地上水塔及供水系统汽车营自行设计、安装、配套,任务由汽车营修理连承担。


独立汽车营“小蛮腰”水塔

 

营里调来了一只25立方的大水罐,运来四个运送钢轨的固定架,准备用这些设施组焊以后,建钢结构供水塔。门技术员原来的设计方案,是计划将四个托架小头对接,曲面向内,组装成长方体塔架。我接手以后就向营长建议,仍然是小头对接,但是直柱向内,曲面向外,外曲内直,上下大,中间细,一下就由长方体变成细腰形。当时营长是郭文山,郭营长是从十师调来独立营的,他结实的身材,两眼炯炯有神,作风干练,处事果断,他平时不苟言笑,面冷心热,那一年他送别选送50名司机参加对越作战,他跟每一位战友紧紧握手,郎朗的硬汉,眼角是湿润的,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车辆都开出很远了,他仍然久久伫望,挥手致意。这次我汇报的水塔设计方案,我也敢想,敢汇报,他也真敢表态,他很爽快的就支持了我,批准了我的方案。

于是,从此在独立汽车第一营门口就增添了一个“小蛮腰”水塔。至于这个“小蛮腰”是不是真像我计算的,和我向营长汇报的那样属于“合理受力结构”并不重要,反正后来一直在使用,25吨重的大水罐压在上头,中间细细的腰身,人们看着心里在打鼓,格尔木经常刮起的风暴,它能承受的起吗?好在自从这座水塔建成以后,格尔木也确实刮过几次大风、沙尘暴,水塔依然屹立在那里,承担着为各连队供水的重任,直到我们离开高原。

二、顶着大风攀水罐

架、罐装好以后,需要将上水管对正罐口,但是十几米高的罐顶,要将上水管对正罐口,在下边是看不到的,很难对的正,必须有人爬上罐顶调整,但是最初设计时忽略了这个细节,以为对正罐口应该不是问题,结果真到配装前,我还是真感到有问题,十三米的高度看不到,对不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一个能登上罐顶的爬梯。

爬梯做好了,需要吊装了,一天下午,营里调来一部大吊车,准备将爬梯装上去。连续派了两个战士技工上去,他们摆弄好久,就是调不正,因为搞不清设计意图,怎么也调不正位置。折腾了半天,总是搞不定,我在下面大声喊,距离高,风大,根本听不清。没办法,我只好决定准备自己爬上去调整安装。

我带好一条麻绳,一歩一歩攀登到架顶,到达水罐下,将麻绳甩过罐顶,在另一面固定好,然后拉着麻绳一步一步攀上光秃秃的罐顶。

那天风很大,特别是在十几米高的高空,我骑在罐顶上,高原的风在戈壁滩上无遮无拦的刮,人就像一片树叶浮在水罐顶上,好像随时有被扫下来的那种感觉。平时我是比较畏高的,但是此时任务紧急,吊车发动机一直在鸣响,全营好多人在塔架下观望,我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很快找正位置,将爬梯安装完毕。

解决全营供水问题,也是营首长们十分关心的项目,那天营长和教导员及营里很多干部战士一直为罐上的人揪心,完成任务才把悬着的那颗心放下来。

三、自来水管通各连

水塔建成以后,再不用到其他单位拉水了,但是还要准备用水车拉水送水,为了方便供水,节约资源,计划安装输水管道,为各连队通上自来水。

按照整体设计方案,由各连队从主管道分别连接引入各连队。我负责的是从主管道引到修理连。

时近晚秋,大家沿着修理连外墙挖了一道深沟,这条沟足有1.8米深,在沟内铺设加装了保温层的管道,一直引到连队操场边。

在连队操场边砌装了一个阀门井,水管龙头伸出地面,防冻阀门装在井下,人在地上操作,开关阀门,既方便又实用,深受战友们欢迎。另装一条输水管则直通炊事班接入伙房。

“小蛮腰”,大水罐,虽然建筑形式简单,形状令人联想,但是自从“小蛮腰”竖立,汽车营的干部战士,喝上自己的井水啦,而且之后还通了自来水,解决了部队用水困难,作为从事这项工作的当事人,每每回忆起来那种使命感仍不时撞击着心灵。

1979年,算来已经42年过去了,好多往事不记得了,但是,距离昆仑山南山口30多公里处的独立汽车营驻地,顶着戈壁风沙迎风伫立的“小蛮腰水塔”在我脑海始终挥之不去。我当时并没有想过要设计成“小蛮腰”以标新立异,出于对设计考虑,认为是合理受力结构,营长也痛快地批准了方案,确实是年轻胆肥心壮,无所畏惧,如果搁现在我也肯定会按照门技术员的方案,端端正正的把水罐座在上边。果真如此,昆仑山下,南山口外,独立汽车营营区就不会有“小蛮腰”那道风景线啦。

四、回眸探访旧营地

多少年过去以后,战友们离开青海,走下高原,仍然心系昆仑山口,惦记曾经陪伴我们的戈壁滩。那里有我们太多的青春记忆,有苦,有甜,有永远挥之不去的快乐和牵绊。

柴达木盆地常年依然刮着漠风,格尔木河还在流淌着,依然飘着粪沫、草叶,常年积雪的布尔汗布达山静静的守护着茫茫的戈壁,格尔木城里却悄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在的格尔木也已经高楼林立,天路通衢,新兴的城市一片生机。昔日的指挥部机关大院,铁七师机关大院,164野战医院,虽然院址还在,只是主人已经易人。

汽车营的战友们回到当年的汽车营营区,却怎么也找不到营区的影子。青藏铁路通车以后,铁道兵撤出格尔木,由于汽车营的营区距离市区较远,格尔木市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地方,汽车营撤防以后,别说是“小蛮腰”了,那口水井都已经无影无踪了,只留下各个连队的断壁残垣,砖坯碎瓦。

 战友们还依依不舍的站在那里留影,四顾苍穹,环视戈壁,山还在,河还在,戈壁还在,营房还在?在!在哪儿?在战友们的心中...
 


 

作者:周宝理,中共党员,1973年至1975年铁道兵独立汽车团警通排;1978年至1981年铁道兵独立汽车第一营修理连技术员;1981年至1984年铁道兵第七师修理营二连连长;1984年任铁道部第十七工程局太原机械厂厂长;1991年至2014年任江门汽车制修总厂厂长;现任广东南天司法鉴定所江门分所所长、书记。系工业(艺术)设计师、高级经济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社会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




照片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