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里寻幽
提到景德镇,大家都知道是瓷都,可是未必清楚,江西瓷器的发源地,其实是在距景德镇百里开外的瑶里。走进瑶里,与众多江南小镇一样,小桥流水、古朴幽静,随处可见的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灰青色的墙面和特色的马头墙,尘封着浓郁的历史韵味,渐次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如果说陶瓷支撑了景德镇一千年,瑶里则支撑了景德镇陶瓷一千年。这里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圣地,著名的“高岭土”原产地,至今还保留有古矿坑127个,古窑址67座,水碓149乘,古作坊600处。瑶里古称“窑里”,就是因窑烧陶瓷而得名。早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了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
瑶里山高林密,里面的高岭村,就是古代景德镇制瓷原料的主产地,高岭土经过数百年的采掘,至今仍然蕴藏丰富。十八世纪初,法国传教士昂雷科莱到景德镇,他在考察瓷器制作工艺时,把这里采集到的高岭土样本千里迢迢寄回法国,请他们国内的科学家去分析研究。
1868年,德国的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到瑶里,深入山区进行探勘,在其随后出版的《中国》第三卷中,他首次以“高岭”的拉丁文译名kaolin,命名本地烧制陶瓷的土质,从此高岭之名开始广为人知,成为国际
黏土矿物学通用术语——“高岭土”的命名地。
宋元之际,由于高岭土使用价值的发现,导致景德镇瓷业“二元配方”制胎法的产生,景德镇瓷器由低火度的软质瓷,发展跃升为高火度的硬质瓷,极大地提高了瓷器产品的质量。可以这么讲,高岭孕育了瓷都,瓷都把高岭推向了世界。
瑶里古镇始建于西汉末年,此处群峰环抱,瑶河穿镇而过,数百幢明清徽派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分布于两岸,栉次鳞比,房屋飞檐翘角,粉墙黛瓦,掩映在一片青山绿水之中。依稀可辨的古窑址,苍凉厚重的古商道,默默地展露着古风古韵。
明代以后,景德镇逐渐发展成为瓷业中心,瑶里的制瓷业开始衰落,成为单纯的原材料出产地。到了清代,当时已经发现的高岭土矿藏采掘殆尽,瑶里的经济从此一蹶不振。到了近代,由于地处偏僻山区,又远离公路、铁路交通,瑶里曾经辉煌的历史逐渐尘封,被世人所淡忘。
如今的瑶里,大概算得上是古徽州最后一处静谧的古镇了吧?徜徉在这青山绿水之间,体味古香古色与宁静祥和,参悟岁月留下来的点点滴滴,这种不争不抢的淡然,正是小镇最独特的魅力。把尘世的喧嚣完全抛于脑后,彻底放空,你就可以实实在在感受到,什么才叫意境。
浮梁县有着四大古街,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东埠古街。明朝时期,这条街是专为装运高岭土而开设的,到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的独轮车繁忙运输时在路上碾压出的凹痕。“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东埠古码头,就位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说的浮梁古县。
东埠原来是个小村庄,面积只有15.6平方公里,却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在宋代时,这里原名鸿潭,明代时因运销瓷土的船只多在此地东河边停留,商业贸易繁荣兴盛,渐渐形成了一条商业街,发展成为码头集镇,因此改名东埠,意思是东河岸边的码头。
东埠现有人口2500多,以务农为主。如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街巷、古店铺、古码头和古桥。漫步古街,雨气氤氲,空蒙而又迷幻,天空在灰与白之间来去切换,屋檐下悬挂着大大小小的红灯笼,在微风中悠悠地摇摆,被雨水冲洗过的青石板上,偶尔有村民擦肩而过。
东河是景德镇的母亲河昌江的源头之一,发源于瑶里白石塔,自东北向西南流经瑶里、鹅湖、臧湾、王港等乡镇,在景德镇市东部与昌江会合,全长100余公里,古代时是景德镇重要的交通运输动脉。东埠古街的东西两边,原先各有一个码头,如今只有东边这个码头还保存完好。
当年大量的高岭土、釉果、窑柴、粮油等物资,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景德镇,每条船可装两吨多。每月运输一次,一次要发五六十条船。春季水大时,通常一天半就能到景德镇,秋冬季水小,则要走个四天。返回的船只再从景德镇将盐、布匹和百货等载运回瑶里,然后销往各地。
随着运输业的一步步发展扩大,古老的码头逐渐繁荣起来,沿着岸边陆续建起了许多房屋店铺,包括商户、客栈和饭馆等,吸引来了全国各地诸多商贾 。这里曾经是徽、饶古商的聚集地之一,也是来往商客的必经之地,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
这里曾经是支撑瓷都的瓷源,见证了千百年前瓷器发展的最原始姿态,饱经沧桑却也光芒万丈。可是如今,只留有古道的清幽和拂不去的情思。时过境迁之后,客栈破落,商贾不见;码头斑驳,船儿消失;古道苍然,车马匿踪;河水如镜,飞鸟空鸣......
迷离中不觉恍惚起来,仿彿听到了滚动的车轮碾过时发出的幽幽声响,仿佛嗅到了无边岁月坠落时腾起的漫漫烟尘,仿佛听到了长长瑶河那清澈见底的涓涓水声,仿佛看到了浣衣少女扭着纤细的腰肢款款走来,咱会不会也碰巧邂逅一位结着愁怨丁香般的美丽姑娘呢......
曾经布满龙窑历史碎片和窑工深深脚印的码头,如今早已旧貌难寻,东埠的概念依旧存在,但已属于那个消逝遥远的年代。我的眼前,只有无声无语的河水,西风残壁,逝者如斯,那些个如火如荼的年代,该有多少的辉煌和传奇?又该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和传说?
瑶里的百姓们,至今仍在河水边洗衣、洗菜,挑水浇田,保留着原始的生活方式。远远望去,一副梦里水乡的景色。时近中午,突然饥肠辘辘,我们选择在古镇中部的一棵大树下品尝农家乐。等候的时分,看着脚下绿色的河水,我冒昧地问了一句:店家会不会用这河水洗菜做饭?
不会的!司导断然否认。现在家家都有自来水,放心吧,很干净的。一顿味道不错的特色土鸡大餐后,眼都不带眨地痛快刷码买单,挺着饱腹继续探古寻幽。正一步一陶然时,猛然瞥见这家网红餐馆勤劳的男主人,早已搬出一大筐用过的碗筷, 蹲在河边粗啦啦的洗刷着......
静静的东埠,守着幽静的河水,远离着曾经的喧嚣、浮华;静静的东埠,远离着沧桑的史籍,只留下青山绿水任人品味,任由春夏秋冬往来回复。走出东埠,蓦然回首,苍茫中的古镇,依然是那般妩媚,那般含情脉脉。
版面图片限量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