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介绍铁道兵作家朱传雄的生平。不少战友为传雄身体透支干工作而英年早逝,表达了痛惜之情。诗人郭辉留言:我在铁四师当兵时,知晓朱传雄先生的大名,有高山仰止的感觉!但不熟悉他的生平事迹,今天读到,有血有肉,十分亲切,十分感动。他的人品,今人景仰!是我们铁道兵的骄傲。战友王永军留言:70年代,我在铁一师宣传队跳舞、唱歌,还管财务、伙食,干了五年退伍了。当时朱传雄说我勤奋、踏实,还善思索,埋怨队领导为什么没留下我?15年后,我由一个普通陶瓷工人的后代,到担任一个区的副区长职务。真感激他的识“货”和鼓励,非常怀念他。于佳战友将作品转发于铁道兵一师战友群,引起反响。
今天,向大家介绍朱传雄的作品。
朱传雄的主要作品,是散文集《美,生命的再塑》,以及与别人合作的长篇纪实文学《横跨欧亚大回归》。前者,是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表的散文作品选集。后者,讲述乾隆时期,游牧于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土尔扈特部不堪忍受沙俄的繁重兵役和盘剥,毅然横跨欧亚腹地,万里回归祖国的故事。
我收到传雄手稿20多篇,一部分选人《美,生命的再塑》一书。这些手稿,最早的作品写于1976年,传雄在调入兵部之前的铁一师;晚期的作品写于八十年代。多数篇什是初稿、改稿、定稿装订在一起。翻阅这些留有传雄汗迹的遗稿,心里隐隐的痛。铁道兵是个出苦力的兵种,很多年,部队征兵,都是选择经济落后的边远省份。这些要素,注定铁道兵“根红苗正”,兵员吃苦耐劳,不怕牺牲,追求上进。传雄从连队战士、团部新闻报道员、师文化干事,到铁道兵机关文学创作员,再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部负责人,一路拼杀,直至以48岁的壮年谢世。从他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众多铁道兵战友的成长、发展的缩影。几分悲壮,几分催人奋进!
朱传雄的文学创作,是那一代人的态度与风格。对写作怀有虔敬之心,文字精雕细刻,布局谋篇谨严。传雄在铁道兵文学创作组,为铁道兵写作,是职责与感情所在。《美,生命的再塑》,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写铁道兵。传雄1964年入伍,兵改工前的1983年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工作。作品记录的也是这一时期铁道兵的重要铁路工程建设。传雄的作品,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每篇都有生动、感人的细节,让人过目不忘。节选的篇目,就有所体现。
今天选的《一次联欢会》,出自传雄的手稿,缘由是我周日发表的《本周事略》,写到李卫华战友赠书。周一写朱传雄,看到传雄手稿里写李卫华,便不加选择地想向大家推荐。这篇作品写铁道兵的军民关系。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抗洪抢修模范连”,向一所学校赠送针线包。独特、但具有时代特色、铁道兵的代表性。
情满天山(节选)
无怪人说,进天山不可不游天池。也许是刚刚穿过大片荒漠的缘故吧,乍见满目苍翠,顿觉神摇魄荡,那心,都醉了。眼前,只见云杉亭亭,绿得肃穆;池水淼淼,绿得深沉;绒毛般的林间草地,绿得透明发亮。对面,那层叠兀立的V字形山谷,宛如敞开的领口,露出博格达雪峰少女般洁白的肌肤。云影天光,寒杉雪岭,倒映在一池绿水之中,更显得明丽壮美,如诗如画。
林区话熊(节选)
我好奇地挤进人群,顿时惊住了。原来一只黑瞎子正和人摔跤,两个抱作一团,在雪地上翻来滚去,直到那位排长累得七颠八倒,躺在地上直喘气,熊才撒手。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乐的笑声。笑声中,黑瞎子摇摇两只前掌,然后腆着肚子,在人群中走了一圈,那神气似乎在说:“谁再来?”我正乐,不料那家伙发现了我,径直走来,我后退不得,被它一把扼住了手腕。那毛茸茸、凉冰冰的厚掌,使我猛然想起“人熊”的故事,不由一个寒颤,凉到了脚跟。
白河散记(节选)
为了按时完成锚山任务,夏团长决定用木船抢运水泥。
那是怎样的情景啊!汉江中,几十只木船满载着水泥,浩浩荡荡,排成一字长龙。江岸上,拉纤的战士头顶炎夏烈日,艰难地跋涉着。携带的干粮吃完了,壶中的开水喝干了,可是,为把水泥早一分钟送到工地,他们忍着饥渴,脚步不停。拖呀,拉呀,粗糙的袢带,勒破红肿的肩头,一串串汗珠,滚进灼热的沙滩……
突然,夏团长昏倒了,战士们围过来,高声地呼喊着,这才发现团长的胶鞋早被磨透,尖利的岩石刺破脚板,鲜血染红了鞋底。战士们沉默了。不知是谁,倏地背过身去,一滴泪珠落在团长深陷的脸颊上。团长睁开眼睛,连声问道:“干什么?干什么围着我?!”说着,攥住纤绳,挣扎着站起身来。
巴山行(节选)
也就在这条小路上,战士们把施工机械材料化整为零,一件一件地扛进深山。有一次,一个测量兵背着经纬仪,路过悬崖跌倒了。沉重的身体顺着陡峭的石壁直往下滑,他机警地抓住一颗小树。可是,小树长在石缝中,承受不住人和仪器的重量,眼看要被连根拔起。这时,来不及采取其他措施了。只见他一手把仪器挂在树上,毅然撒开了另一只手。经纬仪高悬绝壁,而这位战士却跌进了深涧!……
一次联欢会
一月十四日,首都郊外正是朔风凛冽,天寒地冻的的时候。然而,在房山中学高二(八)班的教室里,却洋溢着盎然春意。一朵鲜艳的大红花,伴着欢快的锣鼓点,在五十多名师生和解放军校外辅导员手中飞快地传递着。每当锣鼓骤停,便有人在热烈的掌声中起立唱歌,答问,猜谜,或用外语会话。同学们正用这别致的毕业联欢会向老师汇报,与母校告别。
突然,锣鼓声又一次停歇,红花落在了铁道兵某部“抗洪抢修模范连”副指导员李卫华手中。师生们用期待的目光望着李副指导员,异口同声地要他出节目。李卫华站起身来,朗诵起连队战士们连夜刻印的一首诗:
同学们,收下吧,
收下这只针线包,
收下战士一片心,
收下咱们的传家宝……
随着深情的朗诵,五十只草绿色的针线包传到了同学们手里。
原来,“抗洪抢修模范连”的共青团员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早已为同学们准备好了毕业礼品。这一只只针线包,有的是连队老战士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有的是战士们利用施工训练的空余时间,在灯下一针一线赶做出来的。这平凡的诗句,正是真情的写照:
色褪了,是因为风雪浸染,
补疤了,是因为弹片撕咬,
针脚粗,是因为它的主人呀,
——拿针线还是头一遭……
是呵,这些绣着红旗、红星,绣着“希望”、“理想”、“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等各种图案字样的针线包,记载着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寄托着战士的无限深情。欢乐的联欢会一下子改变了气氛,许多往事又浮现在师生们眼前。两年来,无论酷暑严冬,解放军辅导员风雨无阻,和大家一起学工学农搞军训,一起抓纲治校,深入揭批“四人帮”。同学们记得,操场上,曾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帐篷里,曾参观过连队内务卫生;桥梁工地,解放军介绍过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事迹;课桌边,辅导员讲述着怎样攀登科学文化的新高峰……在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指引下,高二(八)班这个过去由于受“四人帮”严重干扰破坏而闻名全校的“老大难”,被人们称为“闹打乱”班,很快就改变了面貌。共同的战斗生活,使他们同解放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就要分别了,同学们手捧针线包,聆听着李副指导员的朗诵,不禁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揣着它,香风毒雾迷不到,
想着它,常向前辈做汇报,
艰苦奋斗不忘本呀,
革命到底不动摇。
朗诵结束了,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雄浑激越的声浪,带着年青一代的壮志豪情,飞出校园,回荡在军都山麓,拒马河畔……
一九七八年一月二十日于北京房山
编辑:兵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