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道兵文苑
读书札记10 读《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上)》札记3

读完《八年(上)》,合上书,闭眼想,有些情节或感想就在脑海中翻腾起来。这些情节或感想,就作为札记3吧。
一是序子(黄永玉),初中3年,留了三次级。其中两次是因为主科(数学、英文、物理、化学等)考试不及格,第三次是因为打架,把一个同学打得口鼻流血,还用刀把敲人家的脑袋(当然还有主科考试不及格),这次打架受了“留校察看”的处分。不得已,从集美学校转到一个农村学校(师范学校,吃住不要钱)得以继续上学。但在这个师范学校又因为看打架,被误会,不得不出走……但序子就是在这段时间,国文是100分,美术是1万分,还画了许多画,编了两集漫画人物,其中希特勒的漫画就有50多幅。版画《卖浆之流》登在《血花日报》上,校内外无人不夸。版画《下场》登在当时有名的《大众木刻》杂志上,得了一大笔稿费(三块五)。真是一个偏才、怪才、奇才人物。我想,能量守恒定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全才的人是没有的。我从来不相信、也不欣赏某些人写某个成功人士时,就说其在上学期间就是高材生。我的印象中,我上学时认识的小学、初中、中专时的班长、学习委员、团支书等,后来都不咋地。原因之一,可能是他(她)们在上学期间太优秀了,能量消耗的太多,结果,后来居上的就都不是他们了。
二是感觉这本书写的比较粗糙。别说与当代文学大家钱钟书的《围城》、陈忠实的《白鹿原》比,不在一个档次上。就是跟他的表叔、同乡、同是湘西凤凰城出来的名人沈从文比,在文字上也相距甚远。可以这样比喻:沈从文的文字是阳春白雪。读沈的文章是享受、是陶冶、是吟唱。黄永玉的文字是下里巴人。读黄的文字是欢愉、是快乐、是粗口。读他俩的文章,一个像喝豆腐脑,一个像吃炒豆腐渣。都有营养,但吃相和口味不一样。
三是认为黄永玉的画以漫画体见长,这本书中他自画的全部插图也都是漫画。就绘画艺术来讲,黄的画与当代的国画大师、油画大师没法比。所以我不太喜欢黄永玉的其他画,但独独喜欢他画的《猫头鹰》。那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传神、寓意、色彩俱佳。至于说他画的首枚猴年生肖票,由当时面值8分,涨到现在的1.2万元,涨了15万倍。可我并不认为那猴就画得好。那猴票是1980年出的,当时发行量很小。加上刚结束了文革不久,全国通信量剧增,邮票消耗的太多,造成了世上存量极少,物以稀为贵而已。今年兔年邮票图案也是他画的,也是漫画体,在社会上引起很多、很大的非议。若不是看在他是个99岁的老头,社会舆论、网上人搜,饶不了他。
四是黄永玉写文章爱用、善用比喻,而且比喻得好,这我在许多眉批中提到。比喻形象、生动,可以深入浅出地刻画人物、说明道理。在我的记忆里,我在他写的另一篇文章中看到,有个人写信问他:“这几十年,你和共产党的关系到底怎样?”
他回信说:“……我不是党员。打个比方说吧!党是位三十来岁的农村妇女,成熟,漂亮。大热天,扛着大包小包行李去赶火车——社会主义的车。时间紧,路远,天气热,加上包袱沉重,还带着个三岁多的孩子。孩子就是我。我,跟在后面,拉了一大段距离,显得越发跟不上,居然这时候我异想天开要吃‘冰棍’。妈妈当然不理,只顾往前走,因为急着要赶时间。孩子却不懂事,远远跟在后面哼哼唧唧。做妈的烦了,放慢脚步,等走得近了,当面给了一巴掌。我怎么办?当然大哭。眼看冰棍吃不到,妈妈却走远了。跟了一辈子了!不跟她,跟谁呢?于是只好一边哭,一边跟着走。”
黄永玉自己写的这段比喻,让我铭心刻骨,久久不能忘怀。
据说问他话的那人见他写的这段比喻后,半个月没能睡好觉。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