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荷叶锅


  

 

荷叶锅
 

  “过去生铁锅的规格按‘丈’计算的,家用最小三丈的,最大通常是十丈的。”“器形上有翻边的和直口的,还有带耳子的。” (靖江文史资料▪靖江老物件,2019年12月,第82-83页)

  靖江传统的农家土灶多为两眼头灶,外锅通常是边宽2-3公分的十丈大锅,烧粥、煮饭、摊锅塌、烧毛芋头、烧猪食,等等,承担着为人或猪烹饪主食的任务。其中,最为隆重的事儿,莫过于年前架笼蒸馒头,一年也就那么一回,而且常常几家联合行动。热闹、神圣,足以显示大锅对乡村百姓生存的意义。而用来炒菜、烧汤的里锅,一般为三丈或四丈的直口无边小锅,正面状似荷叶,反转来形同光溜溜的“和尚头”,故尔俗称“荷叶锅”“快口锅”“和尚头锅子”。

  以形取名,无论是“荷叶锅”还是“快口锅”“和尚头锅子”,无不显示出农民朴实的才华和形象的联想。然而,率性而纯真的村夫农妇,其想象并未止步于直观印象,而是肆意地张扬野性思维,给“荷叶锅”赋予神异的意味,特地在《大圣宝卷》里演释了一则神话传说。

  话说,观音为了收张长生为徒,变作猎户王教师与不爱读书专好打猎、吃生灵肉的张长生射得三只鸟,想烧着吃而没锅。张长生问:“师父,用什么东西烧呢?”“这你不用愁,我在山东打猎的时候,锅子碗筷随身带的。”“师父,你去拿锅也。”

  观音老母来到藕池边,扯一张荷叶,放嘴上呵几呵,变出一只荷叶锅。张长生一看:“又没边子又没鋬,这叫什么锅?”

  大悲观音笑呵呵,这就叫做荷叶锅。也是当年观音赐,千古流传到如今。

  因无籍可考,今天的人们无法弄清是先有传说,尔后作为乡土素材揉入宝卷,还是宝卷编创者灵感突发,乘兴而编。或者传说、宝卷共时共生于乡野之间,佛头讲唱《大圣宝卷》时信手拈来,后人据此整理成文……可以肯定的是,荷叶锅“也是当年观音赐”,尽显靖人的智慧才情。

  面对如此编造,常识暗然失色,信仰,尤其是观音崇信熠熠生辉。

  “观音菩萨在中国世俗中的名气和影响,几乎超过一切神祇。”“她不甘高高居于殿堂之上,遂从庄严肃穆的寺庙莲台上走了下来,走进了穷街陋巷,千家万户。在信徒门心目中,她与民众最亲近,她与百姓最知心,她是解危解难的救星、慈祥的长者和‘圣母’,她受到世俗最广泛的敬爱与崇拜。”(马书田著《中国佛神》,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1月,第72页)于是,将形似荷叶的铁锅归功于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的恩赐,也就顺理成章了。

  究其实,形似的世俗联想,与神赐的神异想象,编织成荷叶锅的传说。那么,大锅何以朴实无华,没有附会神奇的传说呢?深究起来,恐怕与两眼头灶只有殷实之户才砌,而千千万万的寒门小户因“家里地方小,不能砌砖墙灶。唯一能放上铁锅烧煮的土灶的替代品就是‘缸锅腔’。”(靖江文史资料▪靖江老物件,2019年12月,第79页)

  儿时我见过“缸锅腔”,或由土陶烧制;或用旧箩糊泥而成;或用稻草拧成手膀子粗细的条条糊泥盘绕捆扎成型,其形如缸,在一侧的下方开“锅洞”烧火,而架在上面的锅,几乎是清一色的“荷叶锅”。换言之,在漫长的农耕时代,荷叶锅是穷苦百姓唯一的烧煮铁锅。如此,观音惠赐荷叶锅的民间传说愈发意蕴深厚,情感凝重。
 




 

       图片说明:
       1、刊头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