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银滩的约定
南方的海滨城市进入秋季,北海的秋雨来得总是悄无声息。清晨的银滩被笼罩在绵密的雨幕中,海浪裹着灰白的水沫,一次次漫过沙岸,又在退去时留下蛛网般的纹路。林帆撑着黑色长伞,独自站在沙滩入口处,望着雨丝在海面上激起无数细小的涟漪。他的鞋尖已被溅起的雨水打湿,但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远处那尊著名的“潮雕”——在雨中,它像一枚被时光磨蚀的银币,静默地指向天空。
"十五年了,银滩的雨还是老样子。" 他喃喃自语。身后传来游客的嬉笑声,一群年轻人冒雨跑向海边,举着手机在“潮雕”前合影。林帆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那里装着一张泛黄的旧照片:同样是银滩,同样是秋雨绵绵的天气,只是照片里并肩而立的两个青年,如今只剩他一人。
潮雕前的往事
2008年的秋天,也是这样的雨天,他和晓晓第一次来到银滩。那时“潮雕”周围还没有如今华丽的音乐喷泉,只有简陋的更衣室和几家卖珍珠的小摊。晓晓赤脚踩在湿漉漉的沙滩上,惊喜地大喊:"这沙子真的像面粉一样细!"她蹲下身,任由雨水打湿刘海,仔细端详着沙粒在雨中泛出的银光:"林帆,你说这些沙子被雨水打湿后,为什么反而更亮了?"
"因为石英砂遇水会反射更多光线。"他一本正经地回答。晓晓嗔怪地拍了他一下:“理科生真无趣!”说着,她拉着他奔向海浪,在沙滩上留下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那天,他们在雨中分享了第一个吻,咸涩的海风和甜蜜的悸动交织在一起,成为林帆记忆中最鲜明的画面。
如今,扩建后的银滩有了四大集散中心,观光车在宽阔的潮街上穿梭,但他最怀念的,还是当年那个简陋却真实的银滩。
二、老街的雨声
雨下得更大了。林帆走进北海老街避雨,青石板路被雨水洗得发亮,两侧的骑楼像饱经风霜的老人,在雨中默默伫立。雨水从拱形骑楼的装饰线上滴落,在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他推开一家名为“李姨虾饼”的老店门,油炸食物的香气混着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
"还是老样子?"系着围裙的李姨认出他,笑眯眯地问。林帆点头,在靠窗的位置坐下。窗外,几个游客挤在屋檐下躲雨,举着虾饼大快朵颐。老街的雨总是带着特别的味道——潮湿的咸腥中混杂着虾饼的酥香和糖水铺飘来的甜腻。
虾饼店的约定
2010年的秋雨时节,他和晓晓常来这家店。晓晓总喜欢坐在这个位置,一边吃刚出锅的虾饼,一边观察街上的行人。"你看那个阿婆,"她曾指着窗外一个卖贝壳的老妇人,"她的蓑衣还在滴水,但笑容一点都没被雨水影响。"那时晓晓在写一本关于北海的小说,总说雨中的老街最有故事感。
有一次,暴雨突至,他们被困在店里整整两个小时。晓晓掏出笔记本,即兴写下一个短篇:"你说,如果有一对恋人分别多年,约定在每个秋雨时节回到北海等待对方,会不会很浪漫?"林帆当时笑她太文艺:"现实中哪有这样的痴情人?"晓晓但笑不语,只是在文末添上一句:"也许等待本身,就是爱情最美的姿态。"
现在想来,那或许是晓晓给他的暗示。可惜当时的他太过年轻,读不懂她文字里的期许。

三、红树林的足迹
雨势渐小,林帆租了辆共享电动车,沿着海景大道向金海湾红树林驶去。雨后的红树林被洗得翠绿欲滴,盘根错节的根系裸露在滩涂上,像大地的毛细血管。观光栈道上湿漉漉的,偶尔有招潮蟹快速横穿而过,在泥地上留下细密的痕迹。
他想起2012年秋天,和晓晓来这里赶海的情景。那天也是刚下过雨,晓晓卷起裤腿,赤脚踩进冰凉的海水里,学当地人在滩涂上寻找贝类。 "你看!我挖到一个白蛤!"她举起战利品,脸上沾着泥点,笑容却比阳光还灿烂。一位本地阿叔教他们辨认沙虫的洞穴,用特制的铁锹轻轻一挖,就能带出扭动的沙虫。晓晓既害怕又好奇,躲在林帆身后偷看。
风雨中的诺言
最让林帆难忘的,是他们在红树林遇到阵雨的那次。天空突然暗沉,豆大的雨点砸在红树林的叶片上噼啪作响。他们无处躲藏,索性在雨中漫步。晓晓的白色连衣裙很快湿透,贴在她单薄的身躯上。她却不以为意,反而张开双臂拥抱风雨:"林帆,如果有一天我们分开了,就在每年的秋雨时节回北海见面好吗?就像这些红树,无论潮起潮落,根都紧紧连在一起。"
他当时紧紧握住她的手:"别说傻话,我们永远不会分开。"可是,年轻的誓言就像秋雨中的海浪,再美丽也终会退去。一年后,晓晓去了国外深造,初时还有邮件往来,后来渐渐断了联系。
四、侨港的灯火
傍晚时分,林帆来到侨港风情街。雨中的侨港比平日安静了些,但各色小吃摊飘出的香气依然浓郁——蟹仔粉的鲜香、炒冰的甜腻、烤生蚝的蒜香,在潮湿的空气中交织成独特的侨港味道。他走进"越乡小厨",点了晓晓最爱的蟹仔粉。热腾腾的汤粉上桌,乳白色的汤汁里浮着细嫩的蟹肉和爽滑的米粉,他想起晓晓总喜欢在雨中跑来吃一碗热粉,说这是北海秋雨中最温暖的慰藉。
雨夜的蟹仔粉
2014年的秋夜,他和晓晓在这里有过最后一次见面。那天的雨下得很大,晓晓的头发被雨水打湿,贴在脸颊上。"我拿到了去法国的奖学金,"她搅拌着碗里的蟹仔粉,不敢看他的眼睛,"三年,也许更久。"林帆记得自己当时的沉默,像窗外的雨一样沉重。最后他说:"那就等每个秋天,你回来时我们再一起来吃蟹仔粉。"
可是晓晓一去就没了音讯。头两年,他每个秋天都会来北海,在银滩、老街、红树林和侨港之间徘徊,期待在某个角落与她重逢。后来,工作、生活的压力让他中断了这个习惯,直到今年——第十五个秋天,他才终于再度踏上这片土地。
五、涠洲岛的记忆
雨还在下。林帆登上了前往涠洲岛的客船。两个小时的航程中,他站在甲板上,看着雨点落入茫茫大海,瞬间消失无踪。船舷劈开灰蓝色的海浪,溅起的水花带着深秋的凉意。涠洲岛在雨中显得格外宁静。他骑着租来的电动车,沿着湿漉漉的环岛路缓缓前行。鳄鱼山的火山岩被雨水浸成深黑色,远远望去像一头蛰伏的巨兽。五彩滩上,潮水退去后的火山岩平台在雨中闪着诡异的光泽,宛如一幅巨大的抽象画。
滴水丹屏的日落
他来到滴水丹屏,这里是晓晓最喜欢的地方。雨水从悬崖的缝隙中渗出,沿着红色的岩壁缓缓流淌,形成名副其实的"滴水"奇观。他想起那个傍晚,他们并肩坐在观景台上,等待雨后的日落。乌云突然散开一道缝隙,夕阳的金光如利剑般穿透云层,将海面染成橙红色。"太美了!"晓晓靠在他肩上,"如果有一天我们老了,就来这里定居好不好?每天看这样的日落。"
可是,他们没能一起等到那一天。
六、秋雨中的重逢
返程的船在下午启航。林帆站在船舷,望着涠洲岛在雨幕中渐渐模糊。十五年的等待,或许该画上句号了。他掏出那张泛黄的照片,轻轻松开手——海风立刻卷走了它,像一只白色的蝴蝶,在雨丝中翻飞几下,便落入了汹涌的浪花中。
回到北海市区,雨差不多停了。西边的天际透出一线金光,云层正在散开。他拖着行李箱走向火车站,却在入口处顿住了脚步。
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站前广场上,撑着浅蓝色的雨伞,裙摆已被雨水打湿,显然已经等了很久。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但那双眼睛依然明亮如初。"晓晓?"林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看到了,"晓晓微笑着举起手机,屏幕上是一张照片——正是他刚刚在船上丢弃的那张,"你在涠洲岛的照片,被一个游客拍到发到了网上。你说巧不巧?"
林帆怔在原地,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每年的秋天,我都会回北海,"晓晓走近他,伞面上的雨水轻轻滑落,"在不同的地方等待。我想,也许某一天,你会出现。"
"为什么是秋雨时节?""因为..."她的笑容一如当年,"秋雨中的等待,比晴天的相遇更值得珍惜。"
林帆看着她被雨水打湿的肩头,突然明白了:有些等待,看似徒劳,却终会在某个秋雨绵绵的日子,开花结果。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水汽扑面而来,远方的海面上,乌云正在散开,一缕阳光顽强地穿透云层,照亮了湿漉漉的城市。
2025年10月31日 于上海

作者简介:黄胜余,广西客家人。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服役、在地方党政机关单位工作。曾在军地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过新闻、文学作品。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