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插队的日子(4)【原创】
该下地劳动了,这才是知青下乡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主课。
头一次下地劳动是在我们住处下面一块坡地点种冬小麦。耕作的全部顺序是前面有人用镢头挖窝子,后面人紧跟着往窝子里点两三粒麦种,另外有人专门往地里挑糞肥,还有人拿了糞勺往点了种子的窝子里浇肥,最后有人用锄头往窝子里盖土,就算完成了全部点种。整个过程各人根据各人的体力大小各有分工,其中最重的活是挑糞肥。陈本彥年纪大,主动要求跟壮劳力一样挑糞肥。我和李明那时个子都不高,挑满桶糞肥肯定吃不消,我们就选择用镢头挖窝子。方家院子一家农户的老三年纪跟我们差不多大,拿镢头教我们挖窝子怎样从上到下错开挖,每个窝子应当挖多大、挖多深。秦总建和刘文负责点麦种或者浇糞肥。
生产队集体干活都是斜一字排开从一边往另一边推进,如果中间有人耽误了,后面的人都得等着。一把镢头大概有七、八斤重,我们挖不了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吁站着歇会儿,后面的人就紧催慢赶地叫个不停。李明还在坚持,我却已经挺不下去了,又换了个轻松点儿的活去点种或浇肥。
等到这块地点种完收工的时候,康队长招呼大家坐在一起给我们评工分。当时生产队干活都是要记工分的,年底凭工分多少按劳分配,壮劳力干一天一个工记10分,根据劳动能力大小依次递减。大家给陈本彥评9分,轮到给我们另外4个人评工分了,有人提记5分,大家都赞同。我和李明说男生跟女生要有区别,我们应当给评6分。康队长征求大家意见同意给我和李明记6分,给秦总建和刘文记5分。
第二天继续种冬小麦,连续劳动我们实在是吃不消了,干活自然也没有了第一天的冲劲。根据我们第二天的劳动表现,社员对我和李明每天评6分有意见,尤其是拿我们跟方家老三比,说我们干活不如方家老三,他才拿5分,我们怎么能拿6分?于是,第二天过后,就给我们降为5分了。后来我们回城了才听说,当时政府对下乡插队识青年有政策,只要能坚持劳动,每天都应当给记满工10分。只是我们是单独下乡插队的,整个公社就我们这一组知青,没有带队老师替我们说话,我们势单力薄,只能由生产队定。因此我们一直到离开生产队,都是干一天只记半个工5分。
工分记得少,农活儿还得干。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生产队不光是眼前这点稻田和比较平坦的坡地,更多的山地还在大山深处,山地陡峭,还曾摔死过耕牛。记得有次在大约7、80度陡的山坡上点种玉米,农民先将玉米种子拌上桐油,据说是为了防虫;然后再拌上草木灰,据说当肥料。每个人身上挂一个小竹篓,装着拌过桐油和草木灰的玉米种子,手上拿锄头在山上有土的地方挖个坑,点进去两三粒种子盖上土,就再找有土的地方继续点种。我们夹在农民当中,只顾上用锄头挖个脚能踩稳的地方,才能勉强跟着前面的人往前走,根本顾不上播种。这样的山地农民一季也只来两次,播种的时候来一次种下种子,收获的时候再来一次,能收多少收多少,中间根本顾不上“田间管理”。
当然我们也不忘初心,常常在田间休息,农民叫“歇伙”的时候,我们神圣地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报纸给农民读报、读毛主席语录。现在回想起来,还能想起那时农民听我们读报时表情木然的样子,他们听了没有任何反应。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觉得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们在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