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一本“大思政课”的生动教材 ——《成昆铁路纪实》阅读笔记

 





一本“大思政课”的生动教材 ——《成昆铁路纪实》阅读笔记

作者: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 上海市终身教育研究会会长王伯军 



 

  “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2021年3月6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进一步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大思政课”大就大在是一门社会大课,作为“新中国史”一大壮举的成昆铁路大会战就是这样一门社会大课,由洪承惠撰写的《成昆铁路纪实》(四川民族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一书则是一本“大思政课”的生动教材。

  成昆铁路(成都至昆明)全长1100公里,铁路所经之处地质结构特别复杂,有“地质博物馆”之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六年大会战,建成通车。成昆铁路与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宇宙飞船登月工程齐名,被联合国誉为人类20世纪创造的三项伟大杰作。作者洪承惠,1962年入伍的铁道兵,亲历了成昆铁路建设的全过程。1978年转业回上海,自2004年退休后,“余生只为一件事”,克服重重困难,18年笔耕不辍,完成了这部80余万字的著作。阅读《成昆铁路纪实》一书,体会很多,最大的启示有四条,即哲学指导、举国会战、革命精神、技术革新。

  一、哲学指导

  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又指出:“毛泽东同志就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科学家,他撰写的《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名篇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成昆铁路纪实》一书的重要特色,就是作者在写作中通过叙述、对话、评论等表现手法,将大会战的组织指挥者、勘测设计工作者、筑路大军们活学活用《矛盾论》《实践论》的丰硕成果展现在作品中,旨在表达成昆铁路是用毛泽东哲学思想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硕果这一主题。

  1.“两论”指导,明确方针

  西南铁路建设工地指挥部(简称“西工指”)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吕正操,早在主持铁道部工作的十多年中,就手不离《实践论》《矛盾论》,口不绝《实践论》《矛盾论》。吕正操常说,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客观规律来改造主、客观世界,就必须重视调查研究,到基层去,到现场去;理论要结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时刻防止主观主义左的表现——教条主义,也要防止主观主义右的表现——经验主义。

  1964年10月23日至11月2日,“西工指”党委在成都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吕正操在会上提出了“贯彻一个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执行三大任务(建路、建军、建章),达到三高一低(高速度、高质量、高标准、低造价),处理好三大矛盾(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抓好八个字(从难、从严、落实、过硬)”的修路方针。这一方针成为统一30万筑路大军行动的思想基础和共同准则,从而使得这支来自四面八方的庞大的筑路队伍,能同心同德、专心致志地打好这场歼灭战。

  吕正操在回忆录中写道:建设西南三条铁路,还要有正确的部署。为力争主动,赢得时间,主要是打歼灭战,不打糊涂仗,不打乱仗。具体部署是先取川黔线,这条线容易打,好练兵;其次是打贵昆(贵阳到昆明);最后几路进军围攻成昆。部署的方针是以成昆线为中心,速取川黔、贵昆来保成昆;攻克成昆的重点工程来促川黔、贵昆快快上去。力争打一条,通一条,交一条,一鼓作气,一气呵成。

  2.辩证思维,设计革命

  勘测是摸清“敌情”,设计是制定“作战”方案,施工是解决“战斗”。在勘测力量得到加强后,设计就成了关键问题。

  吕正操从川黔线、贵昆线调查研究回来,归纳几条:“铁二院过去的设计是小半径、陡坡度、短隧道、大站场,是小脚女人的凑合思想,现在要彻底改变!”“西工指”副总指挥兼总工程师彭敏心里很明白,铁二院的设计方案缩手缩脚是有原因的。我国解放初期由于国家的经济实力薄弱,技术设备落后,运营量小,修建铁路时标准较低。同时,我国铁路的技术规程全是苏联的,但在世界范围看,苏联由于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在铁路的观念和技术上是落伍的;而我们对苏联又盲目崇拜,照搬照抄。

  要想高标准建设成昆铁路,必须彻底解放设计人员的思想,开展一场设计革命。彭敏认为,要想提高成昆铁路的设计标准,首先须给铁二院设计人员讲解如何用唯物辩证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一步一步地解开他们的思想羁绊。彭敏对设计人员说:“在解放初期,使用小曲线半径、陡坡度是对的。到了60年代施工技术水平已经进步,国家经济实力已有所增强,其标准则要相对地提高,这就是因地、因时制宜。”

  在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上,彭敏指出:铁路建设直接的对象是大自然,我们在战略上应具有雄伟气魄,不怕高山、大河、岩溶、冻土、沙漠、泥石流,等等;在战术上要慎重对待,在切实掌握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比较,选好方案。严重地质不良地段,应尽量绕避;无法绕避的地段,要做出周密的、切实可靠的工程措施以先期处理,确保一次歼灭,不留后患。要反对在战略上畏首畏尾,怕长洞、怕高桥、怕这怕那;而战术上又存侥幸心理、草率迁就,不做彻底处理的思想和做法。

  彭敏用矛盾论观点谈铁路设计:不要把什么事情看成绝对的、静止的、孤立的、不变的。要学会正确处理政治、经济、技术的关系;多、快、好、省的关系;远期和近期的关系;铁路和农业、工业、交通、城乡建设的关系。要好中求多,好中求快,快中求省。要反对只管多、快,而降低标准,不顾质量;反对不讲节约,不切实际地搞贪大求洋那一套;反对片面降低造价;反对一切造成无穷后患的少慢差费的思想和做法。

  铁二院的广大技术人员听了彭敏的报告,众口称赞“讲得好!”时任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院长崔文炳说:“我在参加武汉长江大桥工作时,就经常听彭总的报告。他是经过延安党校培训的领导干部,对《实践论》《矛盾论》领会得深刻,分析问题总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同情况作不同的对待;分析问题总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作具体剖析,得心应手;全面不片面,多个矛盾中抓主要矛盾,两点论中有重点;思考问题用发展、创新的眼光。这就是辩证法嘛!”

  彭敏的这些符合我国铁路建设实际的、具有辩证思维的观点,大部分被写进了《西南铁路勘测设计工作条例(草案)》里(简称“三十条”)。“三十条”规定勘测设计工作人员必须熟读、精读毛主席的5本著作,即《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反对本本主义》,要求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人生观、世界观;逐步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活学活用,贯彻到勘测设计的实际工作中去。“三十条”要求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一切通过试验的方法;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从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坚决打破各种“框框”,反对对本本负责、“但求合法、不求合理”的错误态度,反对墨守成规,反对“想当然”。作者这样评价:“‘三十条’是运用《实践论》《矛盾论》的认识论、方法论与铁路勘测设计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的范文。”这一评价十分恰当。

  3.施工组织,综合平衡

  在阶段性总结大会战两年多的经验教训时,“西工指”司令部工程部总工程师谭葆宪特别强调要搞好综合平衡。综合平衡,概括地讲,就是要处理好大会战中的种种矛盾。

  为落实总的工期要求,从总体规划部署到分年度的施工安排上,贯彻“快速早通”的精神和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原则,要十分重视搞好投资、劳动力、机械设备、材料、运输等各方面的平衡,使计划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调度工作是搞好综合平衡的保证。没有一个完善的调度机制是不能搞好综合平衡的。调度工作的功能,是准确及时地传达贯彻上级的决定和指示,经常检查督促任务的实施情况,全面及时地掌握施工动态、工程进展和存在问题,及时分析研究,进行调整和平衡工作。

  “西工指”、局(师)、处(团)均加强了工程调度部门。建立和健全各级工程调度制度,专人负责,昼夜值班。基层的施工动态,规定每五日、每旬电话报,每月书面报,重点工程逐日报。设置有直观形象的动态进度表,包括兵力、机械、主要材料、车辆动态、安全、质量、节约等项统计图表。各业务部门派人参加联合办公,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各级主管工程的领导定期召开调度会议,分析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平衡,狠抓落实。有关单位建立运输、电力等各种专业调度。

  谭葆宪对两年多来的施工组织领导经验,进行全面归纳,形成了阶段性总结。他在团、处总工程师以上干部大会上作了两个小时的总结报告,会场上鸦雀无声。报告结束时,则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一位政工干部说:“谭总将《矛盾论》在施工组织指挥上用活了!”

  4.抓点带面,典型引路

  搞革命与搞建设,都需要抓典型。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吕正操在成昆铁路大会战初期就指出:只一般号召不行,必须有典型引路,好的人物就要宣扬、就要提拔。

  在工程质量上,广泛开展了树“样板工程”活动,抓点带面,典型引路,不同层次、各类工程都有样板。使大家增强了质量意识,做出了高质量的工程。如在桥梁施工中,进行全线工程质量大检查、大评比。通过看、听、议的方法,评选出干溪沟大桥、深溪沟石拱桥等17个样板工点。在样板工点的带动下,出现了一批场地布置、施工秩序、兵力部署、成桥进度以及节约材料、现场管理方面又快又好又省的工点。

  在队伍建设上,制定了《工程队管理条例》和《隧道工程队等级配备标准》,做到管理制度化、装备标准化,以利于队伍的稳定和提高;在此基础上树红旗、立标兵。铁道部第二工程局(简称“铁二局”)仅会战的头两年,全局评出各种先进人物1.7万人次,先进集体1100多个,“三手”(技术能手、革新能手、“三八”红旗手)9800多人,有6600多人次立功。比如“铁二局”701队领工员张德义,在雪区3号隧道施工中,冒着生命危险,在悬岩陡壁上,利用绳索“云梯”,探找横洞位置,为加快隧道施工立了大功,被“西工指”党委授予“红色尖兵”。作者在评论“铁二局”时讲得好:“典型引路,万马奔腾,一心为革命、一切为革命的思想,统一了近17万职工的行动,施工建设掀起了新高潮。”

  1966年5月10日至27日,“西工指”在成都召开先进集体和先进者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1073名、列席代表113名、特邀代表20名。会议总结了大会战以来的各项工作,交流经验,表扬先进。会议树立了10面红旗、20个红色尖兵、72名标兵。

  二、举国会战

  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大显著优势,其中第4大优势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成昆铁路纪实》一书告诉读者,成昆铁路既要接受大自然的挑战,又面临国力薄弱困难。在国外专家看来,修建成昆铁路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然而,中国人采取了举国会战的形式,将不可能的事干成了。可以说,成昆铁路大会战,是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典范。

  1.直面问题,总理协调

  吕正操带着铁二院的领导向周总理汇报成昆铁路的设计标准与工程量,并提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技术力量方面。“目前在西南地区的施工人员仅有9万人左右。专业技术干部仅占百分之一点一,技术工人仅占百分之九点三,扩编后更感不足,不能适应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和广泛采用新技术的要求。”为此,一方面由铁道部系统调来技术干部2305人,技术工人1万5千名。同时需要国家抽调技术干部队伍,或分配一批大学毕业生。

  周总理当即表示支持。事后,国家分配大学本科、专科和中专毕业生828人,国家经委抽调技术干部479人,劳动部安排技工1万5千名,充实技术力量。

  二是现代化的信号设备、铁路通信设备的研制方面。“为提高通过能力和保证行车安全,需要装设现代化的信号设备,这需要得到一机部、四机部的大力支持。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如果能如期实现,全线年运输能力可由原设计的850万吨提高到1200万吨,将是我国山区铁路建设事业中的新纪元。”

  周总理非常赞赏采用现代化的设备,表示要集全国的优势力量参与现代化的信号设备、铁路通信设备的研制。

  三是需要引进必要的机械设备,提高生产率、建立机械化施工队伍。周总理说,确实需要进口一批隧道施工的配套机械设备。但是具体数字,还需要国务院相关部门讨论平衡后确定。引进外国的东西要贯彻“一用、二批、三改、四创”的精神,通过使用,批判地吸取其优点,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我国自己的施工机械,走我国自己施工机械化的道路。

  不久,国家专门拨给了四亿多元的机械设备购置专款,有计划地从日本、西德等国家进口一批机械设备。第一批着重引进了隧道施工机械的配备,第二批为填补土方和其他工程施工机械的一些缺项机械,进口了大马力推土机、大斗容铲运机、1立方米装载机和25吨大拖车等各项设备。

  四是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需要全国科研机构、工厂的支持。周总理说:我国铁路现代化水平落后太大了,要抓住机遇,成昆线要赶上去。

  之后,有来自全国各单位的1200多个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成昆线的科研工作。

  同时,为加强成昆线勘测设计力量,周总理指示地质部支援。地质部以最快的速度组建南江、北江两个大队,约3000人奔赴成昆线。周总理还说,我们要动员云、贵、川三省,全力支援西南铁路建设,尤其是成昆铁路,困难大、时间紧、标准高,一定要全力以赴。

  最后,周总理对吕正操等同志说:有全国人民扶持,作你们的后盾,希望你们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坚决、干净、彻底地拿下这场前所未有的大会战。

  2.主战部队,扩充人员

  1964年7月2日,周总理在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关于铁道兵工作的一份报告上批示:“修成昆路,主席同意、朱委员长提议使用铁道兵”。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与朱德委员长的提议,周总理立即指示中央军委和总部部署对铁道兵扩编,并决定由铁道兵调5个师,以加强师的编制(毎个师3.5万人)参加西南铁路建设,由“西工指”领导指挥。

  从1964年第四季度起,铁道兵第1、第8、第10师先后进入成昆铁路施工管区。第5、第7师开赴贵昆铁路,对剩余工程进行围歼,完成任务后立即转战成昆线。从1964年10月至1965年4月,部队进行了扩编。扩编后,五个师和独立机械团、独立汽车团,共18万指战员参加了成昆铁路大会战。

  与此同时,铁道部根据周总理意见,立即对铁道部第二工程局(简称“铁二局”)进行扩编,成为与铁道兵并肩战斗的西南铁路大会战的主力军。

  “铁二局”前局长刘文同志回忆说:我是1964年10月调到“铁二局”的。在“铁二局”工作15年。那是1964年秋,党中央决定西南三条铁路一齐上马,毛主席指示“成昆线要快修”,周总理亲自部署。

  一声令下,铁道兵、铁路职工队伍云集西南。“铁二局”由2万多人一下子扩充到16.9万人,由5个工程处扩编为18个工程处;并从全路点名调来4万多精兵强将,作为“铁二局”的骨干队伍。

  作者说:“行动之神速,纪律之严明,声势之浩大,在铁路建设史上实属空前。”如第七工程处“万人队伍,万里行程,两万吨物资”在一个月内就安全、顺利地从林海雪原转移到名城遵义。

  3.强将搭档,优势互补

  中央作出“成昆铁路要快修”的决定后,周总理果断决策,立即成立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为总指挥,吕正操、刘建章、郭维城、彭敏、张永励、熊宇忠等任副总指挥。

  请看这些副总指挥的经历和特点:

  吕正操,曾长期担任铁道部副部长职务;1958年起任代理部长。作风深入,钻研业务,善于总结经验,充分信任副职。

  刘建章,1954年起担任铁道部副部长,长期分管新铁路的建设工作,经验丰富。

  郭维城,铁道兵第一副司令员,具有丰富的抢修铁路经验。

  彭敏,曾任铁道兵团第三副司令员兼总工程师。1955年受命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8年5月参建郑州黄河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技术工作。1963年调国家科委任副主任。

  张永励,历任中央军委后方勤务部供给部部长、广东省委财贸工作部部长、国务院第二商业部副部长。

  熊宇忠,曾任“铁二局”局长和党委书记,指挥过修建宝成铁路。时任四川省经委副主任、西南局计经委第一副主任。

  作者说得好:“个个都是强将,而且业务优势明显,互补性极强。”

  在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之下,成立三个具体组织实施的领导机构:

  一是西南铁路建设工地指挥部(简称“西工指”)。

  二是技术委员会。

  三是支援铁路修建委员会。

  “西工指”负责全面指挥和组织工程的进行。它统管计划、财务、物资、装备,并对参加筑路的设计、科研、生产、运输、施工力量(包括兵、工、民兵)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调度、统一指挥,从设计、施工到竣工交付正式运营,一抓到底,全面负责。“西工指”按解放军建制,由吕正操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副司令员由郭维诚兼任,副政治委员由刘建章兼任。中共工地指挥部委员会书记由刘建章兼任,总工程师和技术委员会主任由彭敏兼任,铁道部的谭葆宪同志任司令部工程部总工程师。

  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技术政策,领导和组织新技术的采用,组织审查鉴定设计文件和科研成果。

  支援铁路建设委员会负责指导各省、地(州)、县的相应的机构,发动和组织沿线各族人民支援铁路建设。

  1964年11月5日,国防部奉周总理指示,任命吕正操兼铁道兵第一政治委员,这样进一步加强了对铁道部与铁道兵两支队伍的统一领导。

  4.全国支援,雷厉风行

  周恩来总理决定:举全国之力,以大会战的方式,一举拿下成昆线。

  中央成立了支援小组,由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谷牧同志负责。

  支援铁路修建委员会,由国家商业部副部长张永励任主任,四川省经委副主任、西南局计经委第一副主任熊宇忠担任副主任。

  国家商业部、物资部分别派出一位副部长坐镇西南三线指挥部协调后勤供应。

  四川省委书记廖志高表态:“修建成昆铁路,是实现毛主席伟大战略决策,地方要大力支持。书记、县长要上支铁第一线。这是死命令、铁纪律,执行不力的,调离、撤职。”

  云南省委决定:为保证加快成昆铁路早日上马,各行各业全力支援,将支铁工作列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铁路沿线县、市、州成立各级“支铁办”,主要领导必须深入到施工一线,切实抓好支铁工作,确保后勤供应。南段工程全面投入后,要确保物资运输、后勤保障,以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为目标开展支铁工作。

  干部调动,技术骨干选拔,均由铁道部、铁道兵点名。一旦下令,急如星火,受令者日夜兼程,奔赴工地。

  一时间,成都北站、东站有如大兵营,人山人海。千军万马汇聚,大批物资集散,均由成都铁路局负责中转。

  成都铁路局调度室里,局长廖诗权亲自坐镇,他个头瘦小却声如雷吼:“按军用列车安排!非常时期,哪个地方胆敢挡道,立刻处理,绝不手软!”

  一路雷厉风行。

  一路开放绿灯。

  一路畅通无阻。

  30万筑路大军,在“成昆铁路要快修”的号令下,以旋风般的速度开扑西南,进驻西南各铁路工地!

  地质部抽调其精锐组成南江、北江大队进入金沙江河谷、凉山腹地。

  冶金部派遣了标杆掘进队进入成昆线。

  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桥梁工程处,辞别武汉,千里跋涉,在大渡河、金沙江两岸安营扎寨。

  西南修铁路,全国开绿灯。

  云南、四川省委、政府的热情格外高涨。省、地(区)县各级地方政府,在“人民铁路人民修”的理念指导下,成立了支援铁路建设委员会(小组),把“支铁”工作当做政治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在施工准备阶段,公路未修通之前,数以万计的各民族兄弟姐妹,沿着羊肠小道,翻山越岭,背柴送粮,搬运物资;政府、学校让房腾屋,安排筑路人马居住;设立商业、文化网点,改善修路大军生活;还针对山区人烟稀少的特殊困难,动员菜农迁居到铁路工地附近种植蔬菜,供应筑路大军。

  在施工期间,按照“农忙务农,农闲修路”的精神,组织百万大军筑路堤、锤道碴、采片石、筛河沙。

  总之,成昆铁路的建成通车证明:“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各方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的举国体制,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具有强盛生命力。”作者的这段评价很中肯,“举国体制”在新时代应得到加强和完善。所以,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

  三、革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认为革命精神的内在涵义主要表现在8个方面:坚定理想、坚守信念;对党忠诚、亲民爱民;不怕牺牲、忠贞报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昆铁路纪实》一书所记录的体现筑路大军革命精神的生动故事,使人感动,令人泪目。

  1.“三不怕尘”,“隐形牺牲”

  白虎山隧道是成昆线南端的长隧道之一。采用上下导坑法施工,刚开始,除旧式风枪之外,没有其他的隧道施工机械设备。

  筑路大军意气风发,不顾一切地开挖隧道,甚至为了求速度,打起了干风枪。“西工指”是不允许打干风枪的,粉尘对施工人员健康损害很大。但是,为了求速度,大家不顾一切。有的基层干部也将速度放在第一位,甘冒违反禁令被就地免职风险,找借口、讲客观为打干风枪开绿灯。风枪手们也乐得图眼前便利而打干风枪。干风枪的进度也确实比水风枪快。

  那特殊的年代,特殊的任务,特定的目标,作为军人,“军令如山”,即使处在枪林弹雨,也要往前冲!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毛主席提倡的革命精神。有的铁道兵战士曾喊出“三不怕尘”的口号!

  在许多人看来,“灰尘”?怕个球!其实,他们并不了解铁道兵所说的“尘”是个什么玩艺,绝不是通常的灰尘,而是隧道中的岩石粉尘、水泥粉尘!

  筑路大军每天要和粉尘打交道。尤其是在隧道内施工的指战员,进洞时是“小白脸”,出洞是“大花脸”,浑身上下是灰黒灰黑的,只有两只眼睛转动时才透出两个白点。吐出的痰是黑的,擤出来的鼻涕也是黑的。可想而知,每天吸入肺中的粉尘有多少。这些粉尘进入肺中,与肺叶中的粘液形成微型混凝土,日长天久,肺就渐渐硬化,最终形成矽肺病。肺里打上混凝土,危害就可想而知了。我们把战士们的流血献身称之为“显形牺牲”,将“不怕尘”称之为“隐形牺牲”。前者是大红花戴在胸前,后者往往是无名英雄。

  在成昆铁路大会战中,高层领导是强调防尘工作的,隧道的通风也有标准的。

  副排长杨德新回忆说:“我和战友们要进度不要命,奋不顾身抢进度,把爆破的最后一声炮响,当做冲锋号响。戴棉纱口罩防尘,一个不管用,两个还喘不上气。性急的,干脆弃用口罩。‘问我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

  为减少粉尘对风枪手的侵害和加快进度,杨德新在打干风枪的实战中摸索出了两个小窍门:一个是让风枪手将上身适度前倾贴近风门,借助风门喷出的高压风,吹走鼻子跟前的粉尘;二是在打掌子面最底下一排炮眼时,要注意及时反复抽插风枪并适时开关风门,借助高压风吹走炮眼里的积尘,以利加快进度。

  2.十八勇士,舍生忘死

  这是发生在1966年12月的一件壮举。成昆线渔坝村3号隧道出口山体坍塌,约6000立方米土石从20余米高的山腰塌下,将洞口拱圈冲垮,下落滑移14米。为尽快恢复施工,重砌拱圈,必须清除洞口堆积的塌方体。连续干了一天一夜,塌方清理进度不快。

  12月8日,团长徐成山亲自到现场指挥清方。当天下午15时许,当班的十七连副连长黄元辉带领一、二排清理洞口坍方。15时40分,二排脚下的塌方体发出一声闷响,立刻陷出一个直径3米、深1.5米的陷坑,正在传递石块的班长葛发志、战士聂兴成、潘凤林、岳正金、周兴明被陷入坑内。

  陷坑发生了旋转并不断扩大旋沉,山上的落石也在不断下滚。站在远处的共青团员、副班长王明发飞奔过来,用肩抵扛住了一块下滑危石;共产党员、二排副排长王天祥率众抢救战友,不到20分钟,将葛发志救出(已牺牲)。

  石坑在慢慢旋转下陷时,眼看陷坑中的战友同碎石一起旋转下陷,上面的战友心急如焚,接连跳下去营救。一场生死与共的大营救迅速展开。

  团政委魏逢春从四营营部赶到现场,同四连指导员严基合等5人爬到洞口,用钢钎清除头顶的危石,以防止滚落到陷坑中。突然,又从山上面滚下一块大石头,接着又塌下五、六立方米土石,砸伤5人,洞口堆积的塌方体出现第二次下陷,正在上面抢救他人的战士一下子陷进23人,当场15人被乱石埋住,多人被砸伤。

  石坑在间隙地旋转下陷,指战员们争分夺秒同灾害作殊死搏斗。没有当班的17连副连长张弟裕闻讯后,迅速赶到现场参加抢险。张弟裕先是用双手猛力推开滚向坑内的大石块,两手的虎口被撕裂鲜血染红双手,来不及包扎,又返身冲向陷坑救战友。后期赶来的战友们奋不顾身跳入陷坑,接力式地将埋在碎石的同志一个一个从坑中拉出。但仍有王明发、冯正玉、黄昌贵3人半身埋在下陷的土石中。

  负责在洞口开卷扬机的机械连战士车强武也投入了战斗,他跟副连长张弟裕再次冲进不断下旋的陷坑,用力扒开冯正玉和黄昌贵身边的乱石,他们用生命与下旋的陷坑争速度、抢时间。在上面营救的同志手拉手,组成“人链”,使尽全力,将冯正玉和黄昌贵从死神手中抢救出陷坑。正当张弟裕和车强武在抢救王明发的时刻,随着一声沉闷的声响,可怕的第三次下陷又发生了:眼看快要被救出的王明发又被石旋埋了半身,副连长张弟裕、战士车强武半截身子也陷在乱石中。

  时间如飞速运转的火轮,战士们与时间赛跑,在陷坑中拼命地用手扒碎石,手指出血了,有的指甲脱落了,全然不顾。战士车强武被营救出来了,现场一片欢呼声。但因伤势过重,车强武已停止了呼吸。塌旋在继续,陷坑不断扩大下沉。

  这时,一个震撼的声音令人无不为之动容:“同志们,停止抢救!这里太危险,请你们赶快离开!”张弟裕以命令的口吻向抢救他的战友们疾呼。“为成昆线,为国家牺牲,光荣!”张弟裕在坑中大声高呼。

  魏逢春政委冷静地与徐成山团长说:已经有16个战友被陷坑埋没了,塌陷在继续,险情在扩大,天色已晚,张副连长的精神伟大,判断也是正确的。旋陷已无法阻挡,为减少无谓牺牲,团首长果断发出了停止抢救的命令。

  一些激动的战友不听命令,要继续往坑内跳,被团长严厉制止了。王明发也在陷坑中使着力气喊道:“我不行了,你们快走!”他竭力用露在外面的手,推开抢救他的战友。被埋了大半个身子的张弟裕对身边的战友说:“我床头上有个钱包,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

  抢救被迫停止了。张弟裕在坑中断断续续地说:“我想看一看毛主席画像。”坑中一个战士从口袋中掏出毛主席语录本,打开屝页中的毛主席画像,递到他的面前。这时,站在陷坑上面的战士打开隧道用的三节手电筒。一道明亮的光束照在毛主席画像上,张弟裕对着毛主席画像,激动地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坑中的战士奉命撤离。无情的旋坑再次下旋,夺走了我们两名伟大的铁道兵战友的生命。张弟裕与王明发的壮举令在场的每一个人潸然泪下,许多战友失声痛哭。

  作者动情地说:“面对艰苦,重担抢着挑;面对危险,冒死抢着上。18勇士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苦在一起,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凝聚力;生死与共,能铸就铁道兵独有的向心力。一首《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就能把互不相识的铁道兵凝聚在一起,这不是当代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吗?”

  3,忘我工作,不怕牺牲

  铁道兵第七师三十三团2连班长董泽林刻苦学习毛主席的“老三篇”和“成昆路要快修”的指示,忘我地工作;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教导,严格要求自己,团结全班同志完成任务。1966年1月9日,隧道里风枪怒吼,斗车如梭。同志们争分夺秒地紧张地战斗着。11时35分,安全员突然发现导坑上方有塌方征兆,便大声疾呼:“同志们!快撤!”这时,董泽林正在险区边缘,只要后退一步,就可以脱险。但是,他一步没撤,焦急地催促着班里的战友快撤……这时,战士陈和明因缺乏经验,一时不知所措,竟跑错了方向。无私无畏的董泽林,像出弦的利箭冲向陈和明,拖着他脱离了险区……就在这瞬间,严重的塌方发生了!

  战士刘洪昌双手扒开碎石,只见两块巨石,死死地卡压住了董泽林同志的下半身,怎么也救不出来。刘洪昌抱着昏迷的董泽林,大声地喊着:“班长!班长!”董泽林醒了,他用微弱的声音对小刘说;“不要管我……快!快救陈和明!”

  在生命垂危的时刻,董泽林向身旁的政委说要看毛主席像。政委立即派人取来毛主席画像,展开给他看。董泽林抑制不住满眶热泪,把毛主席像紧紧地贴在脸上,嘴里不住地说:“毛主席万岁!”董泽林同志因伤势过重,经全力抢救无效,光荣牺牲。上级给他追记一等功。

  4.思政工作,力量强大

  吕正操说:“搞西南铁路建设,也和打仗一样,既要抓物质的,又要抓精神的,这是毛主席的一贯思想。只要把筑路队伍三线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人们的士气鼓舞起来,就会像战士们说的,‘险山恶水听调遣,英雄面前无难关’。”“西工指”党委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想教育作为团结30万筑路大军的重要领导方法之一,作为进行大会战的中心环节。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让大家知道党的方针政策的目的意义,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遇到困难时,碰到矛盾时,就启发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什么结果?施工方案的依据是什么?主要矛盾是什么?等等,只要群众认清了这些问题,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就会极大地发挥出来,变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不仅在危险时刻会抢着往上冲,而且在施工遇到困难时也会积极开动脑筋出谋划策。”作者的这段评论,讲清了思政工作的本质。

  原“铁二局”局长刘文在总结中说:“简单地自上而下布置生产任务,往往越算越死,越算越完不成;若组织群众自下而上地讨论,就能获得支持、收获主意和办法。建筑材料缺口很大,发动群众讨论,采用了就地取材的‘混碴混凝土’节约措施,仅此一项,全局在1966年上半年就节约水泥4413吨,节省劳力24.3万工天,节省运力100万吨公里,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正是由于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结合起来一道去做,广大干部、工人、指战员和科技人员,以临战姿态,把工地当战场。有的同志为了抢险,致伤致残,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思政工作要取得实效,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干部和群众同甘共苦。“西工指”党委要求各级干部和职工群众一律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指挥部机关干部下基层同大家一样,都住在简易房屋内,一起在大食堂就餐。要求指挥部干部一定要吃饭给钱,不能接受礼物。

  四、技术革新

  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成昆铁路闪现着科技的光辉,其技术革新硕果累累,光彩夺目。这是来自全国各单位的专家学者与广大筑路工人、战士团结奋战的丰硕成果,是无数次斗争、实践、总结、升华的创新理论。遗憾的是,某些关于成昆铁路的纪实文学,对此却少有反映,大多数人民群众对成昆铁路的认识仍停留在“血与汗”、“血与肉”筑起的钢铁大道上,对于这条震惊世界的山区铁路的技术含量却知之甚少。《成昆铁路纪实》一书则专门设了一章共十二节,来叙述成昆铁路采用的新技术,就是要让后人了解成昆铁路不仅是血与肉的奉献,也是科学与智慧的贡献。

  1.不能跟跑,而要赶跑

  负责成昆铁路技术工作的彭敏,有一段历经磨炼的技术人生与“赶超世界”的情怀。1963年4月,彭敏同志调任国家科委副主任,认为要使国家科技事业发展,首先要实现国家的标准化建设。为此,他首先进行了世界各国标准化的调查研究。

  世界上产品标准化程度高的国家,有国家标准约8千~1万个,而我国到1962年底才搞了172个,至少也要有1万个左右才能满足需要。他把想法向聂荣臻副总理作了汇报。聂副总理说:“标准既要制定,又要贯彻,它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密切,军用民用的关系也得统一考虑。没有标准,品种、质量都谈不上。”

  当年9月份,国家科委做出决定,指定了32个研究院(所)作为第一批国家的标准化核心机构,这些机构都很支持这个决定。1964年2月初,彭敏召开了国家的标准化核心机构第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57个单位,不仅有核心机构的负责同志,也有各部主管标准的司局长,还有地方标准化工作管理机构的同志,以及标准化工作的专职干部共110多人。

  他在会议期间,多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关于建立我们自己的标准问题,意义重大,我想多说几句。要不受别人的控制,要赶世界先进水平,抄人家的标准是不行的,抄人家的东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好。外国的标准,我们应当研究,作为参考,特别是先进的东西我们要学习,但不能照搬,更不能搬落后的东西。我们还必须搞自己的高水平的标准,不要信外国就搞教条主义。”

  彭敏到国家科委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明确中国铁路事业的方向。1964年5月,彭敏主持召开了铁路科学技术工作联席会议,由国家科委铁道组与铁道部联合召开。彭敏在会上对铁路现代化提出了重要意见。他说:“……铁路企业非常庞大复杂,要为现代工农业和国防服务,地位很重要。……大家讨论科技计划,主导方面应当是要改变铁路面貌,迅速现代化。牵引动力、运输设备、经营管理都需要现代化。否则铁路线延长了,要增加多少人!发展铁路靠增加人还是靠技术设备的改造,这是一个政策问题。当前的任务是要内燃化、电气化和机械化,机车不冒烟。远景是自动化、半导体化。”

  彭敏还强调:“毛主席要求我们修铁路,我们总不能因陋就简地修一条落后的铁路吧。我们一定要在铁路运营上实现牵引动力的内燃化和电气化;一定要改进和更新技术装备,以适应新型动力和提高行车速度、提高运输效率的要求;要在施工重要作业过程中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运输成本,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最大努力。”

  2.摸清差距,迎头赶上

  吕正操完全同意彭敏关于解决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的方针办法,可谓是不谋而合。

  吕正操与彭敏第一次同去西南考察时,第一站选择川黔线。因为成昆铁路工程量巨大,需要做大量的施工准备,而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也需要作试验、实践。将部分新技术、新设备有条件地率先在川黔线、贵昆线运用,以积累经验。

  首先,在牵引动力方面,成昆铁路要成为我国首条全线一次采用内燃机车牵引的干线。

  其次,在指挥系统的通信信号方面,即铁路系统的“大脑”要现代化,要大踏步地迎头赶上。

  再次,在线路上部建筑方面,包括与列车直接接触的钢轨、轨枕、道床、道岔和防爬设置联接零件等部件,要向无缝轨、整体道床等方面发展。

  最后,在桥梁、隧道、土石方各项工程快速施工等方面,要努力实现机械化。

  为此,“西工指”党委讨论通过了《关于成昆线采用和发展新技术的决定草案》。

  如何迅速攻克这些难关、实现高新设计,技术委员会和“西工指”司令部的工程师们等一起研究。经过两次会议,决定对应各个难点,成立战斗组共61个。

  参加难点攻关的来自全国各单位的1200多名技术人员,有总工程师、教授,还有技术员、实习生。从性质上看,有化学的、物理的、工程的、卫生的、教学的,各行各业都有。这些技术人员分项目参加到统一的战斗组里,进行研究、试制、设计。

  此后,新技术战斗组分散到成昆线选择的工点,实行“研究、试验、设计、制造、检验、安装、使用七事一贯制”,以负责到底的精神,开发和推广各项新技术,并由工地指挥部司令部将战斗组所需资金、材料纳入计划,督促实现。由负责实践新项目的施工单位,纳入该工点的工程计划,从而保证了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结果。使科技人员有责有权,发挥了他们的积极作用,使得成昆线的难点被逐一克服,从技术上保证了铁路建设得以多快好省地进行。

  3.数学大家,主动请战

  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主动要求去西南铁路建设工地讲学,推广应用数学“优选法”、“统筹法”,为三线建设尽数学工作者的微薄之力。

  华老介绍“优选法”的意义:“‘优选法’主要用在科技试验中,利用‘黄金分割’的原理找准试验点。一个需要1000次的试验,如采用‘优选法’仅试验十几次,即可达到同样的效果,省时省力。”

  华老用比喻来讲解“统筹法”的作用:“‘统筹法’的应用,比如你家里来了一位客人,你想以最快的速度给你的客人送上茶,假设买茶叶8分钟、烧开水时间10分钟、洗茶杯1分钟,分茶叶泡开水1分钟,这4个工序可组合不同的程序,所需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最快的程序是首先烧开水,利用烧开水时间内去买茶叶、洗杯子,水烧开后泡茶,共需11分钟。如先洗杯子、再买茶叶,后烧开水、泡茶的程序,则需20分钟。另外还有两种组合,时间介于其间,都是12分钟。这就是‘统筹法’通俗的例子。如应用到铁道建设施工中,无疑会提高工效。”

  彭敏说:“华罗庚是我国的大数学家。数学应用到生产实践,从来阻力是很大的。有人说搞数学的实践只要一张纸、一支笔就行了,推导出公式就行。现在华罗庚主动要求去西南讲学,推广‘优选法’、‘统筹法’,方向是正确的。”彭敏还说:“在西南铁路建设工地讲课并调研,这对西南铁路建设、对华罗庚本人都是有益的”。

  华罗庚教授去西南后,吕正操、刘建章等领导亲自接待、并陪同下基层视察、指导。华罗庚教授感慨地说:“我能解析无数的数学难题,却无法计算铁道兵战士的无私奉献!”在西南铁路的隧道中,华罗庚见到千辛万苦进行施工的铁道兵战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4.征服评委,获特等奖

  1985年春天,中国举行首次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工作。“成昆铁路”申报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有些评委觉得,铁路属于土木工程,列入特等奖的评选预备名单,有点不可思议。但当评委们慢慢进入角色后,认识起了变化。

  评委听了有关专题的汇报,审阅了成昆铁路的勘测设计总结,看到在第二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郝昭謇的率领下,历经重重考验,闯过道道难关,用智慧的工程曲线,克服了巨大的地形高差,绕避了重大不良地质地段,在全线创造性地采用了7处盘山展线,线路13次跨牛日河,8次跨安宁河,49次跨龙川江的壮举。这时,评委们开始动容。

  评委还查看了铁道部会同地质部门组织专家对成昆铁路回访考察的结论:线路的地质工作,铁路选线和工程地质问题的处理是成功的。这是1975年做出的结论。

  评委们又全面审查了丰富的技术资料,信服地认为:成昆铁路采用新技术是很全面的,有些项目达到或超过了当年的世界先进水平。

  彭敏兼任主任的技术委员会,其成员都是彭敏以国家科委副主任的名义,从全国各领域请来的专家。技术委员会下面又分设四个专业委员会。桥梁委员会有27人,隧道委员会有32人,线路委员会有23人,通信信号委员会有24人。

  1965年9月,第一次新技术会议在成都召开,彭敏在会议上作了《为把成昆线建设成为技术先进的、能力强大的现代化的新型铁路而奋斗》的报告。接着,“西工指”做出了《关于成昆线采用和发展新技术的决定》,确定在牵引动力、通信信号、线路上部建筑(道床、钢轨)、线路下部建筑(桥梁、隧道)各项工程,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成昆线的设计文件,配套地采用了五十多项新技术。

  评委们看到,成昆铁路采用新技术是全方位的。

  在线路的下部工程,有隧道、桥梁、路基工程。在隧道方面,引进了国内外一些先进技术和施工机械设备。在桥梁方面,在钢梁、桥墩、基础三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施工机械化方面,建立了我国第一支土石方机械施工的专业队伍,在隧道、桥梁、路基的施工中,开创了铁路施工机械化的新纪元。在线路上部建筑方面,采用支承块整体道床,铺设轨枕板整体道床,线路采用无缝钢轨,为铁路提速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在通信信号的“大脑”系统方面,采用以大综合小同轴电缆为通道的区段自动电话、300路载波机、电子调度集中等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在牵引动力方面,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代东风型电传动柴油机车,实现了“我国第一条全线一次采用内燃机车牵引的Ⅰ级干线”。

  当时的铁道部技术处处长张文栋写了篇文章说,“成昆铁路的技术进步成果占了全国铁路的70%~80%。”

  在成昆铁路建设中,在攻克各种难题的61个战斗组中,属于新技术方面的有43个。经国家科委评审,确认其中12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有31项领先于当时国内水平。

  当评委们翻看着一份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案卷,无不感叹:“成昆铁路就该是特等奖!”

  1986年5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谭葆宪作为成昆线的代表登上主席台,捧回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的奖杯和奖状。

  作者赞叹道:“成昆铁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是国家对成昆铁路科技含量的一个充分肯定。在61个战斗组拿出的一组组数据、一份份报告、一张张蓝图中,无不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日复一日的艰难勘测、设计、试制、检测的辛劳和坚毅;科技工作者们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意志,铸成的攻坚克难革命精神,是‘成昆精神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WDCM上传图片

 



 

  评述《成昆铁路纪实》的厚重之作

  王伯军,现任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上海市终身教育研究会会长,近日在东方网发表了一篇长文,标题是《一本“大思政课”的生动教材 ——〈成昆铁路纪实〉阅读笔记》。

  《成昆铁路纪实》有80万字,是一部以人类认识与改造大自然为题材的纪实作品,内容涉及面广、人物众多,主题多元。

  王伯军校长站在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的思想高度进行评述,从“哲学指导、举国会战、革命精神、技术革新”四个层面,概括了成昆精神的精华。文章深入剖析全文的本质和特征,将其精华展示出来,是作品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

  现将王伯军的文章推荐给热爱成昆铁路的读者。参加过成昆铁路大会战的建设者都会为此而感到骄傲。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