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我的往事(44):逛街解馋

 


  流水中学教师员工食堂和学生食堂是分开供应的。学生每月伙食费8元,定量30斤,其中只有不到10斤的细粮大米或白面,其余都是玉米渣子、豌豆、蚕豆之类的粗粮,黄豆也算在粗粮之列。等到秋季红薯收上来,粮店把红薯也算粗粮供应居民,5斤红薯折算1斤粗粮的定量,到那段时间正餐就吃蒸红薯,一顿饭半斤的定量,便给五六个拳头大小的蒸红薯和一份酸菜就着吃。我有同事就是那个年代把红薯吃伤了,到现在都不愿意再吃红薯。

  学生伙食每日上下午两餐,上午餐是在上午第四节课后,其实已经到中午了,下午餐是下午放学之后,没有早餐。记忆最深的就是每天的上午餐都是包谷粥加酸菜,没有饼和馒头,只喝粥。小时候喝粥不同于现在喝粥,那时城镇人口粮食定量凭票供应,居民每人每月25斤半,中学生每人每月30斤,而且粗粮比例占80%。那时农村有个口号倡议“平时吃稀,忙时吃干”,城镇居民则倡议“瓜菜代”。一天只吃两顿饭,上午吃稀,下午吃干。稀的便多是包谷粥和拌汤,即现在的棒渣粥和疙瘩汤。不过包谷粥和拌汤煮得很稠,食堂师傅做好了,给每人一个直径大约六、七寸的黑陶盆盛着,等到我们下课吃饭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温热的了。有的同学发明了一种吃法,就着盆边一个地方吸溜着,已经冷凝了的包谷粥竟然不粘盆,吃一点,下来一点,吃完之后整个盆都还是干干净净,几乎不用洗,用现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就是实现了食入的最大量化,没有一丁点儿浪费。下午餐是掺了玉米面的馒头,每周大概周六的时候下午餐是米饭,菜里会有一点肉丁或几片肉片,就算是开了荤了。

  这样的伙食当然不能满足我16岁半正在发育成长的身体的需要,餐后的饱腹感很快就没有了,总是感到饿。有农村同学从家里经常带些红薯来,有时也给我们几块,拿来当“水果”、“零食”生吃,还觉得挺解馋的。

  遇到星期天没课,农村的同学都回家帮干农活了,我们住校的同学便相约了一起上流水店逛街去。那是我们当时最大的乐趣,逛了百货商店再逛供销社,每个柜台挨个看,也不买什么,就是饱饱眼福。逛街的最高潮便是最后下“馆子”,在流水街上的国营食堂饱餐一顿解解馋。其实每次解馋也不过是三碗面而已,有时和同学一起去,我们也是各买各的,谁也不会充“大款”掏钱请客。

  当年国营食堂一碗素面2两粮票8分钱,不过酱油汤和两三片菜叶;一碗荤面2两粮票1角4分钱,上面浇点肉末做的炸酱。我每次都买三碗面6两粮票3角钱:一碗荤面,两碗素面。先吃荤面,吃完了面先不喝汤,而将素面倒进荤面碗里接着吃,吃完一碗素面,再倒入另一碗素面,最后再将还有点肉末的汤喝完。这就是我们当时的“大餐”了。我在流水中学上了一个学期,上流水街下了无数次“馆子”,即使那时一份回锅肉或者红烧肉也才不过两、三角钱,但也从来没舍得奢侈地点几个菜、再来碗大米饭大吃一顿。当年父母每月给我15元生活费,除了每月交学校食堂8元伙食费之外,足够我每个星期天都有“资本”来三碗面了。



编辑:兵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