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下了几个小时大暴雨,竟把64团冲得一片狼藉,7连被冲成片瓦无存,军需仓库被山洪泥浆夷为平地一片,施工连队轮班休息的战士们还在睡梦中,却被这突如其来的洪水猛兽撞开了房门,洗劫一空似的扫荡前行,战士们被惊醒的第一反应,就是往地势高的山上方向快速奔跑。
为什么会这样?在这不得不说一说修建沙通线时,64团所处的地理位置。
古北口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燕京门户”、“京师锁钥”之称。群山绵延一眼就能望到残垣断壁的古长城,我们64团只有勤务连驻团机关大院内,其他营连驻地大都在山沟沟里。团部驻地在古北口公社河东大队的东山生产队与北头生产队两队中间斜坡地,地形是东面窄而高,西面宽的低这么个“漏斗形”地段,整个营区是东、西两头分布,西头是64团团部司、政、后办公区域,营房是坐北朝南双排整齐排列式,团部正大门临河东的街道。东头“漏斗瓶颈”是勤务连驻守,狭窄的地形两排营房南北对开,中间土路大约三、四米宽,勤务连紧挨着大操场和司令部大伙房。东山生产队居住在东南面的小山上,山下就是64团部的办公区域和大操场。北头生产队一半百姓居住在北面小山上,唯一山坡路又恰恰对着地势低的勤务连营房土路,大暴雨引发山洪直朝这个“漏斗瓶颈”汹涌奔来,速度之快令人猝不及防,人员被困在屋里打不开门,情急之下用铁锹砸后门,放水减压才能跑出来。
每当灾难来临之际,往往是平凡又普通的人们,在危难时刻奋不顾身冲上前,没有任何豪言壮语。
大暴雨下了三个多小时,团领导带头率领干部战士们抢救团部的物资。当院内积水大约达一米深水位,团长王宏才一看这水太大出不去,下令把院墙推倒,首先要抢出电台、抢出总机、抢物资,干部战士们脑海中闪现只有一个念头,快抢快抢呀!多抢些国家财产出来,抢救人民群众。
右边是64团王宏才团长,左边是64团张惠卿副团长,站在东山生产队拍的,下面房子就是64团司令部的办公室。
当天值班的勤务连总机班付金民,遇事沉稳果断,在值班不到两个小时,机房开始进水,付金民即刻联系师部值班员,告知机房进水停止通话,又即刻与班内联系:机房进水,速来抢救设备!然后切断电源线,将增音载波设备往高处放,短短几分钟,当战友们奔进总机室时,洪水也瞬间涌进,水位已到窗台高度了,战友们把抢救的器材迅速转移到旁边的司令部食堂大厅桌子上存放(食堂高于地面大概一米多)。
总机班付金民,是位75年入伍的山西兵。
勤务连电台班的战友们立即抢运各种设备,技师也赶过来帮忙抢运,汹涌的洪水冲进了电台室,被抢运出来的电台和手摇发电机转移到纪念碑军用帐篷,电台准备开机与师部联系时,因手摇发电机进水烧坏线圈发不了电,电台无法开机,导致64团与师部整整三天三夜失去了联系。
在后勤处司务长办公室里,后勤处上士曾永福正忙着算账,十一点左右汹涌的洪水很快涌进房间,当时一看不对头,立即想到保护好部队的钱和粮票撤离此地,迅速将钱和粮票装入一个小木箱里,急中生智将小木箱顶在头上。此时洪水已灌进房间齐腰深,曾上司试图从门口出去,但门已被汹涌的洪水顶死根本打不开了,改跳后窗出来,头顶着小木箱,在洪水中逆向行走(此刻的洪水已经涨到了肩膀高了),曾上司脑海只有一个念头:沉住气,稳住脚,使劲走!要过大操场,朝着地势高的司令部机关食堂这个“生命岛”方向坚定走去。
曾永福是1973年入伍的江西余干县兵。
他深一脚,浅一脚,终于一步步踏上了“生命岛”的最高台阶,保住了部队的钱和粮票!此时浑身湿淋淋带着一丝丝的冷,站在食堂往外看,大雨依旧下个不停,水也越涨越高,真险呀!如果动作慢点,这会准让洪水冲走了。
在后勤处值班的警卫排战士单金连,听到暴雨中伴有孩子呼叫的哭声,奋不顾身从窗户跳出去,朝着哭声趟着齐腰深洪水在搜寻着,终于找到两个站在床上哇哇大哭的孩子,一把抱起俩孩,朝着山上涉水而去。
单金连是位75年入伍的山东茌平县战士。
64团仓库班谭双寿班长,在抢救军需物资时,被汹涌的洪水冲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谭班长原计划三天后回老家结婚办喜事的……
64团汽车一连山东茌平县籍战士贾法祯,平时在连队里就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当看到被洪水围困的人民群众,只身一人用电线捆绑腰间,电线另一端固定在一棵大树上,毅然跳进湍急洪流之中……
跳进湍急洪水11次,救出11位人民群众(救出11名群众)的贾法祯战士
一个人被救上来之后,贾法祯又跳下去救第二个,就这样来来回回跳下去,再跳下去!贾法祯一共从湍急洪水中抢救出来11位当地的群众,他看到群众都在安全地了,这才默默无声回到连队,没对任何人提及救人之事。
(未完待续)
作者:郑吉辉,1963年5月出生于吉林省镇赉县,籍贯安徽省来安县,居住地浙江省杭州市。
编辑:乐在其中
(本版编辑: 老粥)