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年前的严冬,一列军用闷罐列车拉走了石家庄的一批新兵。向北、向北,过了山海关、过了锦州、过了齐齐哈尔还向北,经过4个昼夜,停在大兴安岭腹地的一个小站。又经过3个月的新兵训练后他们被分配到铁道兵第3师。
这支英雄的部队、钢铁的部队会同第六师、第九师浩浩荡荡开进当年侵华日军都不敢侵占的原始大森林,他们趴冰卧雪,挑战极寒,在人类禁区开始修筑国防公路、森林铁路,纵穿大兴安岭地区800多公里,直修到中国北极漠河。
几十年过去了,一批石家庄战士永远留在那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之中,青山绿水会记得他们,原始森林会记得他们!
十多年前的一次老战友雅集,战友来兮,云乎不喜?那日小聚,4个老头一瓶白酒,几碟家常菜,浓浓战友深情,尽在杯盏之中!
左起陈树凡,从戎20多年,曾任三师13团电影队长、宣传股长,转业后在河北省检察院工作至退休,爱好集邮,手中有不少绝版票(老战友已故)。
左二王焕霁,从戎20多年,曾任师作训参谋,作战股长,转业后在省司法厅监狱管理局任处长、狱长多年,退休后被聘为省直某协会驻会副会长,每日坐班。
左三笔者老赵(洛钊),曾任铁三师某部文书,后考入铁道兵学院,上军校离开了老部队。
左四吕双增,曾任铁三师文化干事,后在石家庄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工作至退休,60多岁开始学钢琴,在他的新居每日琴声不断,他还被聘为省图书批发市场副经理,我找他办个购书金卡,买书便宜不少,跟老战友走个后门,呵呵!
那年四个老兵花甲早过,都是奔七的人了,他们乐观的打发着自己的晚年时光,忙,并快乐着!
(写于2011年3月河北省科学院招待所协会办公室)

水调歌头.石家庄铁道兵老战友“五一”雅集
洛钊
辛丑“五一”,石家庄铁13团9名老战友携家人共18位在何立山老兄召集下来到正定河北宾馆安悦酒店聚餐,共叙大兴安岭会战筑路之役,筚路蓝缕,坚苦卓绝,挑战极限,趴冰卧雪,筑路戍边,有多名家乡战友以身殉国,长眠北疆。古稀耄耋老兵忆及当年峥嵘岁月,无不唏嘘,感慨咏之。
凿路千八里,嫩林直如弦。界河久称天堑,彻骨舞奔遄,边关枕木飞渡,朝阳隧道牺牲五。更有塔头地,坚冰大拉沟,爆破不曾闲。
穿林海,铁龙腾,誓无还。借问三进伪满,缘何亦愁叹?今有英雄铁兵,何惧洞塌山火,报国寸心丹,视死如归耳,笑眠青山间。
在原始大森林修建现代化的铁路是艰难而辛苦的,然而,在艰辛里也蕴含着无穷的乐趣。
60年代初我们铁道兵部队乘坐森林小火车向着新的施工营地进发。车窗外是一望无际的大森林,夕阳的余辉给高低错落的森林边缘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圈。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高大的各色乔木、低矮成丛的灌木,以及各色各样的野花野草,把林区装扮得像个天然大花园,而美丽的额尔古纳河悄悄地从森林中流过,给森林带来的是充沛的温润和许多的灵气。
额尔古纳,蒙语是有樟子松的地方。这条大兴安岭最大的河流,所流经之处,都是樟子松成片生长的地方。大兴安岭的樟子松是常绿乔木,冬不凋敝夏更繁茂。
在樟松生长的地方,必是水草丰美,林木丰盛的地方。大兴安岭特有的少数民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村寨常常建在依山傍水的樟子松林旁。
鄂伦春族是勇敢的民族。“高高的大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鄂伦春是我国保存着民族本色的少有的民族种群之一。他们千百年来以游牧,渔猎为生,世世代代住桦树小屋,夏天划桦皮船,沿额尔古纳河打鱼;冬季他们进山狩猎。
当年生态环境不像现在这样恶劣,在大兴安岭的动物物种还很多。常见的有狼、狍子、驯鹿(四不像)、棕熊、飞龙、乌鸡等。这些飞禽走兽就成了鄂伦春族人猎取的主要对象。
鄂伦春人生性豪爽,热情,好客。每当我们部队移防路过他们村寨,他们就会走出桦树屋,欢迎解放军的到来。我们如果是三五个人外出,他们会把我们迎进他们家中,吃肉喝酒,谈天说地。鄂伦春男人喜欢饮酒,他们见朋友必喝酒,喝必喝醉,放倒了客人自己也醉了,他们认为那样才够朋友。
鄂伦春人当时在大兴安岭地区只有不足2000人,是全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不但不实行计划生育,而且国家还鼓励他们多生育,以维持民族的繁衍。但恶劣而艰苦的生存环境和生育习惯使他们的人口几十年来未能增加。
据介绍,鄂伦春人生下后代就要过“生死关”;把刚生下几天的婴儿放在拴于大森林里林木上的“吊篮”里,一放一昼夜,不给喂奶,身上只用兽皮及树叶简单包裹。若在冬夜,婴儿在林中要经受零下二三十度的冰冻,还可能遇到大风雪或野兽的袭击。经过这样的“炼狱”般的折磨,十有八九的婴儿就夭折了。他们的父母固执地认为闯不过这一关的就不是他们的传人,只有闯关活下来的才配称为“鄂伦春”人。
因此,鄂伦春种族不是生育率低,而是成活率太少,据说,这样的生育陋习解放后也没有多少改变,他们的人口总数仍不足万人。由于科学的昌明和社会的进步,前几年就有了自己的第一批大学生,这真是他们民族的幸事。
鄂伦春人生性彪悍,能骑马、会射箭、喜摔跤,枪法很好,“逐水草而居,沿林木而生”是他们的生活习俗。每当大雪封山的时候,也是他们最活跃的时候,几家男人结队走出家门,带上干粮和枪支,就到山里狩猎去了。这一去有时十天半月才能回家,而女人则在村寨里照看着老人和孩子,操持家务。
男人回村的日子也是全村老少的大喜日子,他们全聚在村头、寨口,看谁家的男人猎取的猎物多,争相夸赞能干的男人。他们的猎物,主要是自己食用,吃不了就风干成“腊肉”慢慢享用。兽皮、鹿鞭、鹿血、熊掌、熊胆等贵重物品则卖给进山收货的汉族商人,换回弹药、粮食、火柴、盐巴等生活必需品。
鄂伦春人有驯养驼鹿的习俗。驼鹿是大兴安岭特有的鹿科动物。它体大如牛,毛呈黑棕色,头大而长,颈短,鼻子像骆驼;头上长角,呈铲状,像鹿;四肢细长,蹄子像马;尾巴像牛。
驼鹿非马、非牛、非鹿、非骆驼,故称“四不像”,鄂伦春语称“罕达罕”。鄂伦春人让它们在寨子里繁衍,到开春时,驼鹿就能长到200斤,他们赶着成群的“四不像”到林区职工驻地或到部队推销。
那时,我们都没见过这种怪物,大家围着鄂伦春人问这问那,养驼人一面耐心回答,一面对着连长和指导员说:“买几头吧,养着玩,不愿玩了就杀了吃肉,皮还能作皮衣”。直说得人心动。连长就叫过司务长,询问还有多少伙食费,最后用节余下来的伙食费买了两头,交炊事班养了起来。
战士们像来了小伙伴,常与驼鹿嬉戏。驼鹿性温和,还让人骑着玩,骑上去双手握着鹿角,优哉游哉地漫步;还有的战士与驼鹿比力气:你用双手扳住鹿角往一侧使劲,“四不像”就向反方向犟劲反抗……。
四不像只吃大山阴坡的苔藓,战士们每天收工回来都会挖回一些苔藓喂它们。在那时艰苦而单调的部队生活中,既没有电视机,更没有舞厅、卡拉0 K,每当回到帐篷营区,许多人就去看“四不像”,“与鹿共舞”成为我们那时业余生活的一部分。
良好的军民关系和我军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使我们和大兴安岭少数民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每逢“八一”建军节,部队就会请当地的鄂伦春人和鄂温克人来做客,我们教他们说汉语,教他们包饺子,与他们轻歌漫舞。他们往往一来一家人,有老有小。在大会餐中,连长、指导员与族中长者碰杯,然后是战士们与他们轮流碰杯,直喝得东倒西歪,酩酊大醉,战士们再一个个搀扶着,把他们送回家去……
那年隆冬的一天,几个鄂伦春壮小伙子赶着驼鹿拉的雪“爬犁”,穿山越岭,送来几“爬犁”的大冰块。他们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告诉我们:部队营房附近的河水不太干净,这些大冰块是从很远的额尔古纳河里凿出来的,他们走了几十里路拉过来的。连长和战士都很感动。
大兴安岭的冬天滴水成冰,吃饭喝水、洗漱洗涤,都用河里冰块化水。每年“八一”刚过,就要准备过冬了,先砍树劈柴,做为冬天做饭烧水和取暖的燃料;一到冬天就要到河里取冰了。在我们宿营的帐篷周围,往往一边是堆积起来的“树半子”;一边是堆积起来的方方正正的冰块。一块冰块能有百斤重,炊事班用一块冰块化一大铁锅水,把水烧开做饭或饮用,供全连人员使用。
鄂伦春小伙子不远几十里路,到清清的河水里取冰送来,一个个累得头冒热气,满脸汗水。看到那晶莹透明的大冰块,仿佛看到他们一颗颗真诚而火热的心……连长一个个与他们握手表示感谢,又留他们吃了晚饭,他们才又吆喝着“四不像”离开营房,向鄂伦春村寨走出。
这一夜,我凝望着兴安岭的夜空,感到月亮特别明亮,心中涌起一阵阵军民鱼水情深的联想,深感世界充满爱,世界是这样的美好……
一次塌方给隧道一连的导洞造成了毁灭性的的破坏。在大塌方的前十几米处,是一个上万立方米的“乱石窝”,乱石的顶端已经通向山顶。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倒漏斗式”塌方。机械连拉豆腐磨的小毛驴在山顶吃草,掉进塌陷的洞里,几次想救它上来都没有成功,在清理乱石时才发现它的尸体。尸体早已腐烂。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也为了保证战士们的安全。“乱石窝”里的岩石必须清理干净。和上次塌方一样,打起拱洞,回填石料。这一方案是“刘总”和所有在场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论证而定的。
方案一经提出就遭到一部分人的坚决反对。他们被眼前的困难吓住了。他们认为:宁可绕行“无名山”几十公里、爬行近五十公里的陡坡,也比收拾这个破烂摊子强。继续开挖这条隧道只能是劳民伤财!
以“刘总”为首的工程技术人员坚决反对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开挖“无名山”隧道是正确的,是经过中央首长和部委领导批准的。这条隧道的贯通,会给以后的运行带来诸多的好处。无论从“平时”或“战时”、无论从运输成本或节省能源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决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而前功尽弃!
两种意见势均力敌。后来不得不采取我党一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最后,以“刘总”为首的意见以微弱多数取得胜利!持反对意见的同志只好保留了个人意见。隧道一二连的干部和战士是坚决支持“刘总”的意见的。他们几次向上级首长请示,要求继续开挖隧道。并且表示不挖通“无名山”隧道决不罢休!

我的连队,我的老战友
听说“刘总”的意见被通过后,战士们连蹦带跳的高呼“万岁”!他们的劳动成果最终逃脱了被扼杀的命运!那时,师团以上干部都集中在总指挥部,据说正在召开秘密会议。记者们一时也消失的无影无踪。当时的政治任务压倒一切,文革中筑路工程受到严重挑衅!
抢修任务确定后,老连长和指导员为了避免“白专”的嫌疑,他们精心设计了一套政治、施工两不误的方案。
指导员组织几个有书法基础的战士,在工地周围和营房竖起了一块块标语牌。标语牌红底白字,用黑体字工正地写着:像雷锋那样: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像“愚公”那样,发扬移山不止的精神,不打通“无名山”隧道决不收兵!
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白求恩学习,立足本职工作放眼全世界!······整个工地和营房充满了浓厚的政治气氛。
在帐篷里,在最显著的位置,都有一块学习毛主席著作“心得”专栏。内容有长有短,形式不拘一格。版面是清一色的由连部下发的稿纸,版面整齐划一。专栏里的文章由郭亮收集和整理,字迹清晰而工整。“心得”专栏办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隧道一连“活学活用”、“立竿见影”卓有成效,生动的政治气氛引来了不少的参观者。偶尔有记者走来,也得到了他们的首肯,还不住地说:“这才像个部队的样子嘛”!
老连长负责施工。全连战士分为四班作业。他本人现场办公,有问题就地解决。大大提高了清理乱石的速度。副连长带领木工班负责筹备木料,他们从山上砍伐下一根根原木,按规格大小分解成板材和方木以备后用。整个工地生龙活虎干劲冲天!
为了保证战士们施工的安全,老连长要求每班必须有一个专职安全小组。安全小组负责本班各道工序的安全。小组成员由三名精明强干的战士组成,他们认真地处理着一个个安全隐患。
最忙的是连部统计员,他们不断地记录和核实着清理乱石的车数。他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而埋没了战友们的成绩。隧道一连自上而下动员起来了。他们以顽强的革命斗志和忘我的革命精神投入到了抢修中。他们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英勇的铁道兵战士在任何困难面前个个是英雄!
隧道二连的战友们自动组成一个个小分队,在工余时间前来支援隧道一连。两个连队的战士们互相鼓励互相促进。整个工地充满了友爱、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和谐气氛!机械连的战友们在百忙之中,主动将推土机开进隧道一连的工地,把堆成小山一样的乱石推平。为隧道一连的抢修铺平了道路。
一场没有命令的协同作战打响了,一个没有命令的战斗集体成立了!各个连队的战士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他们紧紧地拧成一股绳,向着“无名山”隧道,向着共同的目标冲去!白天,“无名山”隧道的工地机器轰鸣,互相鼓劲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夜晚,“无名山”隧道的工地灯火通明,一辆辆翻斗车穿行在工地。
导洞里的战士个个满脸泥土汗流浃背。他们把岩石和石渣装满一辆辆翻斗车。又爬向乱石堆把一块块岩石翻下。老连长以他高超的指挥能力在有条不紊地指挥着部队,整个部队在紧张繁忙中井然有序!
隧道一连的战士看到兄弟连队的战友前来支援,一个个更是生龙活虎!苗东升和魏明亮向全连战友提出倡议,他们的战斗口号是:头可断,血可流。不打通“无名山”隧道决不罢休!全连战友积极响应。各班排战士立即组织起了班与班、排与排的劳动竞赛。整个工地充满了激动人心的劳动场面。
经过一个多月的抢修,乱石被清理干净。拱架也搭建完毕。有了第一次塌方的抢修经验,这次抢修进行的十分顺利。在混凝土浇鋳时,老连长亲自挂帅。把全连战士兵分四路,环环紧扣。因为不断有兄弟连队的战士前来支援,老连长不得不把临时劳力考虑进去,把前来支援的战士见缝插针地安排在浇注的洪流中。
隧道二连也不示弱。大胡子连长主动把掘进任务承担下来。隧道二连的日掘进记录在不断刷新。数字表明,再有四十多公尺第一导洞就要贯通了。隧道一二连的战士们终于看到光明,看到了希望!

春天,遥寄一缕达子香
洛钊
春天,大兴安岭
回黄转绿
满山的达子香
是我儿时的唐诗
是我梦中的骐骥
飞翔在我生命的一段轨迹
士兵的春天
是火热的
是有生命的
是绿色的
像燃烧的兴安红杜鹃
我的春天
像漫山遍野的达子香
那是军人心中的红杜鹃
是激情的
是跃动的
是丰富的
是含情脉脉的
是天边的一抹虹霓
我的春天
是那条额尔古纳河
春汛中波光粼粼
是那片樟子松
郁郁葱葱
遮天蔽日
留下美人松的忆记
我的春天
是森林
是高山
是草原
是湿地
我的春天
是奔驰的骏马
是铁笛的长鸣
是锃亮的钢轨
是奔腾的机车
是无言的道砟
我的春天
充盈我的笑声
挥洒我的泪水
是我的激情澎湃
是我的默默无语
我的春天
是我的青春
是我的情爱
是我的四季
是我的爱人
我就这样
就这样
在达子香芬芳里成长
在达子香嫣红中放飞
在春天里播种希望
在春天里完成我的使命
大兴安岭的春天
是达子香的花季
是暖阳
是和风
是春雨
我的春天
达子香是我的恋人
是阳光
是美丽
是多情
我的春天
是播下的种子
我的希望
牵住春天的裙裾
那绿色的裙裾
是草绿的戎装
在乍暖还寒中
用罕达犴优美的舞姿
跳起春天圆舞曲
我终于
终于
要松开你的手
目送你的远离
我终于
终于
要撕下日历
将你收藏在记忆里
我站在
长长的嫩林线风景里
极地的印记飘飘袅袅
在忆念达子香的幽梦中
等待一树花开
——你的归期

作者简介:
赵富山,1942年出生。1963年春入伍,1964入党。铁道兵第三师13团一营3连文书。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编辑。
1962年高中毕业弃笔从戎,参军入伍铁道兵,参与开发大兴安岭,修建嫩林铁路任务,在原始森林里伐木,在隧道里掘进,在桥梁上架设,在路基上挑土方工程,铺设铁轨,打道钉等铁路建设的基本工程都从事过,1965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院工程系桥梁专业。
退役后一直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曾创办石家庄科技报、企业家报,任社长、总编辑。后调任石家庄日报、燕赵晚报任副总编辑、第一届石家庄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出版有《河北省企业家报告文学集》、《听涛集》、《明星之魂》、《心灵之约》、《博客伉俪舞夕阳》、《五月达子香》等新闻、文学作品集。其中部分图书被省市图书馆永久收藏。
建党100周年之际,获得了中共中央颁发《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
照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 周健(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