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添寒意,大寨映坚守,农业期刊再创新!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
习近平强调,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矢志强农报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农业大学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95年由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组建而成。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校120年发展历程和办学成绩,表达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的决心。
以下是回信原文:
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
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
你们好!来信收悉。值此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
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矢志强农报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习近平
2025年10月15日
霜降时节,内蒙古通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草原生物多样性》期刊(筹备),接到农业期刊高质量发展暨“主编面对面”学术服务会议通知,一行6人,参加了在山西太原举办农业期刊高质量发展暨“主编面对面”学术服务会议……




当太阳抵达黄经210度
秋的最后一抹深意
在霜白里沉淀
霜降——
二十四节气中承秋启冬的节点
霜花轻覆山河
染红枝头柿叶
神州大地上的脉络
依旧奔腾不息


汽车穿越塞外大漠、燕山深处、华北平原
翻过太行山……
载着期盼与希冀
在崇山峻岭间蜿蜒而行
霜降时节的清冷
挡不住中国农业期刊——
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全力以赴服务高质量发展
守护民生、赋能发展的滚烫初心


沐晨霜而志愈坚,踏寒沙而情愈炽
正值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之际
生态保护提升、农业期刊服务创新、安全护航
每一笔都为“生态中国”注满活力
在秋的尾声里
书写着民生与经济、生态文明与保护的暖章……


霜枫漫山时
汽车正载着欢声笑语
烟雨涤魂访大寨


2025年10月22日,天空飘着细雨,如丝如雾,仿佛要为我们的红色之旅涤净尘心,更添几分肃穆与追寻的意境。在这氤氲的雨幕中,向着那片魂牵梦萦的精神高地----山西大寨村,迤逦而行。
“大寨”二字,于我们这代人而言,重若千钧。它是共和国史册里一枚鲜活的印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八个字最滚烫的注脚,烙着一代人战天斗地的集体记忆。
历经4个多小时风雨兼程,抵达时阳光已随雨丝漫开,将这片土地裹进静谧温暖里。
感谢董老师周到的安排,我们在这润物无声的秋意中,开始了正式的拜谒。


我们怀着一腔敬意,徜徉在虎头山下……
转身走向虎头山。石阶被雨水浸得发亮,映着天光,每一步都像在叩问历史。山势本不高峻,但越往上行,耳畔便仿佛愈发清晰地响起当年开山凿石的隆隆炮响与铿锵号子。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这座山在心目中巍峨起来。


怀着敬重的心情,我们登上虎头山顶,瞻仰陈永贵墓。墓碑静静矗立,守望着他倾注毕生心血的土地。


不远处,文人郭沫若先生的墓冢与之毗邻。一位是扎根泥土的农民实践家,一位是挥毫泼墨的文化巨匠,最终在这片精神高地上殊途同归,这本身,就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融合与致敬。
行至山腰,大寨展览馆于云雾中渐渐显露真容。其整体呈独特的倒“山”字形布局,覆着民族式仿古琉璃瓦,庄重而沉稳,如一位默然守护往事的智者。


馆前,陈永贵的泰山红石雕像巍然屹立;入口处,深红屏风上“农业学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字样,瞬间将人拉回那个火红的年代。



步入馆内,时光仿佛骤然凝固。斑驳的锄头上,旧土嵌在木柄与铁头的缝隙;磨穿鞋底的布鞋,鞋尖凝着深色汗渍----这些物件与黑白照片里扛石上坡的身影、围火议事的脸庞,都在诉说当年的苦。我的目光久久停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旧貌图上:沟壑如大地的伤疤,薄土覆着乱石,荒凉得让人心头一沉。也正是在这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当年大寨人要向这片土地“讨生活”,需要何等的气魄与坚毅。


他们硬是用双手,在太行绝壁上抠出一条生路。那层层梯田,是肩膀一担一担挑出的奇迹;每一块垒堰的石头,都浸透着血汗的温度与对丰收的虔诚。


行程尾声,我们凝望着那闻名遐迩的梯田。云雾缭绕中,层叠的田畴如巨幅绿毯,依山势铺展,线条流畅而雄浑,宛如大地的五线谱,奏响无声的壮歌。雾气在田埂间流淌,为这片厚重的土地平添几分灵动。同行民大专家不禁感叹:“这真是在云端开凿的百里长廊。”


是啊,这虎头山的梯田,便是大寨人用信念篆刻在大地上的史诗。它沉默,却比任何豪言都更具力量。那众人挥锨、奋勇争先的场面,凝聚的是集体的智慧与如绳团结。如今,虎头山的风穿过梯田谷壑,掠过松柏枝梢,仍在向我们这些后来者,深情讲述那段战天斗地、破除万难的峥嵘岁月。


下山时,裤脚沾染的泥点变成浅褐色,掌心仍残留石阶的凉意,这些都成了此行带有温度的印记。我忽然彻悟:大寨精神,从来不是书本上冰冷的铅字。它是雾中梯田优美的弧度,是故居土炕上粗布被褥的柔软,是展览馆里锄头木柄上温润的包浆----它蕴藏于每一个触手可及的细节里,历经岁月,依旧鲜活如昨。
如今,虎头山的梯田仍在吐绿,只是不再需要用肩膀去挑石垒堰。但那份“不等不靠”的志气、“迎难而上”的骨气、“心怀集体”的锐气,鼓舞我们争气。


霜露微凉时,服务如暖阳

10月23日上午
开幕式:主旨报告
对话:学术期刊的初心与使命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平台上线启动


下午2:30,《孟家段湿地生物多样性》编委会总编齐广教授和主编代表杨文华教授、董永义教授、金斯琴教授(通辽职院特聘教授)、李树国教授,以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徐俊林政工师一行6人来到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为了确保《孟家段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学术质量,特邀请董琦教授、曹挥教授、宋晶博士和山西省科普作协理事李彦明老师成立学术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联合审稿会议。


四位学术委员会委员与编委会代表对《孟家段湿地生物多样性》初稿展开全面、细致的讨论与交流。
霜落大地
映照的是初心
车行千里
承载的是使命
当“十四五”收官、“十五五” 将至
中国农业将继续奔驰在
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以科学守护民生温度
以创新之笔书写发展答卷


图片来自网络和自拍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