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道兵文苑
滚烫初心照征程 铁兵军魂永相传

品读梅梓祥战友撰写的《铁道兵,天天让人心头滚烫》一文,虽未能亲临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2025年研讨交流会现场,但字里行间的赤诚与热血,早已将我深深裹挟。那些平均年龄超70岁的老兵,虽已白发苍苍,却依旧精神矍铄,他们用一生践行着“永远的铁道兵,深深的战友情”的誓言,让铁道兵精神在岁月沉淀中愈发熠熠生辉,也让我的心始终激荡着深沉的感动。
文中描绘的会场场景历历在目:卢春房院士的致辞饱含对铁道兵部队的感恩之情,姜晋南主任的工作报告务实而有力。从哈尔滨铁道兵纪念园的建设到铁道兵影视剧的创作,从数字化传播的创新探索到线下主题活动的精心策划,一项项举措落地有声,让铁道兵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延续生命力。当广西铁道兵联谊会的代表挥舞旗帜,用质朴的广西方言发出明年欢聚的邀约,会场经久不息的掌声里,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铁道兵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万丈豪情。
场外的点滴温暖更让我动容。素不相识的战友相见时紧握双手、合影留念,老红军后代罗玉荣深夜“遥控导游”,助力白瑛寻访铁道兵西南指挥部旧址;基层作者凌晨发来五十万字小说,期盼改编成电视剧传承铁道兵故事;社区街道主动征集光荣事迹,全力推广铁道兵精神与文化……这些细碎却真挚的片段,串联起铁道兵群体跨越时空的深厚情结。近万名英烈长眠于祖国的万里铁道线,而活着的铁道兵们,仍在以各自的方式坚守使命、传递精神。
从成昆铁路到青藏铁路,铁道兵们用青春与热血铺就了祖国的钢铁大动脉,托举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如今,他们虽已步履蹒跚,但初心未改;虽已年逾古稀,却依旧为传承文化奔走不息。作为一名曾经的铁道兵,我深深懂得,铁道兵精神从不是陈列在历史橱窗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一代代人血脉中的力量。我愿这份滚烫的初心永远传递,让不朽的铁道军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绽放出更加持久、耀眼的光芒。
战友们、同志们!铁道兵的战旗永不褪色,铁道兵的精神永不过时!让我们以老兵为榜样,扛起传承的火炬,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壮志刻进骨子里,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信念融入行动中。让我们携手并肩,用笔墨书写英魂,用行动践行传承,让铁道兵故事在街头巷尾传唱,让铁道兵精神在时代浪潮中屹立!愿我们以滚烫初心为帆,以不朽军魂为舵,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续写新的荣光,让铁道兵的精神旗帜永远在祖国大地上高高飘扬!
作者简介: 任智慧、中共党员、哲学博士。曾从事过新闻记者、区县党政机关部门领导。现任重庆市经济管理学会副秘书长、重庆艺扬教育咨询中心主任、重庆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著作有《思维创造财富》、《思维与决策效果》、《思维在日常工作中的运用案例》。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新闻媒体、《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等杂志上发表新闻稿件和理论文章、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等300余篇。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讲课百余场次。
编辑: 周健(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