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我与摄影结缘

  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照相机,那时班里有位同学,家里有部“华山”牌135相机,相机只有巴掌大,好像是西北光学仪器厂生产的,外面还带着一个用厚硬的牛皮做得壳。我和同学凑了四块钱,买了个黑白胶卷,当时不会装,还是请照相馆的专业摄影师给装进相机的。

  大家约好到西安唯一的兴庆公园去拍照,可谁也不会用相机,便请教公园摄影部的师傅,他说今天太阳特别好,就用11的光圈,100的速度拍吧,并为我们调节好。那天拍了三十多幅,自我感觉至少成功了一半。

  一九七零年,走出学校门,光荣地编入了铁道兵二师六团学生三连,与解放军并肩奋战在襄渝铁路的建设工地,头戴安全帽,脚蹬大胶靴,肩扛凿岩机,站在隧道前,威风凛凛,谁都想拍一张这样的照片寄给家人,让爸爸妈妈看高兴,可惜这里没有照相机。连指导员看出了大伙的心思,托人从西安买来一部双镜头的120相机,我凭着小学时拍照的一点皮毛常识,斗胆向指导员借来相机。

  较为正式涉入摄影,还是在全团奋战一百天誓师大会期间,我被抽调到团部参加筹备工作,在这里认识了电影组的邓永福组长,他为制作幻灯片要拍照,平时去工地要拍照,我就经常跟他学习摄影知识,学习构图技巧,学习冲洗胶片,学习后期制作,学习洗印放大等等。退场以后,我用积攒的工资买了第一部“海鸥”单反相机,在以后几年里,还玩过“珠江”、“凤凰”相机,后来孩子给我买了一部“佳能”数码全画幅相机,又配了几个镜头和其他附件。

  说真的,以前对摄影的认识很肤浅,认为必须具有精良的器材设备,熟练掌握摄影的技巧,通过多年实践,才领悟到,一个摄影人,首先是要深入生活,通过对摄影对象进行筛选,提炼和艺术加工,综合对事物本质规律的客观认识,并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性的同时,融入个人的思想和审美取向,捕捉一个摄影瞬间,不是一个简单的记录,而是创造与再创造。因此,我认为创作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摄影技巧,再次是摄影器材装备。

  在这里,简要介绍几幅摄影习作,以飨朋友。

  毛主席在1936年初冬吟诵的《沁园春·雪》,通过对陕北黄土高原风光的描写,展现了祖国的壮美河山,更是赞美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事业,抒发了伟大的抱负和胸怀。几年前我们去陕北清涧采风,也来到了这里,看到起伏连绵的山峦,顿时激情迸发,热血涌动,直击灵魂,共同诵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举起手中的相机,拍下了动人的画面。

  《北国风光》

  创作必须要有激情,不为眼前的事物或人物感动,也绝对产生不了创作欲望,我也绝对不会端起相机。以下几幅摄于清晨,有农家小院,有建设工地,还有海边流云以及旅游景区,都给人视觉上的享受。

  《农家小院》

  晨光斜射,炊烟袅袅,小屋前菜园、猪圈都笼罩在晨雾之中,背景的山林层次分明,散发出浓浓的田园气息。

  《建设工地》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升起,云雾还没有散去,工地上的建设者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高高的塔吊和吊臂形成剪影,画面感非常强烈。

  《流云》

  这幅照片摄于新加坡滨海码头,海平线上的流云如血,海面上明亮的波浪被晨风吹起微微的皱纹,一对晨练的恋人在休憩聊天,填补了画面的近景,让作品充满活力。

  《古城晨曲》

  这幅照片摄于湖南凤凰古城,画面中既有古城墙垛口和徽派民居,又有通信铁塔,既有欣欣向荣的植物,又有氤氲弥漫的烟火气息,古老与现代相互融合,展现出繁华的社会生活。

  风景摄影,虽说拍摄对象大多是静态的,但与瞬息万变的气象,与周边环境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作品的生命在于它人们给予的情感色彩,这也是创造性所在。

  创造静谧环境的《南湖冬雪》和《岳麓书院》,重点就突出一个“静”字,南湖冬日初雪,给远近风景裹上银装,近景里乘船踏步被一层白雪覆盖,也是对画面一个漂亮的点缀,充分显现一种静美状态。

  《南湖冬雪》

  岳麓书院是莘莘学子求知的场所,在书院的侧面则营造出思考的庭院,始终保持着动中取静优雅姿态。

  《岳麓书院》

  摄影中的偶得也会使人兴奋不已,经常是可遇而不可求。当然,偶尔碰到美的景色,还需要审美的意识。去年夏末,在兴庆湖畔散步,突然叫我眼前一亮,那是残荷中的太阳反光,枯焦的荷叶和倒影疏密有致,极具美感。

  《残荷》

  摄影还是一项体力活,更是考验摄影人的毅力和耐力。为了拍好展现五台山的壮美,找到一个理想的角度,我扛着三脚架漫山遍野的跑,整整一天都在爬山,到傍晚才拍摄成功,只感觉连下山的劲都没有了。

  《晋善晋美看山西》

  还有一次准备拍摄晚霞,还在路灯未启之前就架好了相机,等待太阳落下,猛地一抬头,却看到一轮夕阳正好落在了路灯的顶端,真是一时巧合,两者诙谐地组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幅趣片。

  《夕阳你好》

  西安大雁塔南广场有一尊玄奘大师的雕塑,我想拍出黎明中的玄奘雕塑,体现他披星戴月,迎着朝阳,坚忍跋涉的顽强精神,为此曾耗用了四天时间。第一次是我到达现场的时间晚了,阳光高照,背景一片明亮,略显苍白,翌日天没亮就赶到,等待日出,然而却等来一个阴沉沉的雨天,第三次因游客太多,又无法拍照,直到第四次找了几位朋友帮忙,才如愿以偿。

  《玄奘出征》

  社会生活题材的摄影,必须在一瞬间抓住情景真实、观点鲜明、富有现场气氛。去咸阳马嵬驿旅游,景区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陕西小吃以及榨油作坊、酒作坊等,我走出酒作坊的柜台,看到一个穿着红袄的姑娘站在门前招徕游客,瞬间拍下了这一场景。同路的几位摄影人也举起相机,不料姑娘走开了,他们请几位模特照样摆拍,可怎么也再现不了当时那种真实,有点不接地气之感。

  《九儿》

  以上是我对于摄影的一点肤浅认识,现在都是数码相机,给摄影人带来很多方便,随时随地可以补拍,这也使我对摄影的兴趣更浓。对于照片的后期处理,我还比较生疏,有待去学习提高。

  2023年6月10日

  作者简介

  吉农,笔名曲辰,1953年生于西安,1970年中学毕业,赴陕西紫阳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编入铁道兵二师六团学生三连,退场后分配到陕西省长途电信线务局,1989年调入西安市物价局,先后任价格检查局科长、副局长兼价格举报中心主任等职。期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西安市十佳人民公仆,市级劳模和优秀党员称号,2013年退休。

  本人爱好写作和摄影,多篇散文在《长安瞭望》、《秦川文化》、《西安旧事》以及网络杂志发表,多幅摄影作品在影展获奖。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