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投)患难与共 打工救治“兵哥哥”的好军嫂
好军嫂名叫周雪侠,是陕西省乾县姜村乡人。兵哥哥李建业是同乡神王村八组人,一九四八年生,年长妻子三岁。乾县高中六八届高材生李建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停止了在知识的海洋求索的步伐。幸运的是,他被来校“选拔人才”的部队首长相中:学习标兵、文体积极分子、一米七八的个头、健壮的体魄和佼俊的相貌。他于一九六九年初,与六位同乡同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妙龄女生心目仰仪的“兵哥哥”。
二十一岁的帅小伙李建业来到“芙蓉之国”湖南省,在当年“军中王牌”劲旅八O一三部队服役。作为组建不久的国家新兵种,第二炮兵的基建任务是极其繁重的。在难苦的坑道凿建工作面前,对于生长在农村的李建业来说游刃有余,如鱼得水,样样工作风风火火,成绩斐然。第二年就担任班长,七一年在同年入伍战友中率先入党,并被提拔为代理排长,年底被派往云南宜良县征兵。在桂林的新兵训练才搞了一个月,上级通知他回连队进行提干体格检查。检查合格,选派去师教导队培训学习。期满进行体格复查时,血压出现问题:100一160。间隔复查两次,竟然居高不下。这使连队和团部非常失望:一个赋以重望的优秀军事干部,未能如愿提拔。这对李建业个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刺激。有人说李建业的好运倒霉了,有人说李建业是工作卖力累病的。但在当年“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李建业,像那一代青年人一样,把党的事业、祖国的发展、人民的幸福,看作重于泰山。从教导队回到连队的李建业,并未因仕途挫折而松劲,他更加努力,在代理排长的职位上,全责全盘全心搞好班排建设和战备施工。一九七二年九月,为加快坑道掘进,向国庆节献厚礼,一天下班后,李建业和副排长李平产、十二班副班长卫士甲留在隧洞清理悬石、危石,为第二天全排大干快上清除障碍。他们手持钢钎,正在一块块地铲除拱顶魔牙一般摇摇欲坠的悬石,突然发生拱顶塌方。巨大的石块,砸翻了栱柱栱板,李建业和李平产被木板挑进下坠的石缝中,十二班副班长卫士甲被坑木死死夹住,血肉摸糊,当场牺牲。李建业、李平产浑身鲜血,李建业被石头夹住头部和腹部,鼻骨被夹断错位。经医院救治,鼻骨复位固定了,但落下了头疼头晕和腹疼的“老毛病”。一九七三年,恋爱两年多的周雪侠依然与在部队受伤的李建业结婚,肩负起了家庭生活和照顾老人的责任。 超期服役四年后,李建业带着装有十多份立功、受奖命令和一份带病回乡证明信,退伍回到了家乡。义务兵的性质,当年“全国学习”的“人民解放军”,在经济上被称作“穷当兵的”,一点儿没有错。无私奉献数个春秋,回农村后生活上遇到一大堆困难:没积蓄、没口粮、没换装的衣服、没住房。一九七七年大儿子出生,产妇、婴儿的养育,都成了问题。面对生活重重困难,钢铁战士只有一个办法:下定决心,拼命苦干,排除万难。养猪养羊,打柴卖草搞家庭副业。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李建业又重操旧业,外出打工搞工程。周雪侠既参加生产队劳动,又搞家务,还要一人管护三个孩子。两口子全力拼搏,生活仍然难以温饱。糟糕的是,李建业身体彻底跨了,经常头疼,干不了重活,还要花大钱买药吃。重压之下,周雪侠挺身而出,在农闲时间,让李建业居家管孩子,她以五十岁的手脚跟着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去西安打工。身高体壮、勤劳干练的周雪侠,经人介绍,在南门外找了一份环卫工作,月资八百元,除去水电房租生活费,可有五百元的纯收入,一下子解决了家庭经济拮据的困境,也尝到了打工的甜头,知道了找工作的门路。干了两年环卫工,周雪侠又找了一份管吃管住的饭店辅助工,虽然工资收入提高了不少,但劳动强度大,劳务工时长,身体难以消受。为了李建业的医药费、三个孩子的学费,周雪侠咬牙坚持,用心血、性命来换取“兵哥哥”李建业康复治疗的费用。由于工作勤奋,责任性强,服务热情,周雪侠被聘用到西安红十字医院当护工。起初管护一个病人,熟练后她同时管护几个病人,尽最大的努力救治“兵哥哥”并为丈夫尽量减轻负担。周雪侠的顽强拼搏,维系了丈夫的基本生活,还使三个孩子完成了学业。六十岁的妇道人家,好不容易松了一口气,打算回家照顾病重的“兵哥哥”,同时享受一下夫妻团聚的愉悦。
二O一O年,回家才两个月,周雪侠的“兵哥哥”腹疼难忍住进了乾县医院,经查系“重度弥状胆结石”,需及时手术治疗。做完手术不到一周,李建业腹疼更为严重,再次住进医院,经查系胆结石手术造成胃液渗漏,必须二次手术。周雪侠与医院协商,宁肯多花费用,从西安请来高手嵇姓教授执刀。做手术那天,可惜的“兵哥哥”被开肚掏肠,把肠胃掏出来放在搪瓷盘中进行查寻修补。堆满一瓷盘的脏器,看得周雪侠毛骨悚然,心惊肉跳。好在嵇教授医术高超,经过五个小时的手术,李建业的脏腑回复原位,渗漏的肠段得到了修补。伤口缝合后,李建业被送进重症监护室。在麻醉药物和病情的折磨下,李建业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身上插满了二十多根各种线管。由于家庭现状,只有周雪侠一人可以照顾李建业的治疗。一天下来,周雪侠连吓带累,浑身像散了架一样。但是,李建业的病情不允许周雪侠有一分钟的打盹。为了照顾昏迷的“兵哥哥”,周雪侠称了三斤癸花籽,边照看病人边瞌瓜子,避免了打盹睡觉。至李建业清醒,三天时间,周雪侠瞌完了八斤葵花籽儿。半月后,周雪侠护送李建业回家疗养。结账时,一万五千多元的医疗费沉甸甸地压在周雪侠身上。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这事儿还真摊在周雪侠头上了。回家后,年久失修的住房坍塌了,周雪侠搀着重病的丈夫,看着眼前的凄惨,不由人泪水模糊了双眼。他扶丈夫坐在灶房休息,自己在柴房清理空间,支起了简易床铺。周雪侠一边照管丈夫的医疗生活,一边清理坍塌的住房,及时请人简单地修补了坍塌的房屋。又是一月过去了,李建业的病情稍有好转,但高企不下的医药费,后续治疗的待用费,一想就令人头痛不已。
周雪侠与丈夫商量,在她六十岁的年份,又开启了第二次外出打工,为“兵哥哥”挣取医疗费的行程。她带着丈夫来到西安,租了一间房子住下来。她去红十字医院联系,获取了管护病人挣份工资的工作。周雪侠每天上班,丈夫在家养病,既便于照顾,又便于治疗。三个月后,要强的“兵哥哥”亦不忍心妻子孤身养家,再说儿女们男婚女嫁,那一桩不用大笔的开支。他购买了一辆电动车,开始了送人拉货的营生。一月下来,除医药、生活费用外,还略有盈余贴补家用。就在周雪侠两口走上创建家业快车道上的当儿,一场更大的灾难正向他(她)们袭来。
二O一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周雪侠吃了早饭准备上班,看到丈夫坐在凳子上不说话、不吃饭、也不打算出车营生。走到近前一看,只见她的“兵哥哥”眼斜口歪,嘴流涎水。虽不知患了啥病,但总觉得很不对劲,她督催李建业去医院检查治疗。缺钱的关系,李建业说观察一下再说。第二天,李建业左臂左腿僵硬,行动已现不便。随即去西安市人民医院作了CT检查,确诊为脑动脉梗塞。医院要求先交两万元,住院手术治疗。为了节省开支,李建业来到他所熟悉且相对费用稍低的西安碑林红十字医院保守治疗。二十多天后,病情未见好转,医生建议快去条件优越且费用低的咸阳铁路医院作“支架”手术治疗。周雪侠和子女筹集资金一万多元,去铁路医院作了脑梗塞(医用)水泥支架嵌置手术。医生告知周雪侠:李建业脑部还有一块较大血栓,随时可能造成梗塞。另外,在查治脑梗的同时,发现李建业心肌梗塞也很严重,建议他们再交三万元做个心脏支架。
经济状况,使周雪侠再次加大了为“兵哥哥”打工治病的力度。她自己除在红十字医院增加管护病人人数外,还给李建业联系了在该院烧锅炉的职事。名义上是李建业烧锅炉,实际上转运燃煤、透除炉灰之类的重活,都是周雪侠起早睡晚来完成。
随着党和国家对涉核、参战、带病回乡退役军人优待政策的步步落实,李建业和周雪侠结束了在西安边打工边治病的艰辛历程,他于二O一七年入住陕西省荣复军人第一医院,开始了医养结合的康复之路。医院特地为他们夫妇安排了病房,医生护士们为他制定了切实有效的康复方案,院领导和管理科经常对他的治疗予以多方关照,使李建业的病情逐步好转。现在,他的语言功能,思维意识都很清晰。上肢能够夹菜吃饭,下肢可以自行上、下轮椅和短距离的散步。了解李建业情况的人们,看到他的现状,无不交口称赞靠打工救治“兵哥哥”的好军嫂周雪侠的感人故事。然而,这一感人故事仍在荣军一院靓丽的延续——周雪侠如今仍然经管着两名残疾病人并为一名下肢不便病人打饭的工作,月收入一千八百元加三百元,足以支付医养的床位、水电和生活费用。李建业的养老金和补贴费,全力用来修补家庭昔日的经济创伤并为建立美好的新家庭生活增砖添瓦,过上了衣食无忧、有病不愁的晚年生活。
图片说明:
1、第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