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大荒文化创造可以说具有独特意义,概括为四个开创性价值。
一是新的生产方式创造
生产力:以规模化、精细化、信息化为基础的全方位、全过程现代农业。
过去最先进的农业五千年在江南,而今天则是到了最东北部,有了垦区,过去农业最落后的地区成为了中国农业生产力的代表。
以此为基础,以食品工业为基本内容,形成了新的工业化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以“两自理,四到户”为基本实现形式,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实现了具有农垦特色的“规模化承租”。
二是新的生活方式的创造
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具有现代农业文明性质的新的现代农垦城镇生活方式。居住在现代化城镇里讲的是生活状态的城镇化性质,更重要的是讲新的生活方式。
三是新的文化创造
以北大荒精神、北大荒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北大荒文化,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增添了共有的精神财富职
四是新的区域管理方式的创造
第一次形成了农垦区域管理的格局,确立了“北大荒农垦集团与社会职能大部分政企分开;省,市,县政府派驻,或少部份社会职能委托北大荒农垦集团代管等模式。而北大荒农垦集团对国有土地,生产经营管理,进行自行区域管理”的区域行政管理模式。这是一种过渡管理农垦区域模式,但也是一种创新和改革试行方式。
从现实贡献上看:黑龙江垦区70多年创造了中国现代农业,走出了一条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出路,最重要的成果是:
一是到2012年,生产超过400亿斤的粮食,2012年将稳定在430亿斤,可以供养1.3亿人口,成为中国的可靠的粮食供应地。改变了“湖广熟,天下足”的格局。
2020年,北大荒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400亿斤以上
70多年来,北大荒累计生产粮食8741.4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888.6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00亿斤以上,为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1年,北大荒又迎来了丰收季,预计粮食总产量达460亿斤以上,比去年增加30亿斤,实现播种面积最大、粮食产量最高的历史性突破。北大荒集团“十八连丰”也已成定局。
二是依靠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支撑的新城镇化道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繁荣发展之路,走出了一条农村实现城镇化的独特发展模式。
三是为中国东北边疆的稳定、繁荣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四是通过粮食产业到食品工业的转变,推动农垦进入世界500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北大荒精神源于伟大民族精神的隐性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
北大荒精神在中华大地这个特定的地理位置上产生,也在中华民族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中产生,民族精神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北大荒精神源自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传承
北大荒精神产生于中国这片沃土,是中国人民由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时期不得不面对的各种难题的精神选择,也是北大荒人面对开发建设亘古荒原这个新问题所必须做出的精神和实践上的应对。这种精神和实践的选择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奋斗史有着密切的关联,体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质和伟大民族精神。
5000年文明中沉淀下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北大荒人这里得到了鲜明的体现。面对开发北大荒的一系列想象不到的困难,北大荒人继承并展現出强烈的已然融入自身和国民性中的伟大民族精神,创造着、奋斗着、团结着、梦想着,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辟千顷良田,在千里荒原上盖起宿舍食堂工厂,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铸成了王震将军胜赞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熏习的产物
北大荒接纳了来自祖国各地的人士,这些人有不同的籍贯,不同的乡音,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中国人,他们都有共同的文化之根——中华传统文化。
北大荒精神源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基因,是中国红色文化的产物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根据开发建设者的人员构成,北大荒精神中的红色文化基因有:
源自北大荒总指挥王震将军的南泥湾精神
开发北大荒总指挥王震将军,他实践着中国历史上军垦民屯的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他以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及农垦部部长的身份,从现实的国情出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率领官兵进军北大荒,创建了一大批军垦农场和地方国营农场,使北大荒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基地。从这个意义上,南泥湾精神与北大荒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密切联系。
源自山东军民的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山东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設实践中形成和创造的“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先进群体意识和伟大精神。沂蒙精神是山东人的精神财富,农建二师和六万来自山东的支边青年们把这股子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到了北大荒,沂蒙精神也是北大荒精神的重要源泉。
来自复转官兵和全体中国民众的抗美援朝精神
在北大荒的复转军人中,有5300多人曾参加过上世纪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精神是在建国后形成的教育全体中国民众的红色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激励下的复转官兵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们,在面临开发北大荒的实际困难时,他们爱党爱国,敢于战天斗地,乐于吃苦奉献,勇于自我牺牲,用鲜血、青青和生命谱写了社会主义建设华章,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成为北大荒精神的重要思想来源。
北大荒精神源于开发建设北大荒的时代基因,是三代北大荒人实践的产物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科学的理论源于伟大的实践,是北大荒人开发和建设北大荒的实践塑造并铸就了北大荒精神。理解北大荒精神,必须理解北大荒这片土地,理解北大荒人以及北大荒人独特的实践活动。
北大荒是一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就发芽”,北大荒这片土地冬季风雪肆虐,夏天蚊虫遍地,野兽出没,沼泽密布。这里自古以来人迹罕至,草塘遍野,芦苇飘荡,是各类毒虫猛兽的天堂。北大荒独特而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以艰苦奋斗为核心内涵的北大荒精神的自然基础和物质条件。
开垦北大荒一批批复转军,支边青年,城市知青,还有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各地的高等院校毕业生以及改革开放后来到北大荒的建设者们,他们汇聚在北大荒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北大荒奇迹。
在艰难的创业时光,北大荒的开发者们挺进荒原,徒步进入各自工作地点,他们穴地为居,化雪为炊,爬冰卧雪,排干沼泽,披星戴月,开垦荒原,虽然明知会遇到无数的困难,但北大荒人认为所有的困难和艰苦比起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来,那不过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亿吨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歌”生动地映像出北大荒开发建设的艰辛,这是北大荒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精神。
通过国营农场、机械化开垦的方式,将自古蛮荒的北大荒变成了富饶美丽的北大仓,也体现出北大荒人勇于开拓的责任担当。
当改革浪潮席卷中华大地的时候,北大荒人又率先选择了改革之路,以奋发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向大锅饭告别,从1984年到1996年,垦区先后兴办了20多万个家庭农场,完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改革的历史性飞跃。
2002年,104个农牧场和4家厂矿企业完成了内部政企分开的改革,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2018年12月,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8个管理局改制为分公司并全部揭牌,使北大荒的内生动力日益增强。
北大荒为国家战略而生,与新中国发展同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北大荒向改革要红利、以改革促发展:
原黑龙江农垦总局是政企合一管理体制,从2018年开始实行政企体制分设改革:
到2020年,原农垦总局及管理局29622项行政权力事项全部移交省所属政府;垦区1063个事业单位撤销543家、移交155家、纳入企业集团365家,妥善移交安置涉改人员63139人;垦区863个社区及162.3万居民全部纳入属地政府管理……。
到2020年底,黑龙江垦区彻底打破政企合一体制,北大荒农垦集团立足现代农业、面向市场需求,逐步释放改革发展红利,全面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时,北大荒人再为自己确立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打造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到2023年,建成全国领先的粮食生产商与农地运营服务商,跻身《财富》世界500强;到2028年,建成具备国际化经营能力的新型粮商和中华大厨房,初步形成农业领域航母。北大荒人挺进荒原,敢为人先,通过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这是北大荒人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的勇于开拓精神。
作为国家重要大型央企,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是北大荒精神的必然内核。在开发之初,北大荒更多地承担着安置复转官兵,生产粮食的“粮食工厂”的职能;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当国家北方受到苏联威胁时,又转向“生产建设兵团”,更多地承担国家安全的职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了完成2000年8月党中央对北大荒提出的“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北大荒贴上了“现代化企业集团。
20世纪末,北大荒人停止开发荒地,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承担了生态安全的功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绿色北大荒。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和“国家队”,英雄的北大荒人永远将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第一任务,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这是北大荒人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和不计得失、勇于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从发展军垦农场到新时代深化改革,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70多年间,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红色文化,这三种跨时空的精神,在北大荒这块土地上,通过英雄的北大荒人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实践完美的结合起来。
文化交流碰撞和实践活动融合升华之下的北大荒人,有理想、充满朝气、干劲十足,从战天斗地的拓荒者到默默坚守的耕耘者,再到勇于探索的创新者,三代北大荒人用青春和生命培育和铸就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书写了黑土地上的不朽传奇!
现如今,北大荒经过三代人的艰苦创业、开发建设,北大荒人把渺无人烟的亘古荒原建成了中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营农场群,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成为举世闻名的“北大仓”。现代化的农场、先进的耕作机械、丰富的北大荒文化、实力雄厚的垦区龙头企业,这些都给了北大荒人极大的鼓舞,激发了垦区北大荒人努力工作的热情。
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北大荒精神被纳入。
北大荒开发产生了北大荒文化,北大荒文化通过实践。产生了北大荒精神。
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党和国家对北大荒人的殷切期望。黑土地养育了一辈辈北大荒人,黑土地上也孕育出了北大荒精神。这种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在几代北大荒人身上不但得以传承,而且在新时期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时代赋予了北大荒精神新的内涵,它将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大气磅礴的北大荒精神。一定会鼓舞着北大荒人在工作中不懈奋斗,刻苦努力,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黄黎整理
参考书籍、文章、编辑、作者: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北大荒精神——几代拓荒者的真诚奉献》一书
《北大荒移民录》《中国东北角》《北大荒六十年》书籍作家郑加真
北大荒全书编辑:梁秀君
总局史志办齐长伐
吴继善
高明山等
东北网记者董力刚韩庆权高龙,编辑王不也
文者其人
黄黎(1950年9月一),西安人,大学文化。历仼:黑龙江建设兵团二十团、三师钢铁厂、八五二农场:兵团战士、职工、矿工、司机、交通科监理员、副科长。1987年4月调总局交通局(运输处技术科、客货车管理科)副科长、科长、交通公安分局科长。1992年仼垦区公安局交警支队(车管科、交通科、法制科科长)、2000年任副支队长(主管车、驾、事故处理业务)。1997年八一农垦大学汽车运用与维修函授本科毕业。2004年9月获得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正教授)职称。1999年,被八一农垦大学聘为汽车专业客座教授。
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以编委、主编身份,参与了中国驾驶员全书《黑龙江垦区卷》及《垦区公路及交通安全》等4本书的编写工作。有20多篇交通、交通事故论文发表在国家二级以上刊物上,其中一篇获华中地区科技三等奖。另有多篇文章,被省内、外报刊、杂志刊登,或转载多次。撰写垦区交通史部份章节,分别被农垦总局北大荒全书和垦区公安局志做为资料收存、刊登。先后编写《黄振荣传》一书,获第十届丁玲文学评比提名奖,并有多篇散文,刊登在黑龙江老年报、北大荒日报、北大荒文学、北大荒史志等杂志。并被多家网站转载。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