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原创散文】 丝瓜情长

  

 

【原创散文】 丝瓜情长


       周日,我天天参加老年活动的小区内的“浦兴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也休息,没有地方“落脚”,便跟着老伴后面逛超市买菜。入秋了,天气还是那么闷热。由于今年上海地区四十多天的持续高温,加之雨水又少,各类蔬菜难以生长。各超市蔬菜的品种虽然琳琅满目,但数量少,价格贵。
       然而,无论是在“辉晓鲜利津店”这样的小超市,还是“清美超市”、“文峰超市”,这样的大超市。蔬菜架上总会看到那一抹清新的绿色——丝瓜。有着多年跟着岳父后有种菜经验的老伴,绕有兴致地对我说:“这个季节,其它菜都少或没有,就是丝瓜多。”

 




       丝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只要头年随便抛洒几粒瓜籽在石缝里、在瓦砾内、在墙脚边,到次年春暖花开之时,它们就争先恐后地钻出地面。只要有一点阳光,给它们浇一点水,它们就会随遇而安,不断地分孽长叶,伸枝在瓦砾内、在墙脚边,伸枝放藤。杆分枝,枝分藤,藤分蔓,一行丝瓜要不了多时,就变成了一张张密密麻麻的丝瓜网。从小跟着岳父后长菜的妻子告诉我:“种丝瓜是所有种菜里,最省力,省时的。”哦,我明白了为什么大旱之年的上海,豇豆卖到了每500g10~12元,而丝瓜只有一半价每500g5~6元,丝瓜与其它蔬菜相比而言,容易生长容易结果呀。 看到又细又长青翠欲滴的丝瓜商品,我眼前浮现出这个一年生攀援藤本植物,那翠绿的藤蔓顺着支架向上攀爬,黄色的花朵点缀其间,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仿佛回到了我们夫妻俩同甘共苦,勤俭节约,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艰苦岁月……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结婚后,落户于厂后面的邓元乡东风村,靠省吃俭用买砖买瓦等建材,准备建房。建材基本到位后,向亲戚朋友借钱开工。你2~300百元,他4~500百元的,盖起了三间朝南的双层屋面平屋。房屋建好后没钱买玻璃,夫妻俩就睡在没有玻璃挡风雨的房间里。为了买玻璃,为了还债,一分钱掰着两半花。记得那时我连首任厂长负责制厂长郭其华给我晋升的3%工资,(厂长职权给3%的职工晋升工资)合起来也就是100零几元,100元存下大用,几元零用,孩子的营养就是饲养的鸡鸭“屁股”,房前屋后的地里长什么吃什么。科室常日班的我下班回家是剥岳母从她地里拔下放在我门口的黄豆夹,妻子下班回家就是到枝滕上摘下丝瓜,回来烧丝瓜黄豆米汤。那时年轻的我肚皮大消化力强,天天是没有油水的寡丝瓜汤,我吃出了绿色食品的“清丝味”。天天丝瓜汤,天天丝瓜汤,我吃怨了,吃怕了,真想呕吐,但欠人家的钱要还,忍着吃啊!
       后来,改革的春风,从农村走向城市,我们夫妻边上班边做生意,妻上常早班,下午3:00下午班后就去步行街夜市摆摊,我常日班下班后就直奔夜市换妻回家煮晚饭。既赚钱又节省支出,一一还清了亲戚朋友的钱,日子有了好转。但是长在家院墙上枝架上的丝瓜不能浪费,妻子知道我怕吃丝瓜汤,就用丝瓜炒鸡蛋、丝瓜炒五花肉,荤素搭配后,口味悦变,原汁原汤的鲜嫩丝瓜,不仅让我食欲大增,而且让我从厌倦吃丝瓜变成了喜欢吃丝瓜。

 






       丝瓜,原产于印度,唐末或宋初辗转传入我国,如今已在我国大江南北广泛种植。记得初秋,结婚成家后的我,下班后的空暇时刻,总喜欢到菜地里转悠一圈,看到妻子种下去的各类蔬菜的长势。瞧,几株秋丝瓜耷拉着,丝瓜藤越过竹竿攀附着,丝瓜叶子瘪呼呼的,丝瓜花黄灿灿的。在涩涩的秋风吹拂下,一株株丝瓜形成了别样的风景。
 


       丝瓜花是单性花,雌雄同株。丝瓜花很美。亭亭玉立、张扬显耀的丝瓜花都是雄性花。花中只有雄蕊,其中有大量的花粉。雌性花比较含蓄,绽放时喜欢用叶子遮住脸。雌花是能够结出丝瓜的花,雌花中只有雌蕊。一段时间后就慢慢不长了。雌性花把主要养份留给了瓜儿。识别雌花雄花最好的办法就是:雌花生出时就拖着一个小丝瓜胎,雄花没有。花期过后,瓜儿渐渐长大,最后都长成成型的丝瓜。
       丝瓜喜欢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它对土壤的要求不算严格,但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能生长得更为茂盛。丝瓜的生长速度较快,从播种到收获,一般只需几个月时间。
       丝瓜的果实细长而柔软,表面光滑。怎样挑选新鲜的丝瓜呢?妻子告诉我:一看二按三掂。新鲜的丝瓜看上去表面翠绿光滑;用手轻轻按压,坚硬且有弹性;拿起两根大小相近的丝瓜掂一掂,较重的那一个,通常水分更足,更新鲜。
       生活在高消费的大上海,秋季经济实惠的丝瓜成为我家餐桌上的常客。丝瓜的烹饪方式多种多样。清炒丝瓜,口感清爽,简单纯粹,保留了丝瓜的原汁原味,淡淡的清香在口中散开,令人回味无穷;丝瓜炒蛋,将丝瓜的鲜嫩与鸡蛋的鲜香完美融合,营养丰富,是一道家常美味;丝瓜蛋汤,金黄的蛋液与嫩绿的丝瓜相互映衬,入口鲜香爽滑;丝瓜炒虾仁、丝瓜烧栗子、蒜蓉丝瓜、丝瓜炒花蛤、牛肉菌菇丝瓜汤、丝瓜肉丸汤……

 




       丝瓜,花可赏,瓜可食,虅藤蔓蔓可慰乡愁,是古代诗人的咏物。
       南宋文学家张镃漫步乡间,正愁诗情寡淡,冥思苦想无着,蓦然望见茅舍旁蔓延的一架丝瓜,坡岭上的白头翁、野鸭飞去飞回,这野景花香不由让他诗兴盎然,感慨道:
       茆舍丝瓜弱蔓堆,漫陂鹎鸭去仍回。
       开帘正恨诗情少,风卷野香迎面来。
       南宋诗人杜汝能也为农家清新的景色所迷倒,他在《咏丝瓜》中云:
       寂寥篱户入泉声,不见山容亦自清。
       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
       虽没有崇山峻岭,可农家竹篱旁一弯淙淙流泉让诗人神清意爽,久雨初晴,瓦墙上摇曳的一只只丝瓜愈加青翠可爱。
       北宋诗人君端《春日田园杂兴》云:“白粉墙头红杏花,竹枪篱下种丝瓜。”明代文人苏仲在《种蔬》一诗中也提到了种丝瓜,诗曰:
       角豆穿篱石,丝瓜绕屋椽。
       打畦分嫩韭,春雨翠呈鲜。
       他在篱架旁种豆角,在屋檐下点丝瓜,还整田畦栽嫩韭,这瓜瓜豆豆一畦韭,在春雨中呈现缕缕清鲜,也醉了诗人的乡情。而元末明初的张以宁则是在思乡的梦里点种丝瓜的,他在《丝瓜》中咏叹:
       黄花翠蔓子累累,写出西风雨一篱。
       愁绝客怀浑怕见,老来万缕足秋思。
        丝瓜花金黄,丝瓜儿鲜翠,秋风秋雨里爬满篱笆,这丝丝缕缕的秋思乡愁,让客居异乡的游子不敢多觑几眼啊!
        从这些丝瓜文化中,我又感知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丝瓜不仅美味可口,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等多种维生素,以及蛋白质、钙、磷、铁等矿物质。这些营养成分对于增强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保持肌肤健康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丝瓜中还含有一种叫做丝瓜苦味质的物质,具有一定的清热解毒功效。
       到了老秋,架上未及采摘的丝瓜长得硕大无比,老丝瓜是不能吃了,去了外面黑黄的老皮,就是一大团白亮而柔软的瓜络。南宋大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记述了丝瓜络的用途,“用蜀中贡余纸先去墨,徐以丝瓜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陆游是用丝瓜络当“瓜布”,磨墨涤纸,不仅“余渍皆尽”,而且“不损砚”。我在邓元生活的日子里,就是用丝瓜络当抹布,(邓元当地方言“丝瓜精”),用丝瓜精洗碗擦锅。丝瓜果实成熟并干燥时,果皮的残留物是干燥的、缠结的维管束。它们形成了耐用、致密、坚硬但可压缩的纤维基质。这种纤维基质的用途包括清洁“海绵”、发动机机油滤清器、钢制头盔衬里等。在民间还可以做成擦澡巾、茶壶垫等,环保又健康。在美容领域,丝瓜水也备受青睐,具有保湿、滋润肌肤的效果。

 




       从我落户邓元乡起,岳父每年都帮我们留丝瓜种,妻都会在院子里、围墙边种上几株丝瓜,自给自足,还有余。打通庆余西路拆迁,评估后我交平房、楼房的钥匙时,我指着围墙上挂着的丝瓜,无奈地对开发区石局长说:“石局,且不说,我这一台平房、一台楼房交给你,换成了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的空中阁楼(商品房);且不说,我这一亩地交绐你,你能建一台十几层的高楼大厦卖多少钱?就说我这屋前屋后每年每季能长多少蔬菜,进了城,样样都要花钱买呀?!”面对用青春换来的,用定量户口换来的土地,我是恋恋不舍啊!
       以前,看着丝瓜从嫩绿的幼苗逐渐成长为挂满果实的藤蔓,在收获的季节,亲手摘下那饱满的丝瓜,总有一种别样的乐趣。现在,看着鲜嫩的丝瓜从田园走向市场,成为商品,总有一种怀旧的思想情感,那份对种植丝瓜的绵绵往事,那份对食用丝瓜享受过程的感悟,那份对丝瓜文化知识的追求,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愈发浓厚。这真是:
       嫩绿幼苗初向阳,藤蔓渐长绕篱旁。
       细雨轻拂叶更翠,微风徐来花自香。 
       岁月流转果实满,桂影婆娑映日光。
       亲手摘取心中喜,丝瓜情长绕指凉。
       昔日田园乐趣多,今朝市井见芬芳。
       逾远弥深情更切,丝连意长梦未央。
       青藤依旧随风舞,商品鲜嫩诱人尝。
       莫道世间多变迁,丝瓜情深永不忘。
       丝瓜情长,逾远弥深。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